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琪

作品数:6 被引量:79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降水
  • 3篇长江中上游
  • 2篇气候
  • 2篇气候模式
  • 2篇区域气候
  • 2篇区域气候模式
  • 2篇插值
  • 2篇插值方法
  • 1篇地表径流
  • 1篇地物
  • 1篇地形变化
  • 1篇多普勒
  • 1篇多普勒雷达
  • 1篇雨期
  • 1篇月降水
  • 1篇水文
  • 1篇水文模式
  • 1篇土壤
  • 1篇土壤湿度
  • 1篇径流

机构

  • 6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安徽省气象局
  • 1篇陕西省气象局
  • 1篇江苏省气象科...
  • 1篇浙江省气象局

作者

  • 6篇孙琪
  • 4篇周锁铨
  • 2篇康娜
  • 2篇薛根元
  • 2篇杨凡
  • 1篇张红平
  • 1篇吴林林
  • 1篇夏文梅
  • 1篇顾松山
  • 1篇周丽峰
  • 1篇黄兴友

传媒

  • 3篇南京气象学院...
  • 1篇气象科技
  • 1篇气象学报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利用雷达回波垂直廓线估测地物阻挡区域层状云降水的技术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将雷达50 km探测半径的可视范围分为4个区域,分别获取平均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确定与对应区域的雨量计匹配最佳的平均反射率因子廓线上的Z值;同时获取雷达波束被阻挡地区各雨量计高空平均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并寻找该廓线与可视区域内的平均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相关性最好的廓线,以及被阻挡区域的Z值对应的最佳匹配高度上的Z值,对其进行降水估计。采用安徽合肥雷达站和雨量计站点资料进行试验,并进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最佳匹配方法得出的平均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上的Z值对雷达波束被阻挡区域的降水估计效果有一定改进。
杨凡顾松山黄兴友孙琪吴林林夏文梅
关键词:多普勒雷达降水估计
长江中上游降水空间分析的逐步插值方法
本文首先利用逐步回归和地理信息技术,最新的长江中上游613个气象站,1992~2001年10年降水资料,建立了日、月、年降水与4km分辨率的DEM高程、坡向、坡度等地形数据的回归方程,将降水量中地形影响部分分离出来。 ...
孙琪
关键词:长江中上游降水空间地形变化
文献传递
区域气候模式(RegCM2)与水文模式耦合的数值试验被引量:15
2006年
建立不均匀的地表径流算法,修改RegCM2的径流方案,设计了一个适合与气候模式RegCM2耦合、能模拟水文站流量的汇流模式,模拟了1998年6、7、8月降水的空间分布,分析了该径流方案对降水、地表热量通量、地表径流、土壤湿度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该方案在模拟1998年长江流域降水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降水量的模拟,其影响大致是总降水量的10%;(2)地表径流方案改变了地面向大气输送的热量通量,这种作用随时间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与地表水分的再分配有关;(3)本方案计算的土壤渗透率较强,在暴雨初期,产生径流较少,而在暴雨后期土壤湿度增大,产生的地表径流较大,这一点更符合洪水形成的特点;(4)水文—气候耦合模式模拟了两个长江水文站的流量,模拟值基本反映了实测值的变化趋势,也表明耦合模式基本能反映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大暴雨期间的地表水文过程。
张红平周锁铨薛根元孙琪
关键词:区域气候模式水文模式
基于GIS降水空间分析的逐步插值方法被引量:50
2006年
根据长江中上游697个气象观测站1971—2000年30年降水资料,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和地理信息技术(GIS),建立了平均季降水和年降水与4km分辨率的DEM、坡向、坡度等地形数据的回归方程,并通过了信度为0.05的F检验,将降水量中地形影响部分分离出来。在此基础上,发展了逐步插值方法(SIA),并与GIS技术和多元逐步回归方法结合,显著提高了年、季降水空间分布的计算精度。结果表明:SIA季节降水空间分布的相对误差为6.86%,绝对误差为13.07mm,平均变差系数为0.070,平均相关系数为0.9675;年降水量的绝对误差为72.1mm,相对误差为7.34%,平均变差系数为0.092,相关系数达到了0.9605。对SIA年平均降水量的分析表明,采用3—5步的SIA计算,就可以显著提高计算精度,绝对误差由211.0mm下降到62.4mm,相对误差由20.74%下降到5.97%,变差系数从0.2312下降到0.0761,相关系数由0.5467提高到0.9619,SIA方法50步的计算表明,SIA计算的结果一致收敛于观测值。
周锁铨薛根元周丽峰孙琪康娜
关键词:长江中上游降水资源
基于GIS的长江中上游降水的空间分析被引量:10
2007年
为了获取长江中上游地区高分辨率的降水情况,以长江中上游及其周围地区共613个气象站点的降水资料为基本数据,利用分辨率为4 km的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采用了较适合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的插值方法,分别对该区域1992—2001年逐年降水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逐步插值法得到的高分辨率降水空间分布效果较好,计算的精度较高。该方法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体现了降水随地形的变化以及在空间分布上的不连续性,有效解决了复杂地形条件下降水空间插值精度不高的问题。
孙琪周锁铨康娜杨凡
关键词:长江中上游降水
区域气候模式中地表径流方案的数值试验被引量:3
2005年
建立了不均匀的地表径流算法,修改了RegCM2中径流方案,这一算法适用于疏松土壤和紧密土壤。设计了一个适合与气候模式RegCM2耦合、能模拟水文站流量的汇流模式。模拟了1998年夏季大暴雨期间6、7、8月降水的空间分布,分析了该径流方案对降水、地表热量通量、地表径流、土壤湿度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本文提出的方案在模拟1998年长江流域夏季大暴雨期间降水的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降水量的模拟,其影响大致是总降水量的10%左右。②地表径流方案改变了地面向大气输送的热量通量,这种作用随时间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与地表水分的再分配有关。③本方案计算的土壤渗透能力较强。在暴雨的初期,产生径流较少,而在暴雨后期土壤湿度增大,产生的地表径流较大,这一点更符合洪水形成的特点。
吴战平周锁铨孙琪
关键词:区域气候模式地表径流区域气候模式地表径流土壤湿度暴雨期月降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