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疟疾
  • 3篇儿童
  • 2篇疫情
  • 2篇源性
  • 2篇土源性
  • 2篇土源性线虫
  • 1篇多房棘球蚴
  • 1篇多房棘球蚴病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干预
  • 1篇心理干预研究
  • 1篇疫情处置
  • 1篇疫情分析
  • 1篇社会
  • 1篇社会交往
  • 1篇社会交往能力
  • 1篇年级
  • 1篇疟疾防控
  • 1篇中期评估报告
  • 1篇务工

机构

  • 9篇贵州省疾病预...
  • 2篇贵阳医学院
  • 1篇安顺市疾病预...
  • 1篇贵州中医药大...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作者

  • 10篇戴佳芮
  • 6篇李杨
  • 5篇耿燕
  • 4篇姚丹成
  • 4篇朱爱娅
  • 3篇李安梅
  • 3篇佘丹娅
  • 3篇黄雨婷
  • 2篇邓冰
  • 2篇徐建军
  • 2篇卢丽丹
  • 2篇兰子尧
  • 2篇蔡姗
  • 2篇蔡珊
  • 1篇张念恒
  • 1篇王颖
  • 1篇安冬

传媒

  • 6篇中国寄生虫学...
  • 2篇微量元素与健...
  • 1篇贵阳医学院学...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250名儿童孤独感现况调查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了解儿童主观孤独感的实际状况,为有针对的进行心理健康干预和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了1 250名3~5年级在校儿童进行儿童孤独量表问卷调查,获得儿童孤独感情况以及性别、年级、父母有无职业等相关信息。结果:9~12岁儿童孤独量表总分为25.65±9.79,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儿童孤独量表总分有统计学差异(P<0.01﹚;父母是否有固定工作也会造成儿童的孤独感(P<0.01)。结论:有13.84%的儿童所体验到的主观孤独感较高,应引起学校、家长、社会的重视。
戴佳芮邓冰
关键词:儿童孤独
贵州省两家机构出境务工人员疟疾防控现状调查被引量:6
2019年
为了解贵州省单位组织出境务工人员疟疾防控情况,提出输入性疟疾防控措施及建议。2017年对贵州省两家机构曾经在境外工作过或有可能派往境外的职工以及公司管理人员进行疟疾知识、态度、行为(KAP)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242人中,曾被外派出境的有182人,占75.2%,其中40人在境外患过疟疾,占22.0%。在出境务工人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疟疾患病率最高,为44.4%,不同文化程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作场所以室外为主者患病率最高,为34.5%,不同工作场所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境务工人员疟疾防治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与疟疾患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境务工人员疟疾防治相关态度:认同服抗疟药可预防疟疾者患病率为15.7%,不认同者患病率为42.9%(P<0.05);出境务工人员疟疾防治相关行为:使用蚊帐者患病率为1.4%,不使用者患病率为35.8%(P<0.05);使用驱蚊药者患病率为12.1%,不使用者患病率为27.3%(P<0.05);使用预防性用药者患病率为13.0%,不使用者患病率为59.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疟疾发病的危险因素为未使用蚊账(OR=69.075,CI=7.187~663.904)、未预防服药(OR=17.602,CI=4.754~65.173),认同抗疟药可预防疟疾是保护因素(OR=0.119,CI=0.034~0.423)。出境务工人员预防疟疾相关行为形成率较低,未使用蚊帐和未服用预防药物,为出境务工人员疟疾发病的危险因素。
卢丽丹安冬李杨蔡珊戴佳芮
关键词:疟疾
贵州省儿童多房棘球蚴病1例
2023年
患儿,男,9岁,学生,贵州省安顺市紫云县人。2021年8月起,患儿常感右上腹疼痛不适。2022年9月10日以“肝占位病变:疑似肝脓肿并钙化或肿瘤”收治于中国贵航集团三0二医院。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患儿无流行区旅居史,其父母长期从事牲畜(犬)宰杀职业,部分犬只从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等棘球蚴病流行区引入,患儿常与待宰犬只接触。入院查体: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右上腹稍有压痛,肝脏包块未触及。血常规示:嗜酸粒细胞百分比20.1%。肝功能检测结果示,γ谷氨酰转移酶36 U/L。上腹部增强CT显示,肝右后叶见团块状混杂密度影,呈分叶状,内见多发斑点状、迂曲蚯蚓状高密度钙化影,呈簇状分布;增强扫描病灶见多发网格样分隔影,病灶边缘及分隔呈轻度持续强化。腹部彩色超声示,肝右后叶可见类椭圆形不均匀强回声团。9月14日行腹腔镜下肝右后叶切除术,见肝右后叶代偿性增大,Ⅵ、Ⅶ段可见乳白色肿块,约6 cm×7 cm×5 cm,表面凹凸不平,质地硬。术后病理切片结果示,肝组织炎性坏死。术后复查,血常规示嗜酸粒细胞百分比正常;上腹部CT提示术后改变,余未见明显异常,遂出院。11月10日至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复查,血清学检测结果示棘球绦虫抗体阳性。11月29日病灶组织DNA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检测,PCR扩增出棘球绦虫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cox1)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亚基1(nad1)基因片段,分别与多房棘球绦虫的cox1基因(参考序列登录号AB477010)和nad1基因(参考序列登录号AJ132907)的序列相似性高达99.42%和99.59%,确诊为多房棘球蚴病。予患儿阿苯达唑15 mg/(kg·d),早晚餐后分服,继续治疗6个月。定期回访。
朱爱娅王旭王江友王颖李杨宋珊耿燕兰子尧戴佳芮
关键词:多房棘球蚴病儿童
3~5年级在校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心理干预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索提高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方法。方法:把社会交往能力差的儿童随机分配到干预组和对照组中,对干预组的儿童进行社会交往能力团体心理干预。结果:干预组与对照组社交能力总分及各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团体心理干预后,儿童社交能力不同程度提高,团体心理干预有效。
戴佳芮邓冰
关键词:儿童社会交往能力
2017-2021年贵州省疟疾疫情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为了解2017—2021年贵州省疟疾病例流行特征,收集2017—2021年贵州省疟疾疫情数据和个案流调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所有病例的感染虫种、感染来源、三间分布、就诊及诊断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7—2021年贵州省共报告疟疾病例84例,以恶性疟病例为主(69.0%,58/84)。所有病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感染来源主要为非洲国家(91.7%,77/84),其余由亚洲和大洋洲国家输入。2017—2021年每月均有疟疾病例报告,其中1月累计报告病例数最多(15.5%,13/84);报告病例在全省9个市(州)均有分布,以贵阳市报告的病例数最多(41.7%,35/84);病例以男性为主(92.9%,78/84);年龄集中在30~49岁(69.0%,58/84)。对病例就诊和诊断情况分析结果显示,病例初诊正确诊断占比为73.8%(62/84),其中县级疾控机构正确诊断占比最高,达15/15。病例从发病到初诊时间中位数为1 d,初诊到确诊时间中位数为3 d。所有病例24 h上报率为100%(84/84),3 d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完成率为90.5%(76/84),7 d内疫点调查处置完成率为98.8%(83/84)。贵州省应继续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和处置,提升医疗机构诊治能力,加强出境人员健康教育,以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耿燕兰子尧李杨戴佳芮蔡姗卢丽丹黄雨婷师伟芳佘丹娅
关键词:疟疾流行病学特征
2015年贵州省农村地区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调查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了解贵州省农村地区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为制定全省土源性线虫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5年按照《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方案》和实施细则要求开展调查。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全省12个县(市、区)抽取30个农村调查点,每个调查点人数不少于250人。调查对象为农村常住人口。收集受检者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土源性线虫(蛔虫、钩虫、鞭虫、蛲虫)虫卵并计数,3~6岁儿童加做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蛲虫卵。结果共调查7572人,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14.9%(1127/7572),蛔虫、鞭虫、钩虫、蛲虫感染率分别为8.1%(614/7572)、2.2%(163/7572)、6.3%(477/7572)、0.3%(21/7572)。12个县中,贞丰县的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为30.8%(160/519);思南县最低,为5.2%(13/25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12.6%(472/3756),低于女性的17.2%(655/3816)(P<0.01)。各年龄组均有感染者,以70岁以上年龄组感染率最高,为21.0%(111/528);职业分布中以农(牧、渔)民感染率最高,为15.8%(780/4946);民族分布中以仡佬族人群感染率最高,为22.9%(63/275);文化程度以文盲人群感染率最高,为18.9%(214/1133);不同年龄组、职业、民族、文化程度间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贵州省农村地区土源性线虫感染以蛔虫和钩虫为主,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女性、70岁以上老人、农(牧、渔)民、仡佬族、文盲人群是重点防治对象。
朱爱娅姚丹成李安梅戴佳芮李杨黄雨婷师伟芳佘丹娅
关键词:土源性线虫
2015年贵州省人体华支睾吸虫感染现状调查分析被引量:7
2021年
为了解2015年贵州省人体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按照《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方案》和实施细则相关要求,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全省16个县(市、区)抽取30个农村和5个城镇为调查点,每个调查点检测不少于250人。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二检)对被调查者粪样进行检测,镜检华支睾吸虫卵及其他人体重点寄生虫虫卵并计数,同时采集被调查者一般情况信息。结果显示,全省共调查8 838人,华支睾吸虫感染37例,感染率0.42%(37/8 838),均属轻度感染。男、女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分别为0.50%(22/4 375)和0.34%(15/4 463)。36例感染者集中于黔东南州,1例在六盘水市,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农村调查点7 572人,感染率为0.04%(3/7 572);城镇调查点1 266人,感染率为2.69%(34/1 2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黔东南州城镇调查点中,榕江县(镇区)感染率达11.90%(30/252),高于凯里市(城区)(1.60%, 4/250)(P <0.01)。37例华支睾吸虫感染者中,仅1例合并蛔虫感染。各年龄组中以11~20岁组感染率最高,为0.97%;文化程度以高中、中专学历人群感染率最高,为3.14%;职业以工人、干部等上班族最高,为2.36%,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贵州省黔东南州仍是华支睾吸虫病的重点流行区,需扩大城镇调查点进一步摸清华支睾吸虫感染流行状况。
李安梅黄雨婷姚丹成朱爱娅李杨师伟芳戴佳芮耿燕佘丹娅张念恒
关键词:华支睾吸虫
贵州省2012年疟疾病例疫情处置情况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2012年贵州省疟疾疫情处置是否合理规范,总结疟疾疫情处置方面的不足之处,为今后疟疾防控措施的实施提供宝贵经验。方法:通过网络疫情报告系统,收集2012年贵州省疟疾病例个案调查、疫点处置等相关流行病学资料,并进行统计学描述分析。结果:2002年共计网络报告22例疟疾病例,22例疟疾病例中,镜检确诊的病例为18例,占报告病例数的82.61%,县疾控复检数为21例,占报告病例数的91.3%;开展完整个案调查17例,个案完整率为77.27%;开展疫点处理病例17例,占总数的77.27%。结论:对比国家的要求,发现贵州省2012年疫情处置情况存在诸多不足。
戴佳芮姚丹成徐建军卢丽丹耿燕
关键词:疟疾疫情处置
2016-2019年贵州省国家监测点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分析被引量:10
2021年
目的了解2016-2019年贵州省国家监测点土源性线虫人群感染情况,为全省制订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2019年在贵州省9市(州)设立土源性线虫病国家监测点,每年固定监测点8个,流动监测点5~7个。各监测点以县为单位,按地理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等5个片区,每个片区随机抽取1个乡(镇)的1个行政村开展监测。每个行政村整群随机抽取3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不少于200人,每个监测点不少于1 000人。收集调查对象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二检)查虫卵,3~9周岁儿童加做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蛲虫卵。每年在3个土源性线虫病固定监测点每个村中随机抽取5户家庭,采用改良饱和硝酸钠漂浮法检测居民居所附近的田地或菜园土壤中蛔虫卵污染情况,并用盐水分离法进行钩蚴鉴定。采取问卷调查方法,收集监测点的地理环境、经济水平和卫生状况等自然和社会因素信息。分析比较不同监测点、性别、年龄、职业等人群的土源性线虫感染率,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2016-2019年贵州省每年设立13~15个国家级监测点,各监测点生产方式均以农业为主,饮用水以自来水为主。人均年收入为4 911~6 686元。2016-2019年无害化厕所覆盖率分别为56.3%(36 861/65 520)、 40.0%(21 327/53 285)、 59.6%(37 992/63 802)和59.5%(37 679/63 333)。累计调查56 598人,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为4.9%(2 765/56 598), 2016-2019年分别为8.6%(1 130/13 158)、 5.2%(776/15 069)、 3.9%(547/14 220)、 2.2%(312/14 151),呈逐年下降趋势,各年间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642.31, P <0.01)。蛔虫、钩虫、鞭虫和儿童蛲虫平均感染率分别为2.5%(1 415/56 598)、 1.2%(674/56 598)、 1.7%(936/56 598)和1.6%(130/8 158),均以轻度感染为主。9市(州)中,黔东南州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为8.2%(908/11 086),不同地区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824.55,P <0.01)。男性、
朱爱娅李杨李安梅张骥冯凯戴佳芮蔡姗
关键词:土源性线虫
贵州省消除疟疾行动计划中期评估报告被引量:16
2016年
贵州省自古以来就是疟疾的高度流行区,有"瘴疠之地"之称,解放前全省每年患病人数在200万~300万之间,约占时年全省总人口的25%~30%。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数十年的艰苦防控,贵州省疟疾发病得到明显控制,流行程度明显降低,但局部范围的疟疾爆发流行仍时有发生,多年来全省疟疾发病主要集中在黔南、黔东南、黔西南三个地区的低海拔河谷区域,以间日疟为主要流行虫种。2010年全省开始实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以来,加大了对疟疾的防控力度,依据《贵州省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工作实施方案》,通过全球基金、中转资金及省财政资金等项目的实施,防控局面发生实质性突破,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全省2012年首次实现了无本地感染疟疾发生且保持至今。截止2015年底,全省《行动计划》实施总体进展顺利,完成情况良好,部分阶段目标提前实现,所有4个阶段目标均如期完成,全省已有68个县(市区)、5市(州)完成了消除疟疾考核评估,占全省总县数的77.27%。2010—2015年,全省完成覆盖所有县(市)范围的传疟媒介按蚊调查工作和疟疾流行风险调查与评估工作,设立县级病媒生物综合防控示范点;逐步规范了疟疾疫情管理与处置技术规范,措施落实达到了3个100%(国家1-3-7模式);加强了消疟能力建设,建立了省级疟疾参比实验室,完善了疫情管理与处置全程质控,开展业务人员逐级培训及以赛代训,为消疟行动持续开展贮备了大量的技术骨干。随着消疟行动的深入发展,保障各级消疟资金的持续投入尤显重要,而各级专业人员的持续培训以及输入性疟疾病例的监测发现、治疗处置工作必将成为重点、难点和核心工作,对此应做到有备无患、常抓不懈。
徐建军卢丽丹耿燕蔡珊师伟芳姚丹成戴佳芮
关键词:疟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