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立

作品数:50 被引量:219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化学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5篇科技成果
  • 2篇专利

领域

  • 39篇农业科学
  • 8篇生物学
  • 3篇化学工程
  • 2篇经济管理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1篇木豆
  • 9篇木豆新品种
  • 6篇育种
  • 6篇漆树
  • 6篇种源
  • 5篇种子
  • 4篇环境因子
  • 4篇构树
  • 4篇干热
  • 4篇干热河谷
  • 3篇地理种源
  • 3篇地理种源变异
  • 3篇栽培
  • 3篇生漆
  • 3篇树皮
  • 3篇种源变异
  • 3篇花蝽
  • 3篇白蜡虫
  • 3篇翠柏
  • 2篇滇西

机构

  • 48篇中国林业科学...
  • 6篇西南林业大学
  • 3篇北京市农林科...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黔东南民族职...
  • 1篇西南林学院
  • 1篇云南省农业科...
  • 1篇国家林业局
  • 1篇昆明医科大学

作者

  • 50篇李立
  • 17篇廖声熙
  • 14篇崔凯
  • 13篇李昆
  • 12篇万友名
  • 12篇李正红
  • 11篇谷勇
  • 11篇刘秀贤
  • 11篇马宏
  • 10篇梁宁
  • 9篇孙永玉
  • 8篇张春华
  • 7篇崔永忠
  • 6篇刘方炎
  • 5篇杨文云
  • 3篇蔡静
  • 3篇石雷
  • 3篇虞国跃
  • 3篇刘化琴
  • 3篇罗长维

传媒

  • 6篇林业科学研究
  • 5篇园艺学报
  • 4篇林业科学
  • 3篇西南农业学报
  • 2篇东北林业大学...
  • 2篇昆虫知识
  • 2篇昆虫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种子
  • 1篇中国林副特产
  • 1篇林业科技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动物分类学报
  • 1篇植物保护
  • 1篇林业科技通讯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云南农业科技
  • 1篇茶叶科学
  • 1篇西南林学院学...

年份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5篇2012
  • 3篇2011
  • 7篇2010
  • 2篇2009
  • 5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1
  • 1篇1999
  • 1篇1998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晚熟木豆新品种‘CAF5’被引量:1
2011年
‘CAF5’木豆是运用单株选择和集团选择手段,从云南禄丰县地方栽培品种中选育出的新品种。生育期259~266d,平均单株荚数(1176.5±469.2)个,每荚粒数(5.1±0.5)粒,种子百粒质量(7.94±0.58)g,单株粒质量(242.67±95.14)g。
万友名李正红马宏刘秀贤谷勇李立梁宁
关键词:木豆
原始隐尾蠊(蜚螂目:隐尾蠊科)在中国重新发现及其生态和分布(英文)被引量:1
2001年
隐尾蠊科只有隐尾蠊属 ,共四种。点刻隐尾蠊Cryptocercuspunctulatus分布于美国的东南部 ,密刻隐尾蠊C .clevelandi生活于美国的西北部 ,孑遗隐尾蠊C .relict分散于俄国和中国黑龙江省乌苏里江两岸的密林深处。 19世纪下叶 ,俄国人贝雷佐夫斯基 (Berezovsky)在中国西南地区采集昆虫标本。根据他的一些来自四川省的标本 ,原始隐尾蠊C .primarius于 1938年被首次描述和命名。然而自此之后 ,国内外均无再发现有关的生态和分布的详细资料。这 4种隐尾蠊形成了一种被称为格雷分布的现象 ,即生物地理学上著名的北美和中国物种间的近缘关系和间断分布。此文报道了原始隐尾蠊自 19世纪后再次在中国被发现及其在云南省的首次分布记录。如同其它 3种隐尾蠊一样 ,原始隐尾蠊以钻蛀和取食潮湿的多年朽木为生。这种特性令其对森林人为的环境变化极为敏感 ,其生存完全取决于作为其生境和食料的朽木能否受到保护。此外 ,隐尾蠊属的分科位置尚争议不休 ;其与白蚁 (等翅目Isoptera)的亲缘关系亦悬而未决 ;至于美国和中国的隐尾蠊的不连续地理分布成因 ,以及种类间的起源和亲缘关系 ,更是众说纷纭。由于原始隐尾蠊具备本科最原始的形态特征 ,因而被认为是研究该属在系统发育和分支分类方面起决定作用的要素。保护原始隐尾?
C.A.Nalepa李立卢文华J.Lazell
关键词:生物地理生态
一种漆树的割漆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漆树的割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标记水平线;步骤(2)、割面确定和标记斜线;步骤(3)、确认割线。本发明的方法降低了割漆技术难度,提高了割漆效率,到达增速、产、省时的目的,亦降低因传统切割树皮方向...
廖声熙崔凯李立何承忠吴楠
印楝种源间抗寒能力比较研究被引量:8
2004年
通过组织褐变法、膜脂脂肪酸含量分析和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求拐点温度的方法,对引种的4个种源抗寒力进行研究评价。结果表明:(1)印楝是一种不耐寒的植物,0℃以下的短暂低温可对其嫩叶造成伤害,低于-1℃保持1h即可造成部分幼苗死亡;(2)印楝种源间抗寒能力差异不显著;(3)叶膜脂脂肪酸组成含量与抗寒力大小无明显相关关系;(4)印楝4种源半致死温度分别为-1 651、-1 675、-1 750、-1 682℃。根据上述试验研究和冷冻处理实验结果,4个印楝种源抗寒力大小排序为IND95003>IND95004>IND95001>IND95002,在我国有低温寒害的地区引种印楝应该慎重,在轻霜地区可选择抗寒力稍强的IND95003种源先行试验性引种。
廖声熙张春华李立李文良赵培仙
关键词:印楝引种种源试验抗寒能力电导法
木豆新品种‘CAF11’被引量:1
2012年
‘CAF11’是运用单株选择和集团选择育种手段,从云南墨江县地方栽培品种中选育出的木豆新品种。生育期260~266天,平均株高(238.1±28.0)cm,地径(3.90±0.75)cm,单株荚数(1145.0±251.8)个,每荚粒数(4.9±0.3)粒,种子百粒质量(8.76±0.49)g,单株粒质量(230.59±73.38)g。
马宏李正红刘秀贤万友名谷勇李立梁宁
关键词:木豆育种
翠柏木材管胞形态和结晶度的株内变异被引量:6
2012年
对云南产珍稀树种翠柏木材株内不同高度和圆周不同方位上木材管胞长度、宽度和结晶度的径向变异模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并对各管胞形态特征与结晶度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且建立数学模型。结果表明:1)管胞长度和宽度的株内变异形式大致相似,管胞形态与树龄呈显著相关,表现为随着树龄的增加逐渐增加,至20a后趋于稳定,翠柏木材的成熟期界定为20a;方差分析表明在圆周不同方位上管胞长度和宽度差异不显著,管胞特征在不同高度上表现出显著差异,随着树高的增加而逐渐减小。2)结晶度的株内径向变异规律与管胞形态的相似,且与树龄间呈显著相关,表现为随着树龄的增加而增加后逐渐趋于稳定;不同高度上木材结晶度变化规律表现为随着树高的增加而逐渐下降,不同方位上木材结晶度变化规律表现为南>东>北>西。3)利用对数模型拟合各管胞形态特征与结晶度,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从而建立了管胞形态与结晶度间的回归模型。可见翠柏是一种较好的纤维用材树种,为翠柏木材的优质定向培育以及利用结晶度进行管胞形态预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廖声熙崔凯张鹏崔永忠李立
关键词:翠柏管胞长度结晶度
三类云南普洱茶树的地基光谱反射特征及其差异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茶树类型和产地来源影响普洱茶品质,而茶树类型和产地不同,其冠层光谱也存在特征性差异。因此,利用这一特征差异,可明确普洱茶鲜叶来源,对保证普洱茶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云南景东、景谷、澜沧、宁洱4个典型普洱茶山的古树茶、大树茶、台地茶为研究对象,用地基光谱测定仪测定其野外冠层叶片光谱反射率,分析它们之间的光谱反射特征和差异性,揭示云南普洱茶树的地基光谱反射规律。结果显示:(1)不同普洱茶树冠层叶片光谱反射率存在差异,在近红外波段上,古树茶与台地茶光谱反射率差异显著可区分,古树茶与大树茶两者光谱反射相近似,古树茶平均反射率高于大树茶;(2)不同类型冠层叶片光谱反射率在近红外波段上表现为古树茶>大树茶>台地茶;同类型茶树冠层叶光谱反射率表现为澜沧>景东>景谷,与3地年平均温度呈正相关关系,与海拔呈负相关关系;(3)754、801、891 nm波长可作为选择区分3种类型普洱茶的理想波长,其中801 nm可作为区分不同地区古树茶的特征波长。
吕海涛吴文君廖声熙王子芝周俊宏李立崔凯
关键词:普洱茶冠层光谱反射率
金沙江流域退耕还林(竹)综合配套技术试验示范
李昆方向京廖声熙张春华孟广涛赵一鹤李贵祥崔永忠李立张正海谢正伦刘方炎罗祥毅赵志武罗长维赵廷松黎耘榜
该研究成果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提供系列配套技术及其科技支撑,大幅度提高项目实施地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进度、质量和效益,明显促进退耕还林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改善退耕还林区域植被的质量和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和自然...
关键词:
关键词:退耕还林金沙江流域
云南铁杉开花结实特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7
2013年
以进入生殖阶段的8个天然云南铁杉(Tsuga dumosa)种群为对象,对开花、结实植株(24个样株)的生长量进行测定,并采用标准枝法对不同树冠层次与方位的开花及结实数量进行调查,研究了开花结实规律和对其有主要影响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云南铁杉雌、雄球花比为1:2,雌球花转化为果实的数量仅占28%,胸径为7 cm(树龄约25年)的植株最早进入开花结实阶段,胸径为25–30 cm的植株开花结实量最高,胸径为89 cm(树龄约200年)的植株开花结实最晚;树冠不同层次与方位上开花结实数量有着明显的差异;相关性分析得出植株胸径与开花结实量极显著相关(p<0.01)、与冠幅显著相关,生境中林分郁闭度与开花结实量、株高、胸径之间均呈负相关关系,其中与结实量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主成分分析得出植株开花及结实主要受到温度因子、水分因子、光照因子协同作用的影响。云南铁杉雌雄球花的比例偏雄性、结实周期长、结实方式不经济、灾害性天气的影响是造成该种群逐渐走向濒危的主要原因。因此,采用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建立母树林和种子园以提高种子的质量,对云南铁杉种群的恢复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李立杨佳妮崔凯R.Talbot TROTTER李正红李根前廖声熙
关键词:环境因子雄球花雌球花种群恢复球果
紫胶虫库斯米品系卵胚发育研究被引量:2
1996年
对紫胶虫库斯米品系卵胚的各个发育阶段进行系统研究,井进行了6个标准阶段划分。同时,与中国紫胶虫卵胚各期进行比较,两虫的6个胚体发育阶段形态大体相同,不同的是卵内营养物质的排列形态差异较大,各卵期发育所需时间及卵体大小不同。紫胶虫库斯米品系的卵胚发育,因有其特殊的、有别于中国紫胶虫种的地方,因而,不能采用单一的卵胚发育来预测预报它的适时采种期,而必须采用卵胚成熟度、“黄点”(孵化腔形成)数量及幼虫开始涌散天数三者相结合的综合测报方法。
杨星池李义龙李立
关键词:紫胶虫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