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 作品数:56 被引量:318 H指数:10 供职机构: 中国地质调查局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建筑科学 机械工程 更多>>
四川盆地西北缘中二叠世栖霞组和茅口组的分界 广元上寺长江沟剖面,中二叠世栖霞组和茅口组地层连续、出露良好、化石较为丰富,是该区研究较早、代表性的剖面。在广元幅二十万区调报告中(1967),依据化石Hayasakaia、Polythecalis和Nankinella... 颜佳新 薛武强 马志鑫 李波 王夏关键词:中二叠世 四川盆地 文献传递 福建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 被引量:5 2017年 对福建东部近岸海域173个表层沉积物进行稀土元素(REE)含量分析,探讨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揭示沉积物物源信息。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总量(ΣREE)分布范围为35.25~296.98μg/g,平均值171.05μg/g,与长江、闽江沉积物的ΣREE非常接近。轻重稀土元素含量比值(LREE/HREE)的变化范围为7.56~16.35,平均值11.27,轻稀土明显富集。REE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以及(La/Sm)CN、(Gd/Yb)CN比值显示,配分曲线为右倾负斜率,LREE内部分异明显,HREE内部分异小,存在中等程度Eu负异常(分布在0.55~1.06,平均值0.80),Ce异常不明显(分布在0.71~1.19,平均值1.00),与上陆壳REE特征相似。REE上陆壳标准化配分模式显示沉积物与上陆壳之间分异不明显,其源岩以上陆壳长英质岩石为主。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表层沉积物REE富集和分布主要受沉积物粒度控制,REE趋向于在细粒组分中富集,局部可能受生物碳酸盐及重矿物含量制约。 李波 孙桂华 孙桂华 李顺 钟和贤 赵利 李顺关键词:表层沉积物 稀土元素 碳酸盐岩缓坡向镶边台地的转化:以黔东麻江地区下寒武统清虚洞组为例 被引量:10 2013年 黔东麻江地区位于上扬子台地东南缘,下寒武统(相当于2008年国际地层年表中的寒武纪第二统)清虚洞组发育浅海碳酸盐岩沉积。露头观察、微相分析和地球化学数据综合得出,麻江地区清虚洞组可划分为浅海陆棚、潮下带、浅滩、潮间带4种沉积环境。由下向上,构成了5个向上变浅的旋回(C1-C5)。C1-C3旋回为浅海陆棚-潮下带-潮间带序列,以细晶白云岩为主,局部见鲕粒或灰泥的交代残余;C4-C5旋回为台缘浅滩-潮间带序列,浅滩特征明显。麻江地区沉积环境的纵向演化和邻区沉积环境的对比表明,湘西黔东地区清虚洞组经历了碳酸盐岩缓坡向镶边台地的过渡转化。 马志鑫 刘伟 张万平 李波关键词:寒武系 清虚洞组 黔东 西巴伦支海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被引量:2 2018年 巴伦支海陆架宽广,油气资源丰富,其南部是北极地区调查程度相对较高的海域。该区沉积基底主体形成于加里东期,包括西部的加里东造山带、中部的斯瓦尔巴—喀拉微板块、东南的蒂曼造山带,东缘为新地岛褶皱带。西巴伦支海构造以台地与小型盆地相间格局为特征,发育3组裂谷盆地群:泥盆纪末—早石炭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新近纪裂谷盆地群。加里东之后,巴伦支海地壳处于拉伸状态,形成一系列NE向裂谷盆地。晚石炭世开始,裂谷作用停止,以区域沉降为主。二叠纪—三叠纪巴伦支海东缘的新地岛褶皱带碰撞隆升,完全改变了巴伦支海物源格局,由早期的西部物源为主变为西南为主。中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西南巴伦支海老的线性构造复活,形成新裂谷盆地。晚白垩世—新生代,巴伦支海西缘边缘持续沉降,形成裂谷。除西缘外,西巴伦支海新生代以区域的隆升剥蚀为主,对生烃和油气藏储产生重大影响。 李学杰 杨楚鹏 吴峧歧 王哲 姚永坚 李波关键词:地层 沉积盆地 南海北部陆架海域表层沉积物黏土矿物分布特征及物源分析 被引量:4 2018年 应用X射线衍射(XRD)对南海北部陆架海域225个站位表层沉积物黏土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黏土矿物总体以伊利石和绿泥石为主,高岭石和蒙脱石质量分数少,绿泥石、高岭石与蒙脱石质量分数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根据南海北部陆架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空间分布特征,结合邻近河流的黏土矿物组分以及洋流搬运作用,雷州半岛东部海域伊利石主要来源于广东沿海河流和珠江,绿泥石来自台湾岛,蒙脱石主要由吕宋河流提供,高岭石则由广东沿海河流和海南岛入海河流提供;雷州半岛西部海域伊利石来源于珠江,绿泥石和高岭石由红河提供,蒙脱石可能受广西入海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影响。 田成静 钟和贤 徐子英 李波 李顺 赵利 赵利关键词:沉积物 黏土矿物 物源分析 南海北部陆架 南海西北部过去~55 ka以来元素地球化学记录的古气候环境演变 被引量:4 2021年 南海西北部的西沙碳酸盐台地北坡受到陆源和海洋自生物质的供应,蕴含丰富的气候变化信息.为探究该区域的古气候环境演变历史,选取长828 cm的SS7岩心,利用AMS14C测年以及有孔虫氧同位素建立该区域的年代学框架,并进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该岩心底部年龄为~55 ka BP,沉积物的元素主要受到陆源碎屑输入、海洋自生作用、氧化还原条件、海洋化学沉积作用等因素的控制.碎屑组分元素比值K/Rb和K/Ti能用于反映源区地表化学风化程度,进而反映源区过去55 ka的东亚夏季风的演化.区域东亚夏季风在约40 ka BP明显减弱,且对Heinrich、新仙女木等北半球快速变冷的事件有明显地响应.过去55 ka的东亚夏季风,不仅受到北半球低纬度夏季日照辐射量的控制,还受到赤道太平洋大气动力(如太平洋沃克环流)的影响. 田成静 蔡观强 李明坤 李波 赵利关键词:末次冰期 地球化学 基于混合遗传算法的城市更新优先改造项目选址研究 被引量:1 2018年 城市更新优先改造项目选址需考虑改造地块的多种因素,是复杂的空间多目标优化问题,采用传统的解决方案空间搜索量庞大,难以求出理想解。提出一种多目标混合遗传算法优化的选址模型,并根据城市更新优先改造项目选址目的及意义,从效率与公平角度构建了3个目标函数,即改造潜力、改造迫切度、公平度。以佛山市顺德区为研究区,对模型进行实验与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多目标混合遗传算法可以发挥智能算法的优势,能在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情况下求解出最优方案,为城市更新优先改造项目选址实践提供可行操作思路。 梁海锋 刘轶伦 李波 李波 胡月明关键词:城市更新 混合遗传算法 重力活塞取样桩效应分析实验平台设计及应用 2021年 设计了一种室内重力活塞取样器桩效应分析实验平台,用于深入探究桩效应的机理。运用相似原理,确定实验平台的尺寸规格及参数要求,提出模拟实际重力取样过程的系统总体方案,完成结构、数据采集和运动控制系统构建,并研制了样机。通过在搭建的实验平台上进行多组取样测试,结果表明实验平台符合设计预期,为研究桩效应机理提供了可靠的测试设备。 徐凯 徐凯 于彦江 于彦江 李波重庆秀山南华纪大塘坡期沉积相分析与锰矿成矿 被引量:10 2016年 作为一种沉积型矿床,锰矿的形成受沉积相的控制。重庆秀山南华系大塘坡组下部炭质页岩中赋存菱锰矿矿床,为研究沉积相对菱锰矿矿床的控矿作用提供了新的材料。详细的宏观露头和岩心观察及镜下显微特征的分析表现,研究区内大塘坡组主要形成于裂谷盆地环境,裂谷盆地又分次级地堑盆地区、次级地垒区。在地堑盆地区识别出盆地中心、盆地边缘、斜坡3种沉积亚相。通过对剖面或钻孔沉积相、含矿性统计表明,菱锰矿主要赋存在盆地中心亚相,其次为盆地边缘亚相。菱锰矿的形成与盆地相的缺氧-贫氧条件密切相关,这种氧化-还原状态的波动为菱锰矿的沉积和成矿提供了有利的地球化学环境。 凌云 马志鑫 杨弘忠 刘振 刘伟 张礼敏 李波关键词:锰矿 粤港澳大湾区西部海域基础地质调查及滨海断裂带研究 2024年 "粤港澳大湾区西部海域基础地质调查及滨海断裂带研究"成果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开展了多技术、多方法综合调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系统获取了首批翔实的、实测的粤港澳大湾区西部海域基础地质资源环境国情数据,填补了粤港澳大湾区西部海域基础地质调查空白.主要取得以下重大创新与找矿突破.一是按国际标准,海陆统筹编制了我国最新的、数字化的粤港澳大湾区系列基础地质资源与环境图件,弥补了海陆联编空白,重新厘定了重要构造边界,深化了南海构造演化认识.二是查明了粤港澳大湾区及海南岛沿海海砂资源成带分段的展布规律,圈定了22个海砂资源远景区,助力海南省及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海砂找矿突破.三是首次厘定了滨海断裂带精确空间位置及其分段特征,揭示其深部结构与地震活动性关系,提出断裂带中间闭锁两端活跃的地震活动特性新认识.四是总结了琼州海峡地层发育特征及发育成因,提出琼州海峡西侧地层较稳定,东侧地层不稳定创新认识.五是首次利用遥感技术反演出琼州海峡的水深,精细刻画了海峡及其东西两侧微地貌并分析其特征,划分了四类海岸线类型及分布规律.六是厘清了粤港澳大湾区海域主要灾害地质因素类型及分布规律,总结了沿海重金属元素展布规律及污染程度,并提出建议. 徐子英 汪俊 祝嵩 陈泓君 胡小三 鞠东 唐江浪 黄磊 孙美静 李波 李波 李波 周娇 牟泽霖 李刚 赵利关键词:基础地质调查 滨海断裂带 海陆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