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俊相

作品数:24 被引量:25H指数:4
供职机构: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哲学宗教
  • 4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5篇道德
  • 5篇理欲
  • 5篇理欲观
  • 5篇教育
  • 3篇哲学
  • 2篇道德修养
  • 2篇道德养成
  • 2篇德论
  • 2篇修养
  • 2篇养成
  • 2篇儒家
  • 2篇人格
  • 2篇文化
  • 2篇教育观
  • 2篇老子
  • 1篇大丈夫
  • 1篇道德评价
  • 1篇道德人格
  • 1篇道德自律
  • 1篇道家

机构

  • 13篇徐州建筑职业...
  • 6篇齐齐哈尔大学
  • 3篇齐齐哈尔师范...
  • 2篇江苏建筑职业...

作者

  • 24篇张俊相

传媒

  • 3篇齐鲁学刊
  • 3篇华夏文化
  • 3篇道德与文明
  • 2篇理论探讨
  • 2篇求是学刊
  • 2篇齐齐哈尔大学...
  • 1篇黑龙江农垦师...
  • 1篇华北电力大学...
  • 1篇徐州建筑职业...
  • 1篇伦理学研究
  • 1篇黄山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 4篇2004
  • 4篇2001
  • 2篇1999
  • 3篇1994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荀子“进则近尽,退则节求”的理欲观被引量:1
2001年
荀子全面地批判和继承了先秦思想家的理欲观 ,建立了以其宇宙观、人性论为基础的“进则近尽 ,退则节求”,“以道制欲”的 ,充满了辩证意识的理欲观。荀子的理欲观是先秦理欲观发展的顶峰 ,其中诸多有价值的东西于今仍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张俊相
韩非的理欲观剖析被引量:1
2001年
韩非继承和发展了黄老之学的理欲观。他以“生”与“治”为人生最大的希求 ,从而构建了以法、术、势为统治术 ,以圣无欲体道 ,众有欲循理 ,而宗归自然之道的道、法合流的理欲观体系。
张俊相
关键词:理欲观哲学思想
《周易·蒙卦》的童蒙道德养成教育观被引量:5
2008年
在《周易.蒙卦》中,反映了西周初期的有价值的童蒙道德养成教育观。它经后代学者的继承和阐发,逐渐形成了一个童蒙道德养成教育的思想体系。诸如"亨行时中"的价值目标,至诚求道而顺教的为学态度以及包容挚诚、严格得当的师道原则,等等,朴实而辩证,值得我们今天在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中加以借鉴。
张俊相
关键词:道德养成
析周敦颐的"无欲"观
2004年
北宋理学开山周敦颐,提出了一个以"无极"为本体,以"诚"与"中"为基础,以三纲五常为内容, 集本体论,认识论、伦理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欲观于一体,把自然观与历史观结合起来的"无欲"观,不仅具有 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张俊相
关键词:无欲
孟子“丈夫”成德论
1999年
张俊相
关键词:道德修养道德人格民族性格
儒家重视子女文化教育的伦理情结
儒家重视对子女的文化教育,不仅因为文化是一种个人安身立命、向上流动的资本,而且还是为家、国、天下做出更大贡献,从而为家族争得荣誉的基础和前提,个人的追求和社会的责任紧密交融。这对今天普遍重视子女教育的中国家长的"个人自主...
张俊相
关键词:儒家子女教育伦理
文献传递
邓小平科教兴国战略与传统教育观
1999年
张俊相
关键词:邓小平科教兴国战略传统教育观
中国古代“孝”的至善之境
中国古代孝的观念,在爱亲的基础上,推而爱家、爱国、爱天下,有着深厚的形而上的终极根基和内在的、非功利的超越意识,是中国传统道德的至善之境。这种多层一式的感情类推的模式,在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成为家族、民族和国家、天下的凝...
张俊相
关键词:至善
文献传递
《管子》理欲观探析被引量:1
2001年
理欲关系是人生随时都必然遇到并必须回答的一个基本问题。中国先秦诸子各有与自己理论体系相结合的理欲观 ,奠定了中国理欲观发展的基础。《管子》主张以无欲治心 ,以有欲治事 ,无欲与有欲并重而宗归自然之道的理欲观 ,为其政治主张提供了一个哲学根据 ,是道、法合流的雏形 。
张俊相
关键词:理欲观《管子》哲学根据诸子
《老子》“为而不争”官德论——以司马迁的“循吏”为例
2012年
《老子》从天人合一的哲学高度,把化生万物的宇宙本体"道"的"自然"、"柔弱"、"无为"的本性推广到人类社会,化作"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为而不争"的为官之德,而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中的"循吏",则可以说是具有《老子》"为而不争"的官德的典范。"道"是万物生发之本,而"为而不争"的道德则是官之所以为官的内在根据。离开了"道"万物会失去生发之活力,而离开了"为而不争"的官德,官员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而走上邪路,社会则陷于不治。《老子》"为而不争"的官德论与司马迁的"循吏"都具有超时空的价值。
张俊相
关键词:《老子》官德循吏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