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声

作品数:285 被引量:1,170H指数:14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67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5篇科技成果
  • 1篇专利

领域

  • 279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理学

主题

  • 108篇肿瘤
  • 81篇细胞
  • 75篇病理
  • 72篇免疫
  • 51篇血管
  • 50篇临床病理
  • 47篇组织化学
  • 45篇免疫组织
  • 45篇免疫组织化学
  • 37篇蛋白
  • 32篇病理学
  • 25篇胃癌
  • 22篇淋巴
  • 21篇血管生成
  • 21篇预后
  • 21篇免疫组化
  • 21篇基因
  • 20篇腺癌
  • 18篇受体
  • 17篇染色

机构

  • 284篇福建医科大学
  • 7篇福州市第一医...
  • 4篇福建省级机关...
  • 3篇莆田学院
  • 3篇厦门大学
  • 3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北京医科大学
  • 2篇南京军区福州...
  • 2篇河北医科大学...
  • 2篇泉州市中医院
  • 2篇武汉大学
  • 2篇福建省妇幼保...
  • 2篇新疆昌吉回族...
  • 2篇福建省龙岩市...
  • 1篇福建省立医院
  • 1篇长江大学
  • 1篇福建省肿瘤医...
  • 1篇南京大学医学...
  • 1篇宁德师范学院
  • 1篇青岛大学

作者

  • 285篇张声
  • 84篇陈余朋
  • 71篇王行富
  • 41篇陈林莺
  • 27篇陈虹
  • 23篇张真真
  • 21篇刘雪咏
  • 21篇郑珂
  • 20篇王鹏程
  • 19篇曾赛凡
  • 17篇李国平
  • 14篇杨立勇
  • 14篇王密
  • 14篇林建银
  • 13篇唐坚清
  • 13篇林华
  • 11篇江忠清
  • 11篇任彩虹
  • 10篇蔡珊珊
  • 10篇叶郁红

传媒

  • 45篇临床与实验病...
  • 37篇福建医科大学...
  • 18篇中华病理学杂...
  • 17篇国际病理科学...
  • 13篇诊断病理学杂...
  • 10篇中国肿瘤临床
  • 9篇临床与病理杂...
  • 8篇中国现代神经...
  • 6篇福建医药杂志
  • 5篇中华实验外科...
  • 5篇中国现代医生
  • 4篇中华肿瘤杂志
  • 4篇第三军医大学...
  • 3篇解剖学报
  • 3篇癌症
  • 3篇华中科技大学...
  • 3篇中国组织化学...
  • 3篇中华神经医学...
  • 3篇福建医科大学...
  • 2篇中国现代医学...

年份

  • 5篇2023
  • 8篇2022
  • 15篇2021
  • 10篇2020
  • 12篇2019
  • 8篇2018
  • 3篇2017
  • 15篇2016
  • 12篇2015
  • 18篇2014
  • 11篇2013
  • 17篇2012
  • 19篇2011
  • 17篇2010
  • 10篇2009
  • 11篇2008
  • 20篇2007
  • 11篇2006
  • 12篇2005
  • 8篇2004
28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Silencer 1.0-U6-Ang2/Tie2-siRNA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其在体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抑制Ang2/Tie2基因的表达
2011年
目的探讨应用RNA干扰(RNAi)技术抑制Ang2、Tie2基因的表达情况,为进一步研究其在体外抑制血管生成以及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动物实验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构建pSilencer 1.0-U6-Ang2/Tie2-siRNA重组质粒各2条并予以鉴定。用pSilencer 1.0-U6-Ang2/Tie2-siRNA重组质粒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RT-PCR方法检测各组HUVECs中Ang2及Tie2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状况。结果成功构建pSilencer 1.0-U6-Ang2/Tie2-siRNA重组质粒各2条,用其转染HUVECs后,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RT-PCR检测结果显示,Ang2、Tie2在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均受到明显抑制(P<0.05),并且siRNA的2条重组质粒之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Silencer1.0-U6-Ang2/Tie2-siRNA在体外能够抑制HUVECs的Ang2和Tie2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
王彪郭国祥林菊丽单秀英张声鲁开化
关键词:促血管生成素2质粒载体脐静脉内皮细胞
紧密连接蛋白1 mRNA和蛋白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相关性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紧密连接蛋白1(ZO-1)mRNA及蛋白表达在胃癌侵袭转移及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Real-time qPCR法检测52例胃腺癌细胞ZO-1 mRNA表达,组织芯片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28例胃腺癌细胞ZO-1蛋白表达定位变化情况。结果 81.1%的胃癌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ZO-1胞膜表达异位至胞质迷离表达的现象。黏膜层胃腺癌细胞ZO-1迷离表达的程度在高-中分化组与低分化组、浸润深度局限于肌层组与突破肌层组、无淋巴结转移组与有淋巴结转移组、早期胃癌组与进展期胃癌组间均有显著差别(P<0.05)。侵袭前沿区胃腺癌ZO-1迷离表达程度比黏膜层胃腺癌加剧,淋巴结转移灶较侵袭前沿区迷离表达程度降低(P<0.05)。黏膜层胃腺癌细胞ZO-1迷离表达者较正常表达者术后生存率低(P<0.05)。但黏膜层胃腺癌组织与其对应的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ZO-1 a+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黏膜层胃腺癌组织中ZO-1 a+mRNA表达变化与年龄、性别、组织学分化类型、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等未见明显相关性。结论胃腺癌细胞ZO-1迷离表达参与胃腺癌的进展,但ZO-1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提示可能不是ZO-1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而是ZO-1迷离表达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
郑珂张声陈林莺王行富陈虹张真真陈余鹏
关键词:胃癌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
鼻咽血管纤维瘤中Ang-1、Ang-2及其受体Tie-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1年
目的 观察促血管生成素Ang-1、Ang-2及其受体Tie-2在鼻咽血管纤维瘤(JNA)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鼻咽血管纤维瘤扩展性生长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并比较Ang-1、Ang-2、Tie-2蛋白及CD34在30例JNA(JNA组)、20例鼻咽部慢性炎症组织(对照组)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JNA组Ang-1、Ang-2及Tie-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24/30)、76.67%(23/30)、100%(30/30),对照组分别为80%(16/20)、30%(6/20)、45%(9/20),两组患者Ang-1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JNA组Ang-2及Tie-2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对照组CD34呈低阳性表达、JNA组呈强阳性表达,微血管密度(MVD)分别为17.6007±3.03881、14.0267±2.93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ng-2在JNA组不同年龄、性别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在Ⅲ+Ⅳ期的阳性表达率(90%)明显高于Ⅰ+Ⅱ期(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周边组织中Ang-1的表达与Ang-2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Ang-2蛋白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P<0.05).结论 Ang-1与Ang-2在JNA外周组织血管生成中相互拮抗,Ang-2可能决定JNA外周组织血管生成和肿瘤扩展性生长.当Ang-2高表达而Ang-1低表达时,促进JNA外周组织的血管生成;反之则抑制JNA外周组织血管生成.推测Angs及其受体系统在JNA外周组织血管生成和肿瘤扩展性生长中的调节作用是以Ang-2的作用为主导.
吴贤敏李志春张声易自翔林功标陈晓云陈建福
关键词:鼻咽血管纤维瘤ANG-1ANG-2TIE-2
T细胞共刺激分子及其亚群在胃癌和大肠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探讨T细胞共刺激分子及其亚群在胃癌、大肠癌发生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8例胃癌、42例大肠癌患者和21例健康人(对照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其共刺激分子CD28的表达。结果T细胞共刺激分子CD28(CD28+CD3+)表达:胃癌组为(25.80±10.56)%,大肠癌组为(28.95±9.2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82±0.98)%,P<0.01;总T细胞(CD3+)表达:胃癌组为(53.61±13.84)%,大肠癌组为(55.96±10.6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2.07±7.83)%,P<0.01;CD4+T细胞(CD4+CD3+)表达:胃癌组为(29.84±9.71)%,大肠癌组为(33.75±9.04)%,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79±5.08)%,P<0.01,P<0.05;细胞毒T细胞(CTL,CD8+CD28+CD3+)表达:胃癌组为(1.57±1.99)%,大肠癌组为(1.93±2.6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02±0.04)%,P<0.01;胃癌组CD8+抑制性T细胞(CD8+CD28-CD3+)和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16.06±6.94)%vs(20.56±6.54)%,P<0.05;(1.10±0.51)%vs(1.36±0.31)%,P<0.05〕;大肠癌组调节性T细胞(CD4+CD25+CD3+)明显高于对照组〔(19.74±6.89)%vs(13.72±3.08)%,P<0.01〕。胃癌组和大肠癌组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1周外周血T细胞亚群(除外胃癌组的CD3+细胞和CD28+CD3-细胞)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和大肠癌患者T细胞数量明显减少,T细胞共刺激分子CD28表达增高。胃癌患者CD4+T细胞显著减少;大肠癌患者调节性T细胞显著增加。
傅冷西张声陈思曾
关键词:胃癌大肠癌共刺激分子T细胞亚群
高危型胃肠道间质瘤C-kit基因不同突变表型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分析高危型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相同侵袭危险度GIST生物学行为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我科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高危型GIST患者32例进行CD117、CD34、DOG1、Ki67和P16免疫组化染色及石蜡切片DNA抽提,PCR扩增-直接测序,观察其临床病理特征,分析不同基因型、表现型及与肿瘤复发和转移的关系。结果 32例高危型GIST中梭形细胞型20例,上皮样/混合细胞型12例,随着发病部位不同组织形态略有不同。24/32例(75%)患者具有C-kit基因突变,9例为exon11区包含codon557-558位点缺失;3例为exon9突变。获得随访资料的21例患者中有17例检测到C-kit基因突变,上皮样/混合细胞型有8例,其中6例发生肿瘤复发/死亡。发生肿瘤复发/死亡者其核分裂象数和P16蛋白过表达例数明显高于肿瘤无进展者,差别有显著性。结论高危型GIST是一组异质性肿瘤,联合基因型与表现型特点评估处于同一级别GIST的预后有实际意义,P16蛋白过表达可能是高危型GIST预后不佳的因素之一。
陈林莺陈余鹏任彩虹陈祥娜张声
关键词:临床病理特征预后
嗜酸性实性囊性肾细胞癌6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嗜酸性实性囊性肾细胞癌(eosinophilic solid and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ESC R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6例ESC RCC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其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5例,女性1例,发病年龄17~61岁(中位年龄48岁)。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切除治疗,随访4~97个月,未见复发和转移。肿瘤原发于肾脏,肿瘤直径3.0~5.6 cm,肿瘤与周围肾组织界线较清,无完整包膜。大体多呈囊、实性生长,镜下见嗜酸性细胞呈实性片状、团块状、腺泡状及管状排列,胞质内可见大小不等空泡、均质包涵体样小球及颗粒状彩斑,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可见多核瘤巨细胞。临床分期均为T1N0M0期,WHO/ISUP分级在G1~G3级。免疫表型:PAX-8、AMACR、SDHB、CK8/18和vimentin均阳性,5例CK20阳性,CK、CD10和HMB-45个别病例阳性,CK7、CA9、CD117、Melan-A、EMA和TFE-3均阴性。结论ESC RCC是一种尚未纳入WHO(2016)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分类的新型肾细胞癌,恶性度较低,极少发生复发和转移,是一种惰性肿瘤。囊实性结构、胞质特征性的点彩状颗粒和免疫组化标记CK20阳性有助于确诊ESC RCC。
陈琪张声陶璇陈余朋陈虹
关键词:肾细胞癌嗜酸性实性免疫组织化学
3种不同染色方法对抗酸染色的影响
2016年
目的评价3种不同染色方法对检出抗酸杆菌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2015年存档的结核和麻风病例60例,分别采用不同的染色方法进行抗酸染色:第1种方法为传统的Ziehl-Neelsen染色法;第2种方法是将脱蜡液由二甲苯改为松节油和汽油的混合液,且染色后不脱水,不透明,直接烘干、盖片;第3种方法是在第2种方法的基础上使用了添加表面活性剂Triton-100的染液。比较3种不同染色方法的染色效果及抗酸杆菌的检出率。结果 3种方法的检出率分别为第1种方法20%、第2种方法31.7%、第3种方法41.7%,其中第3种方法与另外2种方法比较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1vs3<0.001,P2vs3=0.031)。结论添加表面活性剂Triton-100的染液,染色效果及抗酸杆菌的检出率明显升高,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李国平王鹏程张声
关键词:表面活性剂L型菌
EB病毒在体内传播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20年
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一种常见的疱疹病毒,与多种淋巴瘤和上皮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已知EBV在体内感染主要存在原发感染、潜伏感染和裂解性感染等一系列生物循环。EBV通过细胞膜上CD21独立/非独立途径入侵宿主细胞,环化的病毒末端重复序列与核小体结合成游离基因,修饰导致特定DNA序列甲基化和去甲基化,调节病毒从潜伏感染到裂解的转换;通过病毒DNA滚环复制模型形成单独的EBV基因组,在外泌体介导下EBV感染细胞转移mRNA到靶细胞,产生体内传播。深入研究EBV入侵宿主细胞及其体内复制、表达、释放、感染周围细胞的机制可为阻止EBV体内传播,抑制感染提供新线索。
肖芷珣(综述)张声
关键词:爱泼斯坦-巴尔病毒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出血急性期中枢和外周肾上腺素能受体表达与血压调控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观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HR)脑出血后血压变化以及中枢(脑组织)α2A-肾上腺素能受体(adrenergic receptor,AR)和外周(肾组织)α1A-AR的表达,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α1A-AR和α2A-AR与血压调控的相关性。方法30只6月龄雄性SHR,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脑出血1d、3d、7d和14d组,每组6只。尾袖法测定血压;尾壳核注入Ⅳ型胶原酶建立脑出血模型;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α1A-AR和α2A-AR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脑出血后1d时血压为(195.4±8.39)mm Hg,显著高于出血前的(177.8±8.69)mm Hg(P=0.00)和假手术组的(184.1±3.76)mm Hg(P=0.002),3d时为(185.3±9.22)mm Hg,较1d时下降,7d和14d时分别为(177.7±5.62)mm Hg和(176.67±6.06)mm Hg,基本恢复至出血前水平。肾组织α1A-AR mRNA和蛋白在脑出血后1d时分别为(0.91±0.013)和(0.944±0.142)%,高于假手术组的(0.89±0.018)和(0.779±0.103)%,3d时达高峰,为(0.93±0.015)(P=0.008)和(1.526±0.296)%(P=0.010);(3)脑出血3d时脑组织α2A-AR mRNA和蛋白为(0.93±0.020)和(2.64±0.293)%,显著高于假手术组的(0.86±0.019)(P=0.001)和(1.070±0.155)%(P=0.020)以及脑出血1d时的(0.87±0.029)(P=0.000)和(1.629±0.488)%(P=0.023)。脑出血1d组-7d组血压变化与脑组织α2A-AR mRNA吸光度的相关系数r=-0.509(P=0.031),与脑组织α2A-AR蛋白表达容积分数的相关系数r=-0.473(P=0.047)。结论急性脑出血的血压调控可能与脑组织α2A-AR和肾组织α2A-AR表达上调有一定的相关性。
侯俊霞吴钢张声林高城施清晓
关键词:脑出血血压肾上腺素能受体
乳腺癌中黏着斑激酶、抑癌基因PTEN编码蛋白的表达与生物学行为相关性分析被引量:9
2005年
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中黏着斑激酶(FAK)和PTEN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分化、浸润转移的关系,揭示细胞信号转导系统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同时为乳腺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2例乳腺癌组织和3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FAK、PTEN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1)在92例乳腺癌中FAK和PTE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6%和51.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FAK表达与乳腺癌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1),PTEN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呈负相关(P<0.05);(3)乳腺癌组织FAK表达与PTEN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乳腺癌FAK的高表达和PTEN的缺失表达与肿瘤发生发展、浸润转移密切相关;检测这些指标,有助于判断乳腺癌的恶性程度及生物学行为。
黄玉钿张声郑曦吴钦穗黄双月杨发端
关键词:抑癌基因PTEN乳腺癌组织黏着斑激酶生物学行为编码蛋白腋窝淋巴结转移
共2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