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玛曲珍
- 作品数:13 被引量:74H指数:4
- 供职机构:西藏农牧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城市化进程中藏族社区的变迁——以拉萨热巴村为例
- 2012年
- 藏族地区的社会变迁是全方位的,变迁首先体现在生产方式上,生产方式的变化又导致了藏族在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乃至价值观念等的其他社会文化变化。藏族地区的社会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多民族之间的融合。在具体社会变迁过程中,国家体制政策作为外部动因是一种重要的力量和主要的驱动力,由于内部发展动因的缺乏,国家体制政策对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变迁的重要性要高于其他地区,因此,藏族地区的社会变迁可以看成是内外动因合力作用的结果。
- 郝文渊尼玛曲珍张小龙
- 关键词:城市化社会转型
- 雅鲁藏布江中游干旱沙地砂生槐种群结构与点格局分析被引量:22
- 2010年
- 砂生槐(Sophora moorcroftiana)是雅鲁藏布江中游干旱河谷区植被群落的重要建群种,具有极强的耐瘠薄、抗风沙等生态适应性和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功能。为了揭示砂生槐种群的结构、生长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运用大小级组成和Ripley’sK函数分别研究了砂生槐的种群结构和空间点格局,发现砂生槐个体主要集中在中等大小(冠幅40~80cm,高度20~40cm)范围,幼苗期成活率较低,中等个体抗逆和生存能力较强。砂生槐种群的发展演替过程可以概括为:少数个体集群性定居→在原有聚集尺度范围繁殖→种群改良局部环境,密度增大,种内竞争加剧→种群向更大尺度扩散和壮大,演替进入顶极阶段。砂生槐种群各大小级都呈现以9m左右尺度斑块状聚集分布的特征,在实地生态恢复过程中应遵循其生长和自然分布规律,人工栽培中应重点注意冠幅<20cm、高度<13cm阶段幼苗的抚育,另外应首先选择土质等条件相对优越的小生境种成适当规模的集群分布形式,充分发挥其防风沙的能力、提高栽培成活率和固沙效率。
- 王国严方江平许新勇尼玛曲珍钟蕊赵旷
- 关键词:砂生槐种群结构
- 西藏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被引量:3
- 2012年
- 西藏农业发展具有独特的历史和自然条件,农业生产综合分区各侧重的主攻点也有所不同,这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就其共性来看,西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完善农业基础建设,建立合理的农田灌溉制度;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牧林业综合协调发展。
- 郝文渊尼玛曲珍张小龙曲珍拉姆
-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
- 西藏林芝地区油菜田杂草群落动态及生态位被引量:8
- 2015年
- 采用田间调查方法,对林芝地区油菜田杂草群落相对丰度和生态位进行了研究。初步明确了林芝地区油菜田间杂草种类共有7科11种,其中主要科为:豆科、禾本科和藜科;优势种群为:藏蓟、车前、野燕麦、天蓝苜蓿、早熟禾和窄叶野碗豆。同时明确了优势杂草的消长变化规律,即4月中旬为杂草始发期,5月初和6月底为2个出草高峰期。天蓝苜蓿的综合生态位宽度值最大,对油菜的危害最大,其次为车前和藏蓟;早熟禾与车前的时间生态位重叠值最大,与野燕麦的水平生态位重叠值和垂直生态位重叠值都最大,它们相互之间利用资源的相似性较高。利用相对丰度和生态位宽度均能确定优势杂草的种类,反映杂草对作物危害程度的大小。
- 尼玛曲珍方江平郑维列郝文渊
- 关键词:油菜杂草群落动态生态位
- 西藏牧业县发展分析
- 2012年
- 采用聚类分析法对西藏14个牧业县的经济发展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哪个牧业县发展最快,并对各县的主要经济指标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那曲县、安多县、申扎县、班戈县、尼玛县的牧业发展迅速,能够产生很大的生产总值,社会保障体系结构完整,经济水平较高,收入水平高于其他的牧业县。
- 尼玛曲珍方江平郝文渊
- 西藏林芝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与对策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林芝是一个生态资源丰富的西藏江南,发展生态经济是将这种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可持续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是林芝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本文对林芝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及发展思路进行了一些思考,以供探讨。
- 尼玛曲珍
- 关键词:生态经济
- 藏北牧区“打狗”习俗变迁研究 ——以当雄县NZ乡为例
- 学者对藏北牧区的生活方式、婚姻等各方面的研究较多,婚姻和游牧生活一直是民族学的热点之一,引起人们持续关注。但是,对牧区“打狗”习俗的变迁与发展趋势而言,据目前搜集到的资料显示,这方面的文献却较少有系统的研究。在全面建成小...
- 尼玛曲珍
- 文献传递
- 西藏拉萨河谷拉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被引量:22
- 2013年
- 基于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理论和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以拉萨河谷高寒湿地-拉鲁湿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构建了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具体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指标权重、评价等级和评价方法,对拉萨河谷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995~2004年间拉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程度处于快速下降状态,2005~2010年间拉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程度呈波动趋势,生态系统处于临界健康状态,生态系统受到人为影响比较大,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系统活力减弱,人为破坏、资源不合理开发等对生态压力较大,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处于不稳定状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减弱。
- 郝文渊李文博王忠斌尼玛曲珍
- 关键词:拉鲁湿地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评价指标
- 西藏色季拉山川滇高山栎群落生态位特征被引量:13
- 2018年
- 探索群落构建背后的包括生态位分化与重叠在内的过程机制对于预测环境变化背景下的群落动态和开展区域物种多样性保护至关重要。藏东南地区由于地理和交通条件限制,森林群落受人为干扰相对较少,是开展群落生态学理论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在样地调查的基础上,以物种重要值作为资源状态指标,应用Levins、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指数和Horn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了色季拉山川滇高山栎群落49个主要种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1)色季拉山川滇高山栎群落中,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小叶忍冬(Lonicera microphylla)、秦岭槲蕨(Drynaria sinica)的生态位宽度分别在乔、灌、草本层中占有优势地位;(2)群落各林层内部生态位重叠,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3)群落各林层之间生态位重叠,表现为灌草>乔灌>乔草。(4)川滇高山栎作为先锋树种,其群落在藏东南地区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作用突出,群落内林层内和层间的不同植物对阳光、空间等资源的生态位重叠促进了物种的共存,证明了高山地区强烈的环境过滤作用导致的生态位分化和对生境需求相似的物种间的生态位重叠是促进藏东南川滇高山栎群落生物多样性共存的重要机理。
- 尼玛曲珍张玺谭坤鲁闯王国严徐阿生罗建
- 关键词:藏东南生态位重叠
- 西藏小城镇发展模式研究
- 2016年
- 文章以中央城镇工作会议大力促进小城镇发展为前提,通过分析西藏小城镇和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根据西藏区域发展的禀赋条件、发展阶段和现状,提出西藏小城镇发展的点、轴线、面结合的发展模式,具体阐述了西藏小城镇发展的具体构想。
- 郝文渊尼玛曲珍徐瑾李文博王忠斌
- 关键词:小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