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娴
- 作品数:37 被引量:244H指数:9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文化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 旋转头位的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
- 本研究 报道一例旋转头位的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女性儿童、生后即眼球震颤,水平冲动型,无斜视,全身和眼部常规检测无异常,头向一侧肩倾斜、对其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VNG、眼底像特征、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 李巧娴
- 关键词: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代偿头位
- 斜视的知觉状态和运动状态评估
- 本文介绍了斜视常见的定性检查和定量检查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入知觉状态测定方法和运动状态检查法,并通过临床试验对两种诊断方法的效果进行了评估,为斜视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
- 李巧娴
- 关键词:斜视
- 文献传递
- 双生子屈光状态遗传学分析被引量:1
- 1999年
- 对 4 4对双生子儿童的屈光状态遗传学分析 ,其中单卵双生子 2 7对 ,双卵双生子 17对 ,以右眼、左眼分析其球镜、柱镜及总屈光 (等值球镜 )的同病一致率及遗传学特征。结果表明 ,两类双生子球镜、等值球镜的对内方差和对间方差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 (P<0 .0 1) ,MZ双生子的相关系数均 >0 .90 ;它们的遗传度均 >90 % 。
- 李巧娴甘晓玲李少敏
- 关键词:屈光双生子儿童
- 斜视知觉状态和运动状态评估
- 李巧娴
- 低龄儿童不同类型斜视手术远期疗效被引量:9
- 2011年
- 目的分析早期手术治疗儿童斜视的远期疗效,探讨低龄儿童不同类型斜视的手术时机和设计。方法手术治疗397例3岁以下斜视患儿,手术后随访6~144个月,观察术后眼位、双眼单视功能及二次手术情况。结果(1)外斜视组、垂直分离性斜视(DVD)组远期正位率分别为78.1%、68.4%,低于术后正位率,P〈0.05;内斜视组、上斜肌麻痹(SOP)、A—V综合征及特殊类型斜视远期正位率与术后正位率无差异,P〉0.05。(2)各组远期立体视〈800”的比率均高于术前,P〈0.05。(3)发病年龄早、伴有垂直斜视及术后一周欠矫或过矫是影响内、外斜视术后远期效果的主要因素,P〈0.05;手术年龄在24个月内与25-36个月远期眼位无差别,P〉0.05。结论(1)内斜视,SOP及A—V综合征,3岁前手术远期眼位较满意并有利于立体视功能。(2)内、外斜视近期应适度欠矫和过矫,以+10^△之内为宜。垂直斜视诊断明确者尽量一次手术,特殊类型斜视宜选分次手术。
- 刘海华甘晓玲李巧娴田桂芬
- 关键词:儿童手术外斜视内斜视垂直斜视
- 下直肌后徙加眼球筋膜囊头部复位术初步探讨被引量:2
- 2004年
- 目的 探讨有效地防止下直肌后徙术后下睑退缩的手术方法。方法 3 7例下直肌后徙加CPH复位术病人 ,下直肌后徙 4~ 6mm ,中位数 6mm ,CPH缝合在新肌止端前浅层巩膜或肌肉断端上 ,手术前后采用三棱镜遮盖试验测量双眼分别注视时的斜视角 ,测定双眼下睑缘的位置关系。结果 术后双眼下睑缘位置关系无变化 ,术后无一例发生下睑退缩 ,15例随访 1~ 2 0月 ,中位数 6月 ,也未出现下睑退缩 ,多数病人眼位满意。
- 李巧娴甘晓玲
- 关键词:复位术下睑退缩筋膜睑缘
- 先天性下斜肌麻痹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被引量:1
- 1997年
- 目的讨论先天性下斜肌麻痹的诊断及鉴别诊断,阐述该病的手术观点。方法回顾总结1984~1994年在我科行手术治疗的全部先天性单根下斜肌麻痹病例。结果全组13例于术后随诊6~75个月,其中6例眼位完全正位,7例改善。结论单根先天性下斜肌麻痹临床上极为少见,诊断主要依靠(1)原在位存在垂直斜视,(2)双眼和单眼运动检查,(3)施行被动牵拉试验除外Brown征。大多数患者需采取手术治疗,主要方法为同侧上斜肌减弱术,对侧上直肌后徙术。
- 甘晓玲刘家琦李巧娴郭静秋
- 关键词:先天性下斜肌眼肌麻痹外科手术
- 儿童非共同性斜视治疗
- 刘家琦郭静秋甘晓玲李巧娴田桂芬陈斯同
- 儿童非共同性斜视,先天性多于后天性,上斜肌不全麻痹最为多见。手术时机选择,依双眼视觉功能的程度,功能丧失者应早期手术。
- 关键词:
- 关键词:非共同性斜视先天性
- 医学论文写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 分析了提高医学论文写作能力的必要性,阐述了医学论文的基本结构与格式和医学论文写作基本要求,介绍了医学论文选题基本原则,探讨了科研设计的基本因素和基本原则,指出了科研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并重点分析了医学论文撰写表达存...
- 李巧娴
- 关键词:高等教育医学论文写作技巧
- 文献传递
- 下斜肌后徙转位术后的安全性分析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 通过比较下斜肌(Inferioroblique IO)后徙术与IO后徙转位术,术后至少3年的疗效,评价IO后徙转位术的安全性.方法 比较IO后徙术组(22例33只眼)和IO后徙转位术组(27例33只眼)病例手术后IO运动程度和眼球上转程度,分析可能的相关因素.结果 (1)IO后徙转位术组左右眼手术后远期IO运动程度、眼球上转程度均明显低于IO后徙术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2)术后IO运动程度不足与手术年龄、有无弱视、屈光状态、是否同时行水平斜视手术、术前IO功能亢进程度和斜视度均无关.(3)IO后徙转位术组术后远期IO运动程度、眼球上转程度均低于近期(1周至1个月),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术后中期(3~6个月)与远期IO运动程度、眼球上转程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O后徙转位术式存在术后眼球上转功能不足,IO功能不足的缺点,并且在术后持续存在.
- 刘海华甘晓玲李巧娴田桂芬
- 关键词:斜视眼球运动下斜肌后徙转位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