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不同体位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MP,cVEMP)的稳定记录方法.方法对30名正常青年志愿者分别采用仰卧抬头和坐位转颈两种不同体位,进行气导短纯音刺激诱发的cVEMP检测,记录和对比两种体位下的引出率和参数特征.结果两种体位cVEMP的引出率均为100%,P13、N23波的潜伏期及P1-N1的波间期,耳间振幅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耳均在100 dB声刺激下,仰卧抬头和坐位转颈两种体位的P1和N1波潜伏期及P1-N1波间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种体位下,100 dB nHL声刺激所引起的P13-N23波振幅比均显著高于90 dB nHL,同耳P1-N1波振幅比在仰卧抬头位高于坐位转颈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体位下P1-1的耳间差比无明显差异,P1-N1振幅不对称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坐位转颈位的振幅不对称率显著高于仰卧抬头位.结论仰卧抬头和坐位转颈两种体位均是cVEMP测试适合的检测体位,仰卧抬头位可获得更高振幅,易于分辨.
目的通过对15例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患儿术后3年的听觉及言语能力进行评估,总结其发育规律,分析各可能因素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及言语康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15例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各项可能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并在开机后1、3、6,12、18,24、30、36个月运用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tegories of auditoryperformance,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SIR)对患儿的听觉及言语能力进行评估,并对影响术后康复效果的相关因素进行二元变量的相关分析。结果患儿开机后12个月内,CAP及SIR得分与术后康复时间正相关(rCAP=0.884,rSIR=0.873,P〈0.05),个体间差异较大;开机12个月后,个体间差异减小。术前助听听阂(r=0.234,P〈0.05)、术前康复时间(r=O.736,P〈0.05)与CAP分级显著相关,术后人工耳蜗植入对侧耳配戴助听器与SIR分级显著相关(r=O.201,P〈O.05)。结论语前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后听觉及言语能力发育呈先快后慢趋势,术后1年内显著提高,术前助听听阈低、康复时间长的患儿术后听觉发育较好,术后人工耳蜗植入对侧耳配戴助听器有助于言语发育。
目的探讨个性化切迹音乐对主观性耳鸣的治疗效果,以及耳鸣频率、相关听力学频率特性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纯音听阈在70d B HL以内的主观性耳鸣患者20名,接受1个月的个性化切迹音乐治疗。以耳鸣致残量表(tinnitus handicap inventory,THI)评价患者治疗前后变化。结果经过个性化切迹音乐治疗后,患者总THI得分明显降低,呈显著差异。治疗有效组中听力损伤患者平均耳鸣频率接近平均边缘频率,两者呈显著相关性;同时,最大听力损伤频率明显高于平均耳鸣频率,存在显著差异。然而,无效组平均耳鸣频率则接近平均最大听力损伤频率,且两者存在显著相关性;另外,无效组平均耳鸣频率明显高于边缘频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个性化切迹音乐治疗能有效减轻耳鸣带来的困扰,改善主观症状与生活质量。耳鸣频率与相关听力学频率特性之间的关系可能作为反映耳鸣患者中枢机制与预测个性化切迹音乐治疗效果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