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方早

作品数:12 被引量:53H指数:6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上海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缺损
  • 4篇外科
  • 4篇显微外科
  • 4篇穿支
  • 3篇动脉
  • 3篇皮瓣
  • 3篇口腔
  • 2篇旋髂浅动脉
  • 2篇支皮瓣
  • 2篇三维视觉
  • 2篇三维视觉测量
  • 2篇上前牙
  • 2篇舌癌
  • 2篇视觉测量
  • 2篇手术
  • 2篇术后
  • 2篇前牙
  • 2篇浅动脉
  • 2篇颌骨
  • 2篇颌面

机构

  • 1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市口腔医...
  • 1篇张家港市第一...

作者

  • 11篇方早
  • 9篇何悦
  • 6篇张陈平
  • 4篇张志愿
  • 4篇金淑芳
  • 2篇章一新
  • 2篇杨安
  • 2篇谭宇
  • 2篇刘广龙
  • 2篇刘菁
  • 2篇孙健
  • 1篇王丽珍
  • 1篇阎学军
  • 1篇陶晓峰
  • 1篇周辉红
  • 1篇熊耀阳
  • 1篇冯少清
  • 1篇邱蔚六
  • 1篇胡海生

传媒

  • 3篇2013国际...
  • 2篇中国口腔颌面...
  • 1篇上海口腔医学
  • 1篇口腔医学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口腔医学研究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1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5篇201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三维视觉测量的上颌牙弓形态分类要素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应用三维扫描技术分析不同牙弓形态间的共同点与差异点,寻找有统计学意义的测量指标。方法:选取上颌模型100例,将样本按不同牙弓形态分为尖圆形组、方圆形组、椭圆形组。通过三维扫描将牙列模型转化为计算机三维数据,测量上中切牙唇面至上尖牙连线距离(IIC)、双侧上尖牙牙尖之间的距离(ICW)、双侧上第一磨牙近中舌尖之间的距离(AW)。结果:不同牙弓形态组两两之间IIC值、IIC/ICW值均有显著差异(P<0.05);尖圆形牙弓与方圆形及椭圆形牙弓之间ICW值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IIC、ICW、IIC/ICW这3项测量指标对牙弓形态可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杨安刘菁方早谭宇孙健熊耀阳
关键词:牙弓形态上前牙
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在口腔癌术后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旋髂浅动脉穿支(SCIP)皮瓣的影像学、解剖学及其在口腔癌术后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SCIP皮瓣修复15例口腔癌根治术后缺损。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CT血管造影、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或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査。术中进行穿支皮瓣的血管解剖,受区缺损重建,对术后受、供区功能恢复进行评价。术后随访2~10个月。结果·切取的SCIP皮瓣平均面积为(46±22)cm^2,平均厚度为(1.2±0.3)cm;旋髂浅动脉与旋髂深动脉和腹壁浅动脉的关系可以分为5型:Ⅰ型(8/15),Ⅱ型(2/15),Ⅲ型(2/15),Ⅳ型(2/15),Ⅴ型(1/15)。患者术后受区外形丰满,张口度、语音和咀嚼功能恢复良好。结论·SCIP皮瓣质地柔软,穿支血管蒂较长,供区瘢痕隐蔽,是修复口腔癌缺损的良好选择。
何悦金淑芳方早田卓炜邱蔚六章一新冯少清陶晓峰周辉红张志愿
关键词:穿支皮瓣旋髂浅动脉颌面部缺损重建
CT血管造影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血管定位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讨运用CT血管造影(CTA)技术定位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的精确性,基于CTA定位下了解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特征。方法:选取9例舌癌患者,术前利用CTA技术对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进行定位,术中测量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的相关解剖数据,测量穿支数量、皮肤穿出点位置、血管蒂长度及皮瓣厚度,运用SPSS 20.0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与术前CTA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血管蒂长,管径与颈部血管匹配,对供区损伤小,CTA定位的血管蒂长度、皮瓣厚度以及血管穿支到坐标原点的距离与术中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均无显著差异;术前CTA定位测量准确。结论:术前运用CTA可精确定位穿支位置,利于皮瓣制备,减少手术风险和并发症。
方早金淑芳田卓炜张陈平何悦
关键词:CT血管造影显微外科
TGF-β1在颌骨放射性骨坏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
:通过放射诱导的纤维萎缩机制RIF(radiation induced fibrosis)中关键因子TGF-β1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O的作...
刘广龙方早刘忠龙胡海生何悦
关键词:颌骨放射性骨坏死转化生长因子
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解剖学研究及其在舌癌缺损修复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特点及其在舌癌术后修复中的应用。方法:2014年1 月至2015年1 月,解剖制备15例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成功修复9 例舌癌根治术后缺损,术前及术后3 个月评价舌部功能及供区状况。结果:切取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面积27~110 cm2,平均厚度为(1.2 ± 0.3)cm,旋髂浅动脉从股动脉起始处的平均管径为(0.7 ± 0.2)cm,旋髂浅静脉为(1.2 ± 0.2)cm。旋髂浅动脉与旋髂深动脉和腹壁浅动脉的关系可以分为5 型:Ⅰ型(8/ 15),Ⅱ型(2/ 15),Ⅲ型(2/ 15),Ⅳ型(2/ 15),Ⅴ型(1/ 15)。 术后随访4~16个月,受区局部外形丰满,语言及吞咽功能恢复满意。供区均拉拢缝合,瘢痕隐蔽,无功能障碍。结论: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质地柔软,穿支血管蒂较长,供区瘢痕隐蔽,术后患者语音及咀嚼功能恢复良好,是修复舌癌术后缺损的良好选择。
何悦金淑芳田卓炜方早张陈平张志愿
关键词:穿支皮瓣旋髂浅动脉口腔癌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舌缺损的疗效评价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研究运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半舌缺损的可行性与临床效果,为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用于舌部缺损修复提供依据。方法:选取9例舌癌患者,术前利用CT血管造影(CTA)技术对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进行定位,术中运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行半舌缺损修复。对成功应用该皮瓣进行舌重建的8例患者,术后1个月以及3个月进行随访,评价舌部功能及供区状况。结果: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血管蒂长,管径与颈部血管匹配,对供区损伤小,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重建舌丰满,术后语音及咀嚼功能良好,舌部感觉功能欠佳。供区功能良好,仅留存线性瘢痕,供区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可成为舌缺损修复重建的另一种选择,其供区隐蔽,损伤小,皮瓣厚度适合舌部缺损修复,术后患者语音及咀嚼功能恢复良好。
何悦方早金淑芳张陈平张志愿
关键词:舌缺损显微外科
SurgiCase技术在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surgiCase技术在下颌骨肿瘤切除术后下颌骨缺损的个体化修复重建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16岁~46岁之间罹患下颌骨肿瘤病变的患者5例,术前行螺旋CT扫描并行三维重建成像,应用Surgicase-C...
方早刘广龙张陈平田卓炜何悦
关键词:下颌骨重建显微外科手术模拟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穿支的影像学定位和舌缺损修复的初步应用
目的:探讨运用影像学方法定位腓肠内侧动脉穿支,以及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舌缺损的临床效果与可行性.方法:选取20岁罹患舌部鳞状细胞癌女性患者1例,术前利用CTA技术,对腓肠内侧动脉皮岛穿支进行定位,观察穿支血管的数...
何悦张陈平方早章一新张志愿
关键词:CTA技术显微外科
5年13例颌面部孤立性纤维瘤的回顾性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通过对颌面部孤立性纤维瘤这一罕见疾病的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探讨颌面部孤立性纤维瘤的诊断要点与治疗原则。方法 2009至2014年间,对收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病理数据库的颌面部孤立性纤维瘤进行统计,收集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及诊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共有13例患者入选研究,临床特征无特异性,CT表现为强化明显的肿物,术后病理均为颌面部孤立性纤维瘤,免疫组化CD34、Vim均为(+),Des均(-)。术后创口均一期愈合,未见明显并发症。随访3~60月,发现2例恶性孤立性纤维瘤患者出现复发情况,再次行手术治疗后,随访未见复发情况。结论颌面部SFT是一种罕见的疾病,最终确诊需依靠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首选手术治疗,术后密切随访,预后较好。
阎学军王丽珍张陈平何悦方早
关键词:颌面部孤立性纤维瘤
基于三维视觉测量的切牙乳突与上前牙的位置关系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通过三维扫描,测量、分析切牙乳突与上前牙的位置关系。方法:选取20~70岁年龄段的符合标准的上颌模型100例,采用2种方式分别进行分组:按年龄分为20~40岁、40~70岁2组,按性别分为男性组与女性组。通过三维扫描,将牙列模型转化为计算机点云数据并进行三维重建,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建立参考平面,将三维牙模上的参照点投影至所建平面上,测量各投影点之间的关系,得到上中切牙唇面至切牙乳突后缘的距离(IP)、上尖牙牙尖连线与切牙乳突后缘的距离(ICP)、上尖牙牙尖连线与上中切牙唇面的距离(IIC)。所得数据利用SAS14.0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上中切牙唇面至切牙乳突后缘的距离平均值为9.3974 mm,标准差为1.6913。上尖牙连线至切牙乳突后缘的距离平均值为2.3936 mm,标准差为1.3193。上尖牙连线至上中切牙唇面的距离平均值为6.9806 mm,标准差为1.4321。以上3组数据按照年龄与性别分组,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本实验成功将三维扫描技术应用于牙科模型的测量分析,所得数据可为全口义齿人工上前牙的排列提供参考。年龄与性别对上前牙与切牙乳突的位置关系无影响。
刘菁杨安方早谭宇孙健
关键词:上前牙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