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轶
- 作品数:16 被引量:135H指数:8
- 供职机构: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多节段开窗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并多节段腰椎管狭窄被引量:13
- 2014年
-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并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指征、减压融合技术及固定节段的选择。 方法2000年4月-2011年11月,采用多节段开窗椎管潜行扩大减压联合椎体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术(5节段或以上)治疗46例DLS并多节段腰椎管狭窄患者。其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65~81岁,平均70.2岁;病程4年6个月~13年,平均6.4年。X线片示腰椎Cobb角(26.7 ± 10.0)°,腰椎前凸角(20.3 ± 8.8)°;腰椎CT及MRI检查示3节段狭窄24例,4节段狭窄17例,5节段狭窄5例。共165个狭窄节段,分别位于L1、 2 12个,L2、3 34个,L3、4 43个,L4、5 45个,L5、S1 31个。手术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日本骨科学会(JOA)腰椎功能评分29分法评价疗效。 结果术中13例出现脑脊液漏,经相应处理后未出现严重感染。术后4例肺部感染、2例泌尿系统感染,予以抗感染治疗缓解;8例切口愈合不良,给予换药、充分引流、清创缝合,均治愈。无死亡、瘫痪、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4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72个月,平均36.2个月。患者腰背痛、间歇性跛行及下肢疼痛麻木症均状较术前明显缓解。随访期间X线片及CT扫描三维重建均未见螺钉切割、松动、断钉、断棒及固定节段假关节形成。末次随访时,腰椎Cobb角减小至(9.8 ± 3.6)°,腰椎前凸角增大至(34.1 ± 9.4)°,均较术前显著改善(t=16.935,P=0.000;t=15.233,P=0.000)。末次随访时VAS、ODI及JOA评分分别为(3.2 ± 1.2) 分、35.5% ± 14.0%和(26.6 ± 5.7)分,均较术前的(8.0 ± 2.2)分、60.8% ± 13.3%和(12.9 ± 3.4)分显著改善(t=19.857,P=0.000;t=16.642,P=0.000;t=15.922,P=0.000)。 结论多节段开窗椎管潜行扩大减压联合椎体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 兰家平汤逊徐永清周田华石健崔轶向启利蔡芝军赵庆凯杨晓勇赵采花
- 关键词:退变性腰椎侧凸后路手术
- 不同骨密度绵羊腰椎模型的椎弓根钉道空间结构及其力学性能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应用MicroCT研究在不同骨密度(BMD)情况下椎弓根钉道骨小梁及钉道外口皮质骨空间结构与椎弓根螺钉轴向拔出力的关系。方法:对40个绵羊腰椎标本应用微量注射泵椎体内外盐酸脱钙方法分别建立4组不同BMD水平的生物力学模型,即A组(正常骨质),B组(骨量减少),C组(骨质疏松),D组(严重骨质疏松),生物力学测试各组椎体椎弓根螺钉的最大轴向拔出力(Fmax)。应用MicroCT研究各组椎体椎弓根钉道周围骨小梁参数,包括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量(Tb.N)、骨小梁间隙(Tb.sp)、骨体积分数(BV/TV)及钉道外口皮质骨的厚度(Cor.th),统计分析其与椎弓根螺钉轴向拔出力的关系。结果:成功建立不同BMD下降程度的生物力学模型,B、C、D组BMD下降分别为19%、28%及37%。生物力学测试示B、C、D组椎体的Fmax较A组显著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组间椎体Fmax随BMD下降而下降,各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MicroCT显示各组椎弓根螺钉钉道空间结构参数随BMD下降而变化,且各组组间参数随脱钙时间的延长而变化,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钉道骨质空间结构参数(Tb.th、Tb.N、Tb.sp、BV/TV、Cor.th)、BMD、脱钙时间与Fmax均存在直线相关关系;多元回归方程(y=1185.658×BMD+153.535×Tb.N-247.037×Tb.sp)可预测椎体椎弓根螺钉的Fmax。结论:椎弓根螺钉的最大轴向拔出力(Fmax)不仅与椎体BMD的变化密切相关,亦与椎弓根钉道松质骨及皮质骨空间结构参数密切相关。
- 崔轶雷伟刘达吴子祥王军严亚波
- 关键词:骨密度骨质疏松
- 绵羊椎体骨质疏松性生物力学模型的快速建立被引量:13
- 2010年
- 目的运用微量注射泵向椎体内灌注盐酸及椎体整体浸泡的脱钙方法,快速建立绵羊腰椎骨质疏松性生物力学模型。方法(1)设计一款可拧入椎弓根带侧孔的圆柱形灌注连接器,做为椎体内部与注射泵的桥接装置。(2)将(3±0.5)岁新鲜绵羊腰椎48个,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A组(0 h脱钙,即空白组),B组(2 h脱钙),C组(4 h脱钙),D组(6 h脱钙)。每组12个椎体。(3)检测各组椎体脱钙前后BMD;进行生物力学实验:测试最大轴向拔出力(Fmax)和最大抗压强度及其能量吸收值。同时各组取少量骨质制成组织切片,对脱钙后绵羊腰椎骨小梁微观结构进行观察。结果B、C、D处理组的BMD均值、最大轴向拔出力均值和最大抗压强度及其能量吸收值均值都低于A组(P<0.01),且随脱钙时间的延长依次降低(P<0.01)。椎体的最大轴向拔出力及最大抗压强度与BMD存在正相关关系,亦与BMD的下降值存在负相关。切片显示:B、C、D组椎弓根处骨小梁较A组骨小梁厚度明显变薄、数量减少,间距增宽,部分骨小梁连续性中断,骨髓腔扩大。结论运用微量注射泵向椎体内灌注盐酸及整体浸泡的脱钙方法,可快速、有效、可控的建立近似于骨质疏松状态下的生物力学模型,为在真正骨质疏松状态下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崔轶雷伟吴子祥陈克明刘达高明喧严亚波
- 关键词:骨密度生物力学
- Ilizarov骨搬运技术结合病灶截骨治疗Cierny-Mader Ⅳ型慢性胫骨骨髓炎被引量:30
- 2018年
- 目的探讨Ilizarov骨搬运技术结合病灶截骨清创、置管冲洗治疗合并骨缺损的Cierny—MaderIV型慢性胫骨骨髓炎的疗效。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39例Cierny—Mader1V型慢性胫骨骨髓炎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3例,女6例;年龄8~54岁,平均33.8岁。清创并于病灶处截骨,采用2/3环外固定支架固定,于胫骨远或近干骺端截骨进行骨搬运,本组患者2处截骨11例,近端截骨21例,远端截骨7例,术后3~5d于截骨端起始进行骨搬运,速度为0.5~1.0mm/d,中后期根据骨折愈合及疼痛情况调整骨搬运速度,术后每2周摄x线片观察骨搬运情况,并及时调整。患者搬移时间为50~130d,平均62.4d。结果39例患者术后获11~49个月(平均21个月)随访。软组织缺损创面全部愈合,骨髓炎无复发。32例患者骨断端、延长区一期愈合,5例患者出现骨断端不愈合,2例患者出现骨延长区成骨不良,上述7例患者经二期植骨术后骨折愈合。5例患者发生对合不良,其中4例经及时调整后对合良好;1例无法调整,行断端植骨术后愈合。7例患者出现踝关节跖屈畸形,背伸障碍,其中5例予以功能锻炼后好转;2例功能锻炼效果不佳,拒绝手术松解,残留踝关节功能障碍。9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针道感染,其中1例因感染重予以拔除克氏针,局部麻醉下更换克氏针好转;其余均经加强换药好转。结论Ilizarov骨搬运技术结合病灶断端大段截骨可有效治疗Cierny—Mader Ⅳ型慢性胫骨骨髓炎。但由于多种并发症的存在,应在充分了解Ilizamv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改进该技术,同时加强术后宣教和护理,定期随访,可大大降低并发症的发牛。
- 唐辉徐永清李春晓沙勇汤迅周田华崔轶杨晓勇施容茂陈太邦张曦娇
- 关键词:胫骨骨髓炎外固定器ILIZAROV技术
- 骨质疏松大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 2010年
- 崔轶雷伟吴子祥刘达贺强刘绪立
- 关键词:卵巢切除术糖皮质激素类骨质疏松
- 绵羊椎体骨质疏松性生物力学模型的建立及评价研究
- 崔轶雷伟吴子祥刘达
- 椎体成形术在绵羊骨质疏松脱矿化椎体模型中的初步应用研究
- 2017年
-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在绵羊骨质疏松脱矿化椎体模型中的生物力学性能变化及可行性.方法:选取绵羊椎体标本30个,随机分为3组,其中A组为未脱钙组,空白对照组;B组为4 h脱钙后椎体成形组;C组为4 h脱钙后假手术组.B、C两组运用微量注射泵向椎体内灌注盐酸及椎体整体浸泡的脱钙方法,快速建立绵羊腰椎骨质疏松脱矿化椎体模型,10个椎体/组.通过骨密度、影像学及生物力学检测,评估椎体成形术在模型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力学性能变化.结果:BMD检测提示,B、C组模型经脱钙处理后,BMD下降范围在25%~3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及CT检查提示椎体成形术在体外模型上具有可操作性,操作程序、骨水泥填充情况与体内及临床试验基本一致.力学实验提示椎体成形术可显著提高椎体的最大抗压强度,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绵羊椎体骨质疏松脱矿化模型可以用于椎体成形术的实验研究,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崔轶顾琼刘达雷伟徐永清吴子祥
- 关键词:椎体成形术骨质疏松骨密度生物力学
- 股前外侧分叶皮瓣术中未能切取与中转方案被引量:12
- 2018年
-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分叶皮瓣术中未能按术前计划切取时的应对措施及中转方案。方法回顾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应用股前外侧分叶皮瓣47例中不能正常切取的8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16~48岁,平均32.8岁。6例为单一创面,2例为2个相邻创面;创面面积:60~247 cm^2。记录皮瓣穿支血管数量、来源、皮瓣切取形式及愈合情况。所有患者均定期随访。结果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术中中转。4例因供区只有1条穿支血管,术中转为增宽的单穿支皮瓣加供区植皮;2例因2条穿支血管来源不同,中转为串联皮瓣;1例因2条穿支分别起源于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和降支,中转为横支-降支联合皮瓣,1例为贯通伤创面引起的一大、一小创面,中转为去表皮的单穿支分叶皮瓣。皮瓣面积:78~288 cm^2。术后1例发生静脉危象,探查后成活;局部感染2例,换药后好转;余皮瓣平稳成活。供区伤口裂开1例,感染1例,均行清创缝合术。术后随访7~21个月,平均11.5个月,皮瓣色泽良好、质地柔软。结论股前外侧分叶皮瓣切取困难时,需要根据创面特点、穿支数量及血管来源等因素,选择合理的中转方案。
- 何晓清杨曦段家章李国栋崔轶徐月仙王腾徐永清
- 关键词:分叶皮瓣穿支皮瓣股前外侧皮瓣显微外科技术
- 股前外侧皮瓣在儿童四肢创面修复中的应用被引量:19
- 2018年
-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皮瓣在儿童四肢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及其特点。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08年1月-2016年12月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收治的69例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7例,女12例;年龄2-15岁,平均6.7岁。下肢创面56例,上肢创面13例。创面面积3 cm×4 cm-14 cm×15 cm,平均52.4 cm^2。均采用股前外侧皮瓣进行修复。记录皮瓣类型、穿支数量、穿支类型、供区伤口关闭情况、皮瓣术后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再手术次数等。 结果69例患者共切取70块股前外侧皮瓣,其中肌皮瓣42块,穿支皮瓣28块。术中见76个穿支,其中肌间隔穿支14支,肌皮穿支62支。供区直接缝合52例,植皮18例。术后皮瓣危象4例,探查后部分坏死3例,完全成活1例。因感染皮瓣完全坏死1例,余皮瓣均成活。术后皮瓣边缘坏死6例,局部感染6例,伤口裂开3例。患者均获随访6—33个月,平均14.9个月。供区瘢瘢痕增生27例,术后再手术46次,其中行皮瓣修薄术23次,植皮7次,清创4次,其他12次。结论股前外侧皮瓣是修复儿童四肢创面安全可靠的方法,肌皮瓣是其主要应用形式。但儿童股前外侧皮瓣术后供区瘢瘢痕增生较多,且再手术率高。
- 徐永清何晓清朱跃良张旭林杨曦王腾崔轶徐月仙
- 关键词:外科皮瓣软组织损伤皮肤移植儿童
- 维和医疗分队药品筹备制度的探讨被引量:4
- 2014年
- 维和医疗分队药品筹备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面临诸多问题,如:如何制定一次性补充8个月的药品计划;如何在短时间内筹备到市场紧缺药品等。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系统的维和药品筹备制度可供遵循。况且每个任务区医疗分队的药品补充、组织筹措没有统一计划,自行组织实施。因为缺少经验和计划,而有时造成因数量、品种过多引起积压、过期失效,导致药品资源的浪费;或因品种、数量过少,使维和任务不能顺利完成,这些均可导致维和医疗分队药品筹备存在一定的困难和盲目性,因此,建立药品筹备制度显得极为重要。本文试图通过总结并思考笔者参加黎巴嫩维和筹备期间和执行维和任务期间遇到的药品筹备问题,研究相关政策和文献,深入探讨药品筹备制度,为后续维和医疗分队和相关部门提供经验和建议。
- 赵灿虎何功浩唐斌崔轶陈芳郭海
- 关键词:医疗分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