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湘辉

作品数:16 被引量:61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6篇耳蜗
  • 5篇植入
  • 5篇人工耳
  • 5篇人工耳蜗
  • 5篇耳鸣
  • 3篇前庭
  • 3篇人工耳蜗植入
  • 3篇主观性耳鸣
  • 3篇耳鸣患者
  • 3篇耳蜗植入
  • 2篇音乐
  • 2篇音乐治疗
  • 2篇语后聋
  • 2篇语前聋
  • 2篇植入后
  • 2篇植入术
  • 2篇植入术后
  • 2篇失匹配负波
  • 2篇术后
  • 2篇听力损失

机构

  • 16篇中山大学孙逸...
  • 3篇中山大学
  • 2篇广东省残疾人...
  • 1篇惠州市中心人...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英国卡迪夫大...

作者

  • 16篇李湘辉
  • 13篇郑亿庆
  • 7篇陈玲
  • 6篇杨海弟
  • 5篇陈穗俊
  • 5篇张雪媛
  • 5篇梁茂金
  • 5篇邱泽恒
  • 4篇张志钢
  • 4篇区永康
  • 4篇黄夏茵
  • 4篇黄秋红
  • 4篇熊浩
  • 3篇司瑜
  • 2篇钟俊伟
  • 2篇蔡跃新
  • 2篇唐小武
  • 2篇陈涛
  • 2篇李湘辉
  • 1篇骆辉珍

传媒

  • 3篇临床耳鼻咽喉...
  • 2篇听力学及言语...
  • 2篇中华耳科学杂...
  • 2篇中国听力语言...
  • 2篇广东省医学会...
  • 1篇中国耳鼻咽喉...
  • 1篇中国耳鼻咽喉...
  • 1篇中华耳鼻咽喉...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3
  • 5篇2012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30名正常青年志愿者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不同体位诱发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不同体位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MP,cVEMP)的稳定记录方法.方法对30名正常青年志愿者分别采用仰卧抬头和坐位转颈两种不同体位,进行气导短纯音刺激诱发的cVEMP检测,记录和对比两种体位下的引出率和参数特征.结果两种体位cVEMP的引出率均为100%,P13、N23波的潜伏期及P1-N1的波间期,耳间振幅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耳均在100 dB声刺激下,仰卧抬头和坐位转颈两种体位的P1和N1波潜伏期及P1-N1波间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种体位下,100 dB nHL声刺激所引起的P13-N23波振幅比均显著高于90 dB nHL,同耳P1-N1波振幅比在仰卧抬头位高于坐位转颈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体位下P1-1的耳间差比无明显差异,P1-N1振幅不对称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坐位转颈位的振幅不对称率显著高于仰卧抬头位.结论仰卧抬头和坐位转颈两种体位均是cVEMP测试适合的检测体位,仰卧抬头位可获得更高振幅,易于分辨.
李湘辉区永康郑亿庆司瑜张雪媛李佳鸿刘博吴子明
关键词: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体位
耳鸣患者耳鸣的心理声学特征变化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随时间推移主观性耳鸣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变化,研究长期耳鸣对患者听力的影响。方法分析比较随访3年以上的30例主观性耳鸣患者初诊时和3年后复诊时的临床表现、耳鸣心理声学特征等的变化。结果 30例患者中,初复诊时均以左侧耳鸣最多见,为12例(40%),三年后复诊时有1例由右侧耳鸣转变为双侧耳鸣。初诊时耳鸣主调多为高频,复诊时耳鸣主调发生变化的有8例,占26.67%,其中,主调频率降低1例,升高6例,1例由初诊时的200Hz纯音复诊时变得无法匹配。复诊时患者500~4 000Hz的平均听阈与初诊时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耳鸣主调所在频率的平均听阈复诊时较初诊时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复诊时耳鸣主调相邻的正、负1倍频程频率平均听阈无明显变化(P>0.05)。复诊时30例总体耳鸣响度较初诊时降低(P<0.05),其中,响度不变者2例,变大者3例,变小者25例;复诊时总体的烦躁级别较初诊时减轻(P<0.05),其中,烦燥级别不变8例,减轻18例,加重4例;THI分级不变12例,降低12例,升高6例,总体THI分级无变化。初、复诊时Feldman曲线均主要以汇聚型为主,间距型和重叠型次之,后效抑制阳性率也以汇聚型曲线最高。结论随着耳鸣病程的延长,患者耳鸣的响度较前变小,烦躁级别较前减轻,耳鸣可成为代偿性耳鸣,对患者的心理影响减轻;耳鸣主调频率的听力损失可加重,耳鸣主调频率会出现漂移现象。
骆辉珍杨海弟郑亿庆邱泽恒黄辉陈玲李湘辉
关键词:主观性耳鸣听阈频率漂移
特纳综合征相关耳部疾患的分布特征及管理策略
2022年
目的分析特纳综合征(Turner syndrome,TS)患者耳部疾患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为TS患者的耳健康提供管理策略。方法本研究是以调查问卷为基础的前瞻性横断面研究,纳入2010年1月至2021年3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就诊的TS患者(共纳入71例,TS诊断时年龄3~11岁,耳鼻喉科就诊时年龄4~27岁),问卷调查患者不同年龄段耳部疾患的发生情况。横断面研究内容包括耳部形态学及听功能评估,并进一步分析引起耳部疾患及听功能改变的危险因素。采用Prism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问卷调查发现急性中耳炎在3~6岁及7~12岁患者中的发生率显著高于12岁以上患者,分别为33.8%(24/71)、42.9%(30/70)及23.5%(8/34);复发性急性中耳炎在3~6岁患者中的发病比例高达21.1%(15/71),其中约46.6%(7/15)患者会持续到6岁以后。分泌性中耳炎在3~6岁、7~12岁及12岁以上三个年龄段的发生率分别为32.4%(23/71)、34.3%(24/70)及38.2%(13/34),鼓膜穿刺治疗的复发率分别为100%(7/7)、42.9%(3/7)及50.0%(1/2),显著高于鼓膜置管治疗。3~6岁及7~12岁两个年龄段,X染色体结构异常患者急性中耳炎及分泌性中耳炎的患病率低于其他核型患者;大于12岁的患者,急性中耳炎的患病率在各种核型中的差异不明显,分泌性中耳炎在含Y染色体核型中患病率最高。此外,伴随有其他系统疾病患者的急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横断面研究发现本组TS患者中低位耳的发生比例为7.0%(5/71),外耳道狭窄4.2%(3/71),鼓膜形态异常38.0%(27/71),听力异常35.2%(25/71),其中传导性听力损失17例,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6例,混合性听力损失2例;其余46例患者听力正常,但其中6例耳声发射异常。咽鼓管功能评估发现咽鼓管功能不良的比例为38%(27/71)。听力下降及咽鼓管功能异常与核型无明显相关性(χ^(2)值分别为2.83和2.84,P值分别为0.418和0.417),但与是否伴随其�
司瑜熊莹张丽娜张丽娜李湘辉李湘辉梁立阳张志钢
关键词:特纳综合征中耳炎听力
外伤性气迷路引起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一例并文献复习
2019年
气迷路(pneumolabyrinth)比较罕见,是指气泡进入迷路,常继发于外淋巴漏(PerilymphaticFistula,PLF)。主要病因包括:1)外伤性:是由于气压创伤,颞骨骨折,镫骨骨折或脱位;2)医源性:包括听骨链重建术,镫骨手术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等[1];3)先天性内耳畸形、继发于中耳炎、中耳肿瘤等中耳疾病所致的半规管瘘也是导致气迷路的原因。气迷路主要临床表现是突发或波动性的感觉神经性听力损失或混合性听力损失及发作性眩晕,听力损失呈多样性的,听觉功能可能正常或显著受损,听力损失可以从高频到低频,并与梅尼埃病或内耳水肿所致听力下降相似[2]。伴随耳鸣及耳闷塞感没有特异性。眩晕可从不稳感到天旋地转,通常是体位变换诱发;伴或不伴自发性眼震,多数为水平性,快相朝向患侧,随着颞骨高分辨CT广泛应用,气迷路的诊断率逐渐增加[3]。现报道1例因中耳创伤致气迷路,表现为水平半规管样的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PPV)及混合性耳聋。
陈胜炬司瑜梁茂金唐小武李湘辉张志钢
关键词:眼震听觉丧失前庭
急性前庭综合征后遗姿势症状患者的前庭功能与康复疗效分析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外周性急性前庭综合征(AVS)遗留慢性姿势症状患者的前庭功能状况及前庭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对37例患者采用冷热试验、摇头试验和颈源性、眼源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进行半规管和耳石器功能评估。采用前庭康复治疗,疗程2个月,根据VEMP结果分为不伴耳石器功能损伤组(A组)和伴耳石器功能损伤组(B组)进行疗效评估,疗效评估采用前庭症状指数(VSI)及Berg平衡量表(BBS)。结果:冷热试验和摇头试验共阳性33例(86.5%),两者均出现阳性结果23例(65.7%),A组22例(59.5%),B组15例(40.5%)。治疗前VSI中的平衡、头晕症状评分B组高于A组,BBS评分A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前庭康复治疗后VS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而BBS评分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外周性AVS遗留慢性姿势症状患者均伴不同程度和范围的动态前庭功能损伤,伴耳石器功能损害者平衡功能更差,但通过前庭康复治疗均能获得明显改善。
区永康黄秋红郑亿庆钟俊伟陈玲李湘辉唐小武刘鹏许耀东
关键词:前庭疾病前庭功能
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表现及言语可懂度变化特点分析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通过对15例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患儿术后3年的听觉及言语能力进行评估,总结其发育规律,分析各可能因素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及言语康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15例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各项可能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并在开机后1、3、6,12、18,24、30、36个月运用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tegories of auditoryperformance,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SIR)对患儿的听觉及言语能力进行评估,并对影响术后康复效果的相关因素进行二元变量的相关分析。结果患儿开机后12个月内,CAP及SIR得分与术后康复时间正相关(rCAP=0.884,rSIR=0.873,P〈0.05),个体间差异较大;开机12个月后,个体间差异减小。术前助听听阂(r=0.234,P〈0.05)、术前康复时间(r=O.736,P〈0.05)与CAP分级显著相关,术后人工耳蜗植入对侧耳配戴助听器与SIR分级显著相关(r=O.201,P〈O.05)。结论语前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后听觉及言语能力发育呈先快后慢趋势,术后1年内显著提高,术前助听听阈低、康复时间长的患儿术后听觉发育较好,术后人工耳蜗植入对侧耳配戴助听器有助于言语发育。
张雪媛钟志茹欧雪雁梁茂金李湘辉郑亿庆
关键词: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
语后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后短期内失匹配负波的表现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了解语后聋人工耳蜗植入者听觉中枢重塑过程中不同时期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ity,MMN)的表现,探讨利用MMN评估其听觉中枢重塑的可能性。方法对6例语后聋人工耳蜗植入(CI)者(CI组)于开机时、开机后1、3及6个月分别行MMN检查,记录其MMN潜伏期及波幅,并与6例正常人(对照组)的MMN潜伏期及波幅相比较。结果 CI组3例(50%)患者在开机时引出MMN,6例(100%)开机后1、3、6个月均引出MMN,对照组6例(100%)正常人均引出MMN。CI组开机时、开机后1、3、6个月MMN的潜伏期分别为230.67±15.50、197±53.72、136.00±31.71、132.17±9.41ms;波幅分别为-2.53±3.09、-1.60±1.15、-1.83±0.96、-1.31±1.38mV;对照组MMN的潜伏期为142.0±23.10ms,波幅为-2.17±1.17mV。CI组开机时、开机后1个月MMN的潜伏期均较对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和P=0.044);开机后3、6个月MMN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6和P=0.357)。CI患者在开机时、开机后1、3个月,MMN潜伏期逐渐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开机后3、6个月MMN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8)。开机时至开机后6个月,MMN波幅变化无明显规律。结论语后聋人工耳蜗植入者开机后3个月内其MMN潜伏期逐渐缩短,开机后3个月时其MMN波形分化达正常人水平,但波幅变化无明显规律。
陈涛梁茂金郑亿庆李湘辉黄秋红张雪媛张志钢陈穗俊
关键词:语后聋人工耳蜗植入失匹配负波
个性化切迹音乐治疗主观性耳鸣的初步观察被引量:16
2017年
目的探讨个性化切迹音乐对主观性耳鸣的治疗效果,以及耳鸣频率、相关听力学频率特性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纯音听阈在70d B HL以内的主观性耳鸣患者20名,接受1个月的个性化切迹音乐治疗。以耳鸣致残量表(tinnitus handicap inventory,THI)评价患者治疗前后变化。结果经过个性化切迹音乐治疗后,患者总THI得分明显降低,呈显著差异。治疗有效组中听力损伤患者平均耳鸣频率接近平均边缘频率,两者呈显著相关性;同时,最大听力损伤频率明显高于平均耳鸣频率,存在显著差异。然而,无效组平均耳鸣频率则接近平均最大听力损伤频率,且两者存在显著相关性;另外,无效组平均耳鸣频率明显高于边缘频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个性化切迹音乐治疗能有效减轻耳鸣带来的困扰,改善主观症状与生活质量。耳鸣频率与相关听力学频率特性之间的关系可能作为反映耳鸣患者中枢机制与预测个性化切迹音乐治疗效果的指标。
蔡跃新孙映凤杨海弟杨海弟陈玲陈玲熊浩黄夏茵李湘辉邱泽恒赵非
关键词:主观性耳鸣
听力图正常耳鸣患者的隐匿性听力损失:耳鸣起源的启示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通过分析听力图正常耳鸣患者听性脑干反应(ABR)的特点检测可能存在的隐匿性听力损失,探讨耳鸣的起源。方法:对2010-2012年因单纯性耳鸣就诊于我院的40例患者与15例正常对照者进行纯音听阈、ABR听阈、Ⅰ波及Ⅴ波波幅的检测,并分析其结果。结果:耳鸣患者纯音听阈及ABR阈值与正常对照者无明显差异,但耳鸣患者ABRⅠ波波幅下降,Ⅴ波波幅则恢复正常水平。结论:听力图正常的耳鸣患者在初级听神经水平存在隐匿性听力损失,脑干水平的稳态维持机制可能是产生耳鸣的基础。
熊浩陈玲杨海弟李湘辉邱泽恒黄夏茵郑亿庆
关键词:耳鸣纯音测听听性脑干反应听力损失
听力图正常耳鸣患者的隐匿性听力损失:耳鸣起源的启示
目的 通过分析听力图正常耳鸣患者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的特点检测可能存在的隐匿性听力损失,探讨耳鸣的起源。方法 分析2010年-2012年因单纯性耳鸣就诊于中山大学...
熊浩陈玲杨海弟李湘辉邱泽恒黄夏茵郑亿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