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立新

作品数:17 被引量:16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央高校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文学
  • 1篇艺术

主题

  • 3篇自我
  • 3篇文学
  • 2篇叙事
  • 2篇诗歌
  • 2篇抗战
  • 2篇抗战诗歌
  • 1篇大众化
  • 1篇电影
  • 1篇都市
  • 1篇都市叙事
  • 1篇新华日报
  • 1篇形象嬗变
  • 1篇叙事转向
  • 1篇阉割
  • 1篇寓言
  • 1篇战争
  • 1篇哲思
  • 1篇知识分子
  • 1篇殖民
  • 1篇殖民文化

机构

  • 13篇西南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13篇张立新

传媒

  • 2篇文艺争鸣
  • 1篇电影文学
  • 1篇社会科学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当代文坛
  • 1篇当代作家评论
  • 1篇西南农业大学...
  • 1篇渤海大学学报...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当代文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4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报纸文艺副刊与大后方抗战诗歌--以重庆版《新华日报》《大公报》为例被引量:1
2015年
在20世纪诗歌发展史上,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抗战诗歌可称得上是一个诗歌的黄金段落。吕进在《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的导言中称:"从诗歌观念的更新、诗人队伍的壮大和诗歌作品的丰富来看,抗战时期的重庆诗歌早就超越了地域界限,在诗歌史上具有全国意义的内涵。"从诗歌的接受层面来说,大后方抗战诗歌是受孕于西方现代主义的新诗在抗战文化的历史语境中从密室走向旷野、从精英走向大众的一次广泛深入的实践,而报纸因比单纯的文学刊物和书籍都要发行量大的特点,成了推动抗战诗歌走向大众的重要阵地,使抗战诗歌的读者面和影响力从文人圈子扩大到普通大众,促使诗歌大众化的实现。
张立新
关键词:文艺副刊《新华日报》《大公报》抗战文化
幽默泪光中的诗情哲思——《围城》内外总关“情”
作者对《围城》的解读,主要侧重在渗透着作者审美情感的三个方面:一、笑声中的幽默和泪影中的尴尬.钱钟书从对知识分子的人生、命运的热切关注出发,从正反两个层面对知识分子进行无情的审视、批判和嘲讽.通过主人公方鸿渐那孤独困顿的...
张立新
关键词:现代知识分子审丑世俗诗情哲思
文献传递
贾平凹都市叙事的现代性悖论
2023年
贾平凹的都市叙事在京派和海派之间进行承接和发展,其笔下都市一方面具有厚重的历史气韵和文化人格,同时也是在急剧转型变化中的人的社会性存在的精神场域,是文化冲突人性异变的充满现代性悖论的精神文化空间。从《废都》到《暂坐》的都市写作,在“全景式”社会精神生态观照下,在都市、女性与日常的文学经验表达上,从男性视角到女性视角,由知识分子的“独语”到“众生杂语”,在繁华与荒芜、亲近与疏离、逃离与回归等悖论性的精神维度上追踪都市生活的变与不变、短暂与永恒,体现出了深刻的现代性。
张立新
关键词:都市叙事现代性悖论
张爱玲的“阉割”美学及其后现代性
2017年
张爱玲在20个世纪40年代的“横空出世”,对文坛的震动非同小可。然而,对张爱玲的“消化”和读解,却需要适宜的气候。笔者认为,20世纪40年代新旧混杂的上海殖民文化空间在“生产”出张爱玲后,却并不具备充分理解她的条件,其后日益追求明晰的社会历史方向的革命年代更是与张爱玲隔膜。
张立新
关键词:后现代性殖民文化《倾城之恋》人生悲剧白流苏
流落民间的“贵族”论杨绛新时期创作的民间立场被引量:3
2007年
张立新
关键词:民间立场贵族作家
与“生命”对话的史学叙述——读范培松的《中国散文史》
2009年
范培松的《中国散文史》基于对散文本性的"生命"理解,从"史"的构架到体例分期上,着眼在一个"变"字,以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下散文主体的"自我"精神裂变为经纬,整合了意识形态制约下的社会文化心理及作家的精神气质和艺术个性,在客观再现"史"的同时,融入了著者大量的生命体验和激情,从而派生出一种形象生动的阐释效应,一种通常学术著作所缺乏的人生意味和阅读快意。
张立新
关键词:自我生命性
日常生活的戏剧化:论娄烨电影的叙事转向被引量:1
2020年
娄烨电影经历了一个叙事转向,从早期自我表达冲动下的青春叙事转向他人和社会,讲述“他们”的故事,剧情增加了悬疑、侦凶等商业电影的元素,在日常生活的戏剧化中去发现人,在看似离奇的剧情和人物关系中昭示了日常现实的诡异和强硬,生活的容量增大了,话题涉及面更广,触发的.思考更尖锐。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剧情内在的情感浓度和叙事的开放性等方面丰富了当代电影的现实主义美学内涵,为艺术电影在现实主义方向的探索和突围做出了有价值的尝试。
张立新
关键词:叙事转向
现代精神“浪子”的先驱——鲁迅文学世界里的自我精神形塑被引量:1
2010年
20世纪初是一个大量产生精神"浪子"的时代,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大师,鲁迅给传统"浪子"形象赋予了更多的现代精神内涵。在鲁迅的文学世界里,作为永世流放的"异乡人","浪子"是寻找的主体,是肩负时代启蒙重任却又置身于虚无之境的知识者。鲁迅笔下的"狂人"、"过客"、"孤独者"等"浪子"群像,也是鲁迅对自我精神形象的变形书写。
张立新
关键词:浪子狂人过客孤独者
现实批判与文明反思的现代寓言——评范小青长篇小说《战争合唱团》
2022年
随着人类精神图景的变化,文学的呈现方式更多元多变了,在表现社会世相、人心人性,洞悉现代人复杂的生存境遇方面,寓言具有穿透生活表象的艺术概括能力。对时代社会的“魔幻”现实具有敏锐洞察力的范小青近年来找到了寓言这样一种把握时代脉象的艺术形式,其长篇小说《战争合唱团》就是一部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融合的现代寓言,在“战争”乌龙的荒诞剧情设定下,一方面是关于人类生死存亡的宏大议题,一方面却是富有生活逻辑的现实想象和深刻的现实批判。小说在虚实之间腾挪,其夸张变形的玄幻喜剧色彩里蕴涵有严肃的现实思考,揭示了现代人身份的迷失、主体精神的缺位,由此探讨了文明与野蛮之间的悖谬,追问人的生命本质等根本问题。
张立新
关键词:现代寓言
“成长”的焦虑:沈从文自我与世界的分裂与弥合被引量:2
2008年
沈从文对文学精神的理解和对人生的信仰追求紧密相连,文学不仅是他自我精神世界的表达,也是他想象建构人生和世界的一种方式。在沈从文的文学天地里,乡村和都市对应成了自我和世界、理想和现实的两极,正是对内外两个世界本质的和谐与一致性的强烈诉求和被分裂的焦虑之间的巨大裂隙,使沈从文的文学和人生发生了致命的断裂。自此,他更坚实地踩在了现实的大地上。
张立新
关键词:自我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