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
- 作品数:30 被引量:43H指数:3
- 供职机构: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语言文字经济管理更多>>
- 文本“有限性”与理论的历史赋形——马克思主义文论学科生成的文本学逻辑被引量:1
- 2015年
- 学科形式层面的马克思文本"有限性"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学科形态发展具有重要的构成性作用,其迫使马克思主义者借由马克思文本的学科整合关系,不断向马克思文学论说之外借取资源,最终形成以"科学""哲学""文化理论"等为学科认同范型的多种马克思主义文论体系。正确理解马克思文本"有限性"及其所引发的马克思文本解读的历史赋形特征,有助于破除后世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中"专占尚同"的不良倾向,进而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视野、言说方式及生成空间的有机拓展。
- 李立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论马克思文本
- 非汉语母语者使用“在X下”的偏误研究
- 2017年
- 介词框式结构"在X下"在留学生汉语学习中常产生呼应词语遗漏、方位词误代和错序等多种偏误现象。该现象的产生既包含学习者主体自身因素,同时也与目的语和语言学习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为了避免这些偏误,教学者须深入探究汉语学习主体以及目的语知识特性,同时进一步发展中介语研究,由此不断提升相关知识点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与学习效率。
- 李立白永霞
- 关键词:偏误分析
- “文学文化”与伦理的审美生活建构——理查德·罗蒂伦理学思想的美学向度被引量:6
- 2013年
- 理查德·罗蒂以非传统道德的文学来喻指其反传统道德的伦理观,从而倡导建构一种以"文学文化"为基础的"伦理的审美生活"范型,此范型一方面在私人领域标举以自我叙述创造性与丰富性为特征的审美生活,另一方面又在公共领域诉求一种以"痛苦"和文学移情作用为纽带的协同伦理,从而力图避免私人审美生活之残酷倾向与局限。值得注意的是,罗蒂"伦理的审美生活"构想既以个体与社会的截然两分为逻辑前提,同时又以二者不可避免的接合为归宿与依据,这便使得其相关构想最终陷入自相悖反的艰困境地,其伦理的审美生活建构也因之异变为一种审美生活的伦理想象。
- 李立
- 关键词:审美化
- 文本解读、现实祈向与历史建构--对马克思文论思想传承的文本学反思被引量:1
- 2013年
- 从感受文学到感受现实,进而完成一种历史的建构是马克思文学理论思想的价值规定性,它决定了后世马克思主义者需要在马克思文本解读的持续反思运动中,实现其解读从文本意义维度向现实、历史维度的价值投射与跃迁。然而从马克思文艺思想传承的客观绩效来看,史上对马克思文本的解读亦时常呈现出一种将此文本解读化约为阐释学命题、进而淡化其核心价值祈向的冲动。正是这一冲动,极易使得马克思文本解读的反思运动悖论性地走向非反思性文本解读的价值内转。基于此,有必要从马克思理论的"历史科学"属性出发反思马克思文本解读的基本规范,由此促进理解主体对马克思文论经典文本的科学理解。
- 李立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论文本
- 价值视域与文艺学知识生产--兼论全球化语境下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问题
- 作为近代知识理性主导下人文知识学科化进程的产物,文艺学学科具有知识生产依据的特殊规定性,这一特殊规定性决定了文艺学学科知识生产的双重价值效度:一方面,知识生产者的价值评判与价值追求,为相关知识的产出提供一种不可或缺的“智...
- 李立
- 关键词:全球化语境文艺学知识生产
- 文献传递
- 文本解读:从排他性理由到开放性共识——马克思主义文论“正统”观念解析
- 2014年
- 从文本学角度审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正统"观念,其实质是以文本对象的自足性、解读方式的规范性、解读成果的科学性等合法性理由,力图实现对马克思文本解读权威性的自我认同与建构。从历史上看,这种经典解读的权威建构有其积极一面,但也因其偏执于"嫡庶之争"、"夷夏之辩"的排他倾向,时常使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陷入孤蔽境地。鉴于此,有必要将马克思文本解读的合法性依据从排他性理由复归为开放性共识,由此冲破经典解读中的非历史企图,实现对马克思主义文论"正统"观念的纠偏与重塑。
- 李立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论正统文本
- 辩证之道与和谐之美——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中国古典美学的融通
- 2017年
- 以辩证思维为内核、崇尚辩证和谐之美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共同之处,同时也构成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过程中二者会通融合的价值基础。在当下美学研究中,对本土美学思想中辩证和谐观念的吸纳与借鉴,有助于实践美学在本土化情境下摆脱思辨分解的西方美学思维模式,通过对自身固有的辩证和谐底蕴的祛蔽与唤醒,焕发出实践美学新的生机与活力。
- 李立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古典美学
- 阐释与反思:当前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诸问题
- 2013年
- 当前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从总体上显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基于此,相关研究应从理论反思的角度,结合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具体经验,对该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思想背景、基本内容、理论价值、实践意义等做出深入系统的总结,由此寻找特定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的基本规律,最终为当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提供必要的参考,为全球化语境下文艺理论知识生产与整合提供必要借鉴。
- 李立
- 关键词: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 在价值思考中凸显全球化时代文学理论的生存之基——评李西建、畅广元教授新著《追求与选择》
- 2011年
- 近年来,全球化问题已成为国内外文学理论界的热点话题。从学理层面考察,新的语境与现象提供新的文学经验和立论基础,因此,以全球化为契机,势必在思想和知识两方面为我国文学理论研究提供新的学术生长点,进而推动其自觉有效地建设与生成。然而遗憾的是,当前国内很多相关研究至今还纠结于外来知识的频繁更迭与变化。
- 李立
- 关键词:文学理论研究知识形态
- 感性话语陈述与生活美学——中国古典美学的知识构型及其当代启示
- 2017年
- 与西方美学以理性话语为主导的知识构型不同,中国古典美学知识构型从呈现为一种注重整体性、非认知性、实践指向性的感性话语陈述。从历史上看,这种感性话语陈述通过"味"美为先的五官美感置序、"身""心"一体贯通的审美快感体验以及日常器物中审美意趣的介入与显露等多重路向,深刻表述了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精神,同时也使中国古典美学更加贴合美学作为感性之学的学科本义,由此启示着"生活论转向"背景下当代美学知识构型的突破与发展。
- 李立
- 关键词:中国古典美学话语生活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