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文兰

作品数:58 被引量:299H指数:11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核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8篇医药卫生
  • 4篇轻工技术与工...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核科学技术

主题

  • 35篇PET/C
  • 33篇PET/CT
  • 32篇脱氧
  • 32篇脱氧葡萄糖
  • 27篇显像
  • 19篇肿瘤
  • 19篇发射型计算机
  • 17篇18F-FD...
  • 15篇PET/CT...
  • 12篇正电子
  • 12篇正电子发射
  • 12篇细胞
  • 11篇淋巴
  • 11篇淋巴瘤
  • 10篇断层显像
  • 10篇正电子发射断...
  • 10篇正电子发射断...
  • 9篇正电子发射断...
  • 9篇显像术
  • 9篇氟脱氧葡萄糖

机构

  • 56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宁波市第一医...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深圳市宝安区...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58篇周文兰
  • 51篇吴湖炳
  • 50篇王全师
  • 29篇李洪生
  • 12篇田颖
  • 12篇王丽娟
  • 10篇叶香华
  • 10篇韩彦江
  • 9篇董烨
  • 9篇王明芳
  • 8篇王巧愚
  • 4篇钟锦梅
  • 3篇关炜
  • 2篇胡珊山
  • 2篇陈萍
  • 2篇胡晓燕
  • 2篇林丽莉
  • 2篇阮新忠
  • 2篇吕茵
  • 2篇陈丹丹

传媒

  • 12篇中华核医学与...
  • 6篇南方医科大学...
  • 5篇中华核医学杂...
  • 4篇核技术
  • 4篇中华医学会第...
  • 3篇中国医学影像...
  • 2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临床泌尿外科...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 1篇重庆医学
  • 1篇国际输血及血...
  • 1篇国际放射医学...
  • 1篇首届全国肿瘤...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0
  • 1篇2019
  • 5篇2018
  • 4篇2017
  • 8篇2016
  • 3篇2015
  • 6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8篇2010
  • 7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7
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ET/MR异机融合在诊断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价值
周文兰吴湖炳王全师
^(18)F-FDG PET/CT显像在食管癌分期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09年
对30例食管癌初诊患者于手术或放化疗前一周内进行18F-FDGPET/CT检查,将15例手术治疗患者的130枚区域淋巴结的PET/CT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相比较。所有患者的远处转移灶及15例非手术治疗患者的区域淋巴结转移根据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多种影像学检查临床随访而定,随访时间均大于6个月。结果显示:30例食管癌患者,原发病灶18F-FDGPET/CT均为高代谢病灶(100%),病灶界限显示清晰。以患者为单位计算,30例食管癌患者,20例(66.7%)证实有区域淋巴结转移,18F-FDGPET/CT真阳性18例,假阳性2例,假阴性2例,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0.0%、80.0%、86.7%。以淋巴结为单位计算,在15例手术治疗患者的共130枚淋巴结中,病理学检查证实为淋巴结转移33枚(25.4%),PET/CT真阳性23枚。18F-FDGPET/CT对区域淋巴结转移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69.7%、97.9%、90.8%。检出远处转移4例(13.3%),分布于肝脏、肺及骨骼。30例PET/CT显像后,16例提高了临床分期;1例降低了临床分期;13例与18F-FDGPET/CT显像前的临床分期一致。
王丽娟吴湖炳王全师王明芳周文兰李洪生
关键词:肿瘤分期发射型计算机脱氧葡萄糖
18F-FDG PET/CT在骨骼孤立性高代谢病灶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 分析骨骼孤立性高代谢病灶18F-FDG PET/CT 的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经病理学确诊的骨骼孤立性高代谢病灶的PET/CT 征象.
周文兰吴湖炳王全师
^18F-FDGPET/CT显像在子宫内膜癌术后复发及转移中的价值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探讨^18F—FDGPET/CT显像在诊断子宫内膜癌术后复发、转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14年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PET中心进行检查的62例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的显像结果,以病理和临床随访结果为确诊标准,评价PET/CT对子宫内膜癌术后复发、转移灶的诊断效能。结果62例患者中经病理及临床随访证实为子宫内膜癌术后复发、转移者28例,第二原发癌(无复发、转移)9例。PET/CT显像有3例假阳性。2例假阴性。PET/CT对子宫内膜癌术后复发、转移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3.3%(28/30)、90.6%(29/32)、91.9%(57/62);PET/CT显像对阴道残端复发、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9/10和98.1%(51/52),95.7%(22/23)和92.3%(36/39),15/18和95.5%(42/44)。结论PET/CT对监测子宫内膜癌术后复发、转移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并能及时检出第二原发癌。
陈丹丹吴湖炳王全师周文兰李洪生王丽娟田颖董烨
关键词:子宫内膜肿瘤脱氧葡萄糖
18F-FDG PET/CT在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中的初步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 显像在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LCH)中的诊断及随访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行PET/CT 检查的LCH 患者,其中治疗前7例,治疗后7例,治疗前后1例.治疗前病灶均经组织病...
周文兰吴湖炳王全师
硬化性肺细胞瘤与孤立实性结节肺癌的18F-FDG PET/CT特征比较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比较硬化性肺细胞瘤(PSP)和孤立实性结节肺癌的^(18)F-FDG PET/CT特征,探讨可用于鉴别诊断两者的PET和CT征象。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PSP和18例孤立实性结节肺癌患者的PET和薄层CT特征。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1周内行全身^(18)F-FDG PET/CT显像,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比较PSP和孤立实性结节肺癌患者病灶PET和薄层CT征象。结果 PET显像中,PSP的^(18)F-FDG摄取明显低于孤立实性结节肺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2±1.65比9.02±4.60,t=4.386,P=0.000);但两组病变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1±1.01)cm比(2.41±0.82)cm,t=0.653,P=0.518]。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分析显示,SUVmax最佳截断值为5.5,以此截断值诊断PSP的敏感度为0.722,特异度为0.933。薄层CT扫描显示,贴边血管征仅见于PSP,而孤立实性结节肺癌无此征象(73.3%比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叶征在两种疾病中均可见,但PSP的阳性率明显低于孤立实性结节肺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比77.8%,P=0.002);毛刺征、胸膜牵拉征、血管集束征及空洞征仅见于孤立实性结节肺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SP与孤立实性结节肺癌在代谢和形态学征象上有显著差异。将PET和薄层CT两种影像学信息相结合有助于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
董烨吴湖炳王全师周文兰王丽娟傅丽兰
关键词:肺硬化性血管瘤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氟脱氧葡萄糖F18
子宫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附4例报告)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子宫淋巴瘤CT及MRI的影像特点。资料与方法 1例患者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3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1例行PET-CT扫描;结合文献分析子宫淋巴瘤患者病理、临床及CT、MRI资料。结果 4例患者子宫体积明显增大,CT表现为子宫内软组织肿块影,增强扫描呈中等度均匀强化;MRI表现为子宫肌层明显增厚而宫颈黏膜完整,病灶信号均匀,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中等度较均匀强化。结论子宫淋巴瘤在CT及MRI上具有相对特征性的表现,对于该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侯刚强张小静周文兰韩路军张雪林
关键词:子宫淋巴瘤磁共振成像
11C-胆碱显像在18F—FDG显像诊断不明确肝占位病变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研究11C-胆碱PET/CT显像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诊断不明确的肝占位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F—FDGPET/CT诊断不明确的20例患者共25个肝占位病变,行肝局部11C-胆碱PET/CT显像。病灶处出现11C-胆碱局限性摄取增高者考虑为阳性。将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和靶/肝放射性(T/L)比值作为半定量分析指标。采用SPSS11.5软件,行Mann-Whitney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及,检验。结果25个肝占位性病变中,21个为肝细胞癌,3个为血管瘤,1个为霉菌性肉芽肿。11c-胆碱显像对肝细胞癌灶的阳性检测率为66.7%(14/21)。11c-胆碱显像对高分化肝细胞癌的阳性检测率高于对中、低分化肝细胞癌(8/9和2/5)。肝癌阳性组、阴性组和良性病变组的T/L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0±0.35,0.86±0.15和0.36±0.18,X^2=19.00,P〈0.01)。肝癌阳性组和阴性组间的病灶大小和甲胎蛋白(AF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ann—Whitney U=39.00,P〉0.05和U=16.00,P〉0.05)。结论11C-胆碱PET/CT能在较大程度上弥补18F—FDGPET/CT对肝细胞癌检测的不足,其更适合检测高分化肝细胞癌。
吴湖炳王全师王明芳周文兰李洪生王丽娟
关键词:胆碱脱氧葡萄糖
牛奶造影剂充盈法在^(18)F-FDG PET/CT诊断胃癌中的增益价值被引量:5
2014年
探讨牛奶造影剂充盈后延迟显像在18F-FDG PET/CT诊断胃癌中的增益价值。临床疑诊胃癌或须除外胃癌患者81例,在行18F-FDG PET/CT常规全身显像后,口服纯牛奶和复方泛影葡胺混合液500-600 m L充盈胃腔,10-20 min后进行胃局部延迟显像。肉眼分析比较胃腔充盈前后的图像差别,以手术和胃镜活检病理以及临床随访为确诊依据,评估牛奶造影剂充盈胃腔方法在PET/CT诊断胃癌中的增益价值。81例患者中,经病理确诊为胃癌者51例,良性病变30例。牛奶造影剂充盈胃腔后PET诊断胃癌的灵敏度从常规显像的60.7%提高至82.3%(?2=5.829,P=0.016),特异性从46.7%提高至76.6%(?2=5.711,P=0.017)。综合分析PET和CT所见,CT弥补了6例(6/9)18F-FDG摄取不高的胃癌病灶的检出。常规显像和牛奶造影剂充盈胃腔后延迟显像PET/CT诊断胃癌的灵敏度分别88.2%、94.1%,特异性分别为83.3%、90.0%,二者的诊断效能无显著性差异(?2=0.487,P=0.484和?2=0.144,P=0.704)。牛奶造影剂充盈后延迟显像胃癌病灶及其侵犯范围的显示程度较空腹状态时更清楚(t=6.866,P=0.000),在45.0%(23/51)弥漫型胃癌或18F-FDG摄取较低患者中提示CT的影像改变更有助于准确地显示和判断肿瘤的侵犯范围。18F-FDG PET/CT对原发性胃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采用牛奶造影剂胃充盈法尽管未能显著提高其诊断效能,却能更清晰地显示胃癌病灶及其侵犯范围。
左卫吴湖炳王全师李洪生周文兰董烨
关键词:胃癌脱氧葡萄糖牛奶泛影葡胺
原发性肠淋巴瘤的^(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肠淋巴瘤(PIL)的18F-氟代葡萄糖(FDG)PET/CT的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2005年1月~2016年1月间23例原发性肠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18F-FDG PET/CT资料,对病灶的分布、形态、代谢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结果 23例PIL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与肠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瘤(EATL)为主要病理学类型,分别占47.8%和43.4%。回肠、回盲部及升结肠为PIL常见发病部位,共占57.0%。所有42个肠道病灶均呈18F-FDG浓聚,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为15.2±8.1(3.6~33.7),其中DLBCL组与EATL组间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51,P=0.073)。肠壁呈弥漫性均匀性或不均匀性增厚是PIL肠道病灶的主要形态学表现,DLBCL组与EATL组在肠道病灶形态学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6,P=0.514)。26.2%的患者存在病灶处肠腔瘤样扩张,DLBCL组其发生率高于EATL组(χ2=8.101,P=0.004)。56.5%患者存在腹部淋巴结侵犯,30.4%见少量腹腔积液。结论原发性肠淋巴瘤在18F-FDG PET/CT显像上具有一定特点,同时,18F-FDG PET/CT是检测原发性肠淋巴瘤的肠内外病灶并显示该病影像学征象的灵敏影像学技术,对该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关炜王全师吴湖炳周文兰
关键词:肠肿瘤非霍奇金发射型计算机氟脱氧葡萄糖F18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