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尚誉

作品数:19 被引量:101H指数:5
供职机构: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玉林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动脉
  • 4篇心肌
  • 4篇心肌梗死
  • 4篇主动脉
  • 4篇梗死
  • 3篇血小板
  • 3篇炎症
  • 3篇主动脉夹层
  • 3篇抗血小板
  • 3篇夹层
  • 3篇反应蛋白
  • 2篇心肌梗死后
  • 2篇心室
  • 2篇血管
  • 2篇血小板治疗
  • 2篇药物洗脱
  • 2篇药物洗脱支架
  • 2篇死后
  • 2篇洗脱支架
  • 2篇疗效

机构

  • 19篇玉林市第二人...

作者

  • 19篇徐尚誉
  • 13篇蒋翎
  • 10篇唐胜惠
  • 3篇邓惠
  • 1篇罗威

传媒

  • 3篇中国现代医药...
  • 3篇心血管病防治...
  • 2篇临床医学
  • 2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吉林医学
  • 1篇广西医学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现代临床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 1篇中国循证心血...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5篇2013
  • 11篇2012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两种动脉途径行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对比
2013年
目的:与经股动脉途径相比,了解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者能否通过减少穿刺部位的出血量和减少血管并发症来改善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方法:经皮冠脉介入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48例,评估接受经股动脉PCI与经桡动脉PCI患者1年死亡风险的差异。结果:经桡动脉途径组患者的1年风险校正死亡率低于经股动脉途径组患者。经桡动脉组患者中需要外科手术或输血治疗者的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经股动脉途径组者。结论:与经股动脉途径相比,经桡动脉途径降低了行直接PCI的AMI患者的1年死亡率,减少了外科手术和(或)输血治疗。
邓惠唐胜惠徐尚誉蒋翎
关键词:直接血管成形术ST段抬高介入治疗桡动脉股动脉
AMI患者的血小板对抗血小板药物反应性与远期预后的相关性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AMI(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患者经标准剂量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后的血小板反应性与远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9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全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在入院时给予300mg阿司匹林,氯吡格雷600mg负荷剂量口服,之后每天给予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使用电阻法监测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根据血小板聚集曲线了解血小板聚集的程度和速度。1个月和6个月后进行复检,一年后进行电话随访。结果对两种药物都有反应的患者只有7.7%发生MACEE(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但是,对一种药物低反应的发生MACCE有23%,对两种药物都抵抗的有44%发生MACCE(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患者对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性与临床预后相关,与对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患者相比,对抗血小板药物反应良好者发生MACCE更少。
蒋翎徐尚誉
关键词:抗血小板治疗血小板反应性
药物支架置入后双联与单用抗血小板疗效的对比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评估接受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患者,持续双联抗血小板超过1年的潜在效益及风险。方法选择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2005~2011年380例接受DES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另一组单服阿司匹林;两组中患者至少12个月内未出现心或脑的主要不良反应事件以及严重出血;主要终点效应是心肌梗死或心源性死亡。结果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持续2年的主要事件累积风险为1.8%,而单独使用阿司匹林组为1.2%(HR=1.65,95%CI为0.8~3.36,P=0.17)。两组在以下几方面的风险没有显著差异:心肌梗死、卒中、支架栓塞、再次血运重建、严重出血、全因死亡。结论在减少心肌梗死或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方面,接受药物支架置入患者持续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2个月并不比单独使用阿司匹林者更有效。
唐胜惠徐尚誉蒋翎
关键词:药物洗脱支架金属裸支架抗血小板
炎症因子与造影剂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3年
目前,针对造影剂肾病(CIN)更有效的干预措施在于预防,而C-反应蛋白(CRP)作为炎症因子之一,研究表明CRP可以预测,CIN发生,有望成为CIN的一种新的诊断及预测因子,降低CRP水平可能对CIN有潜在的防治作用。
邓惠唐胜惠徐尚誉蒋翎
关键词:C-反应蛋白造影剂肾病他汀
永久性心脏双腔起搏器右心室不同起搏位点对三尖瓣反流的影响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探讨永久性心脏双腔起搏器(cardiac dual chamber pacemaker,DDD)右心室不同起搏位点对三尖瓣反流的影响及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540例植入永久性DDD且临床及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根据右心室不同起搏位点将患者分为心尖部组200例与流出道间隔部组240例,根据程控数据分为高心室起搏亚组和低心室起搏亚组。统计分析各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共78例(14.4%)出现三尖瓣反流;其中心尖部组三尖瓣反流发生率比流出道间隔部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77%(54/260)vs. 8.57%(24/280),P=0.017]。心尖部组术后三尖瓣反流面积/右心房面积(TR/RA)比流出道间隔部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524±0.314 vs. 0.465±0.213, P=0.035)。进一步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与低心室起搏亚组相比,高心室起搏亚组术后三尖瓣反流面积/右心房面积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552±0.287 vs. 0.435±0.223,P=0.026)。结论永久性DDD心尖部起搏可引起不同程度的三尖瓣反流,其发生机制与起搏电极及三尖瓣位置相关。
徐尚誉唐胜惠沈旭
关键词:三尖瓣反流心尖部起搏
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功能与C反应蛋白水平的相关性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患者的左心室(LV)功能,评估其与C反应蛋白(CRP)(早期炎症反应的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我们检测了发生AMI后患者的早期CRP水平,并将其与心脏早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相联系。从2005年11月至2011年12月,我们前瞻性地检测了514例(平均年龄(60±15)岁,59%为男性)发生AMI患者的CRP水平,并获得了超声心动图结果。测定了中位数为6.1h的早期CRP,中值CRP水平为4.8mg/L,超声心动图是发生AMI后中位数为1d的情况下测量的。结果室壁运动评分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心室直径在整个CRP三分位数(所有P>0.05)范围内都非常类似。更高的CRP水平与存在中度或重度的舒张功能障碍(P=0.002)和中度或重度二尖瓣回流(P<0.001)相关。更高的CRP水平与中度或重度二尖瓣回流之间的相关性与临床特点和ST段抬高状态相独立。结论在AMI的初始阶段,CRP升高与存在严重的二尖瓣回流和舒张功能障碍有关。这表明,炎症与心室重构过程有关,而与左心室收缩功能无关。
唐胜惠蒋翎徐尚誉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左心室功能C反应蛋白
静脉应用美托洛尔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的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观察静脉应用美托洛尔注射液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5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实验组采用静脉注射美托洛尔注射液及口服美托洛尔片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美托洛尔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速度及死亡率。结果两组治疗前临床症状改善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速度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住院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死亡率比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静脉应用美托洛尔注射液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徐尚誉蒋翎
关键词:美托洛尔
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后延长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患者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评估超过药物洗脱支架(DES)植入后延长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患者的影响。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根据DES植入后12个月的TIMI标准,246例一直接受双联抗血小板(DAPT)并无心肌梗死、卒中、再次冠状血管狭窄、支架内血栓形成、重大或轻微出血的患者被随机分为连续(延长DAPT组)或不连续(标准DAPT组)氯吡格雷组(75 mg/d)。主要终点事件是术后180 d时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死亡、非致命心肌梗死、非致命卒中、靶血管重建或支架内血栓形成。结果延长DAPT组和标准DAPT组间在180 d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8.98%和10.13%,P=0.400)。较重大出血的发生率在延长DAPT组中为0.64%,而在标准DAPT组中为0.43%(P=0.523);轻微出血的发生率在延长DAPT组与标准DAPT组中分别为3.32%和2.87%(P=0.585)。结论超过12个月的延长DAPT并未改善患者预后,但是也未增加植入DES患者的出血风险。
邓惠蒋翎唐胜惠徐尚誉
关键词: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药物洗脱支架
代谢综合征和高尿酸血症对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心血管风险的影响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评估高尿酸血症对代谢综合征患者心血管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2963例患有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参与到预防心梗的研究中,其中,1410位患有代谢综合征,具有以下5类中3类及以上症状:血清空腹血糖>110mg/dl;甘油三酯>150mg/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0mg/dl(男性)和<50mg/dl(女性);收缩期和舒张期血压分别>130mmHg和>80mmHg;体重指数>28kg/m2。其余1553名患者无代谢综合征。主要观察终点定义为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高尿酸血症定义为血清尿酸水平>7.0mg/dl(男性)以及>6.0mg/dl(女性)。结果相比对照组代谢综合征患者(n=1126)来说,主要终点发生率出现在高尿酸血症组患者(n=284)中(分别是15.3%和20.1%,P=0.05)。在对年龄、性别、吸烟、糖尿病、既往心肌梗死、高血压、估计肾小球滤过率、体重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利尿剂、抗血小板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进行调整后,患有代谢综合征的高尿酸血症患者,相对于对照组来说,在最主要终点方面显示出明显地高风险(HR1.45,95%CI1.00~2.17,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患者在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方面风险增加有关。
蒋翎徐尚誉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高尿酸血症心肌梗死
硝普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无复流现象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内注射硝普钠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中无复流的疗效。方法将同期于我院行PCI且术中出现无复流的79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硝普钠组)和对照组39例(硝酸甘油组),两组手术方法相同,出现无复流现象后分别经冠状动脉内注入硝普钠(每次用0.05-0.1mg)和硝酸甘油(每次用0.1-0.2mg),术中出现低血压给予阿拉明0.5~1mg。观察两组注射药物后首次和末次冠脉造影图像,分析其冠脉特征(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观察两组冠脉内有创血压、心率变化及术后7d的射血分数;记录患者住院期间及随访80d内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MACE)。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脉内注射药物后:实验组TIMI分级达到3级以上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77.5%vs46.2%,P=0.004),TMP分级达到3级以上的比例高于对照组(75.0%vs48.7%,P=0.016);两组冠脉内有创血压及心率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7dLVEF高于对照组(54.6%±9.2%,43.8%±5.9%);实验组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0%vs20.5%,P=0.038);实验组在平均80d随访期间发生总的MACE事件比对照组相对有所减少(7.5%vs25.6%,P=0.030)。结论冠状动脉内注射硝普钠,可以改善AMI患者PCI术中发生无复流后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组织灌注分级,同时改善患者心功能及预后,是治疗此类患者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徐尚誉蒋翎
关键词: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无复流冠脉内注射硝普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