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红军

作品数:23 被引量:71H指数:5
供职机构:安徽科技学院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经济管理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农民
  • 5篇空间自相关
  • 4篇熵值法
  • 4篇耦合协调度
  • 4篇协调度
  • 3篇新农村
  • 3篇新农村建设
  • 3篇农村
  • 3篇农业
  • 3篇耦合度
  • 3篇耕地
  • 2篇区域经济
  • 2篇中农
  • 2篇县域
  • 2篇家庭经营
  • 1篇低碳
  • 1篇低碳经济
  • 1篇低碳经济背景
  • 1篇地理加权回归
  • 1篇地理加权回归...

机构

  • 22篇安徽科技学院
  • 2篇昆士兰大学

作者

  • 22篇张红军
  • 6篇郑谦
  • 4篇赵伟峰
  • 2篇雷宇
  • 2篇胡月英
  • 1篇张国宝
  • 1篇李学兰

传媒

  • 5篇云南农业大学...
  • 2篇呼伦贝尔学院...
  • 1篇北方经贸
  • 1篇内蒙古民族大...
  • 1篇新疆农垦经济
  • 1篇合作经济与科...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河北北方学院...
  • 1篇金陵科技学院...
  • 1篇西南林业大学...
  • 1篇湖南工业大学...
  • 1篇中南林业科技...
  • 1篇江西科技师范...
  • 1篇黑龙江工业学...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年份

  • 3篇2024
  • 2篇2021
  • 5篇2019
  • 7篇2018
  • 1篇2014
  • 4篇2010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实现的制度保障被引量:1
2010年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农村一项长期、艰巨的伟大事业,农民是这项事业的主要实践者,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才能实现。然而,现实中农民的主体性地位并没有得到确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国家必须从制度设计上进行改革和完善,给予农民主体地位实现进行保障。为此,要完善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民自我治理制度;大力加强农民自发团体建设,实现参与式发展的自治组织制度;赋予农民更多权力,改革农民参政议政的制度安排。
张红军
关键词:农民
基于GeoDa的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分析被引量:11
2019年
区域协调发展是整体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根据2007—2017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数据,构建安徽区域经济发展指数评价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并计算各区域经济发展指数,判断安徽区域经济差异总体状况;通过GeoDa软件对安徽区域经济发展指数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明确安徽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研究结果表明:安徽区域经济差异具有空间依赖性,呈现空间正相关,其空间依赖性和相关性出现了波动增强的趋势;同时,安徽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空间集聚,主要为高-高集聚与低-低集聚,全省区域经济的两级化差异格局明显。应通过加强政府统筹规划以推动地区联动,结合自身禀赋打造特色发展模式、合理分配新经济新资源的措施,促进全省各区域均衡发展。
张红军赵伟峰郑谦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熵值法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评价被引量:5
2019年
缩小区域经济差异以实现协调发展是整体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结合2007—2017年安徽省区域经济数据,构建16个地级市经济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并测算评价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通过极差、标准差、变异系数分析安徽区域经济差异发展趋势,利用因子分析法与空间聚类法分析安徽各个区域经济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安徽区域经济绝对差异逐步扩大,相对差异总体缩小;安徽区域经济总体呈上升趋势,空间差异格局变动不大,但极化现象明显。应加强地区联动,走特色发展路径,合理配置资源,发展各种新的经济业态,从而实现各区域协调发展。
张红军赵伟峰郑谦
关键词:区域经济聚类分析
安徽农业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研究被引量:15
2019年
农业经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是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路径。根据2000-2016年安徽农业经济与资源环境数据,通过DFSR模型与熵值法构建安徽农业经济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其发展指数;运用耦合模型对安徽农业经济—生态系统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研究表明:安徽农业经济—生态系统由"经济滞后型"转变为"生态滞后型",农业经济—生态系统历经了拮抗期、磨合期的耦合阶段,耦合协调水平从轻度失调进化至中级协调状态。为推进安徽农业经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需要建立生态农业产业化体系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示范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以提升安徽农业生态环境承载力。
张红军胡月英赵伟峰
关键词:农业经济系统农业生态系统耦合度耦合协调度熵值法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实现的制度保障被引量:1
2010年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农村一项长期、艰巨的伟大事业,农民是这项事业的主要实践者,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才能实现。然而,现实中农民主体性地位并没有得到确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国家必须从制度设计上进行改革和完善,对农民主体地位的实现给予保障。为此,要完善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民自我治理制度;大力加强农民自发团体建设,实现参与式发展的自组织制度;赋予农民更多权力,改革农民参政议政的制度安排。
张红军
关键词:农民新农村建设
三产融合:促进安徽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对策研究被引量:6
2018年
农村三产融合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路径。结合2000—2016年安徽农民收入数据,分析安徽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变动趋势,研究表明: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持续增长,在安徽农民收入中占有最大比重,是安徽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三产融合通过农业内部融合、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与其他产业交叉融合、先进技术要素嵌入农业以延长利润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促进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建议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新型农民,确立合理产业融合利益联结机制,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农村产业融合社会服务体系以提高安徽农村三产融合水平,促进安徽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稳步提高。
张红军刘玙璠
关键词:农民收入
安徽省粮食生产的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19年
粮食生产格局的时空变迁对粮食安全有重要影响。基于2007-2017年安徽省粮食生产相关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从县域视角分析安徽省粮食生产的格局演变及形成动因,运用灰色关联法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全省粮食生产具有逐步增强的空间正相关性,形成了皖西北淮北平原的高值集聚区域与皖南山区的低值集聚区域,生产重心逐渐向西北转移;各县的耕地面积及机械、水利、劳动力、化肥等要素在县域粮食生产格局演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分析表明:土地投入、农业技术对粮食生产具有关键影响,自然灾害与劳动力投入影响次之,财政支农增产效果有待提升。应通过稳定耕地面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粮食生产者素质、改革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式及结构的措施持续提升安徽省粮食产能。
张红军雷宇郑谦
关键词:灰色关联法空间自相关
影响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的因素分析——以安徽为例被引量:4
2018年
家庭经营收入是安徽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对农民增收意义重大。利用2000—2015年安徽农民收入的相关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法构建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农民素质、土地及资金投入、市场、产业结构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的影响程度,提出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对策建议。
张红军赵伟峰郑谦
关键词:农民素质
安徽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对策研究被引量:6
2018年
以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为动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保证。结合2000—2016年安徽三次产业发展相关数据,构建三次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剖析其协调发展程度,根据分析数据,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并总结各阶段特征及发展趋势;提出深入推进农村"三产融合",推动第二产业转型升级,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建议,以提升安徽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水平,促进安徽经济健康发展。
张红军刘玙璠
关键词:耦合协调度协调发展
安徽省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时空演变与驱动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人均粮食占有量对粮食安全有重要影响,研究其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有重要意义。结合2008—2018年安徽省粮食生产的相关数据,利用空间数据分析法与数理统计法分析安徽省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安徽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总产量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人均粮食占有量类型结构基本稳定,空间范围变动明显,重要余粮县、一般余粮县占比最大;人均粮食占有量缓慢变化型是人均粮食增长的主要类型,绝大多数县(市)保持了增长势头;人均粮食占有量存在空间集聚性,出现高值与低值集聚的局部空间差异现象;驱动因素在空间上差异明显,按重要性由大至小依次为复种指数>人均GDP>单位面积产量>乡村从业人员数>农林水事务支出。
张红军
关键词:人均粮食占有量空间自相关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