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少涵

作品数:34 被引量:58H指数:4
供职机构: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9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7篇哲学
  • 6篇道德
  • 6篇中庸
  • 5篇义理
  • 4篇荀子
  • 4篇境界
  • 4篇孔子
  • 4篇《中庸》
  • 3篇心性
  • 3篇性恶
  • 3篇儒学
  • 3篇架构
  • 2篇道不远人
  • 2篇道德困境
  • 2篇道德情感
  • 2篇道德选择
  • 2篇心统性情
  • 2篇性恶论
  • 2篇性情
  • 2篇情感

机构

  • 23篇华侨大学
  • 6篇上海师范大学
  • 5篇复旦大学

作者

  • 33篇杨少涵
  • 1篇杨泽波

传媒

  • 3篇中州学刊
  • 2篇哲学研究
  • 1篇哲学动态
  • 1篇东南学术
  • 1篇兰州学刊
  • 1篇江淮论坛
  • 1篇学术界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社会科学
  • 1篇探索与争鸣
  • 1篇人文杂志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学术研究
  • 1篇青海社会科学
  • 1篇道德与文明
  • 1篇理论界
  • 1篇中国哲学史
  • 1篇东方论坛(青...
  • 1篇开封大学学报
  • 1篇盐城师范学院...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6篇2010
  • 1篇2008
  • 3篇2007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虚气即是心性:“横渠纲领”的现象学疏释被引量:1
2022年
“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这四句话是张载哲学的纲领性论述,简称为“横渠纲领”。“横渠纲领”涵盖了张载哲学中虚、气、心、性等核心概念。关于张载哲学,学界向来有“一层唯气论”与“两层超越论”两条诠释路向:“一层唯气论”认为虚、气、心、性同质同层,“两层超越论”认为太虚、心、性与气异质异层。将“横渠纲领”与现象学之视域理论与意识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对张载哲学更为圆融的诠释路向应该是“一层超越论”:“一层”是说虚、气与心、性同质同层,浑沌太虚即德性之知即天地之性,客气客形即见闻之知即气质之性;“超越”是说德性之知为生生不息、流行不已的超越力量,不断推动见闻之知构造着客气客形、宇宙万象。
杨少涵
关键词:心性现象学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两个理论缺陷被引量:3
2011年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一生学问的立言宗旨。知行合一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从知上说,良知之心无善无恶却知善知恶;从行上说,良知之心无动无静却能动能静。良知之心知善知恶,但为什么会有恶而不知、"好心办坏事"的现象?良知之心能动能静,但为什么会出现知而不动、"好心不办事"的现象?其原因在于知行合一的两个理论缺陷,一是以良知覆盖认知,轻忽认知之心的逻辑分析功能;二是道德情感交待不明,对道德的内在动力认识不清。
杨少涵
关键词:知行合一良知道德情感
“圣人之道,至卿不传”——从二程的荀子观看荀子罢祀的学理因由
2024年
历史上的荀子“罢祀”事件需要在一个更宏观的思想史背景下审视。根据当代学者的研究,荀子在明代遭到罢祀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性恶”“礼伪”的思想不合于宋明理学的道统观,被视为不传“圣人之道”。通过考察二程在不识性、不知诚、悖圣人三个层面对荀子的批判,可以发现荀子之所以被视为不传“圣人之道”,是因为其对性道关系、心道关系、圣人与道的关系的理解,不符合二程为“圣人之道”所构建的新的形上基础。进一步说,正是由于以“仁义之行”为不变内涵的“道”,在表现形式上发生了由“礼义之统”到“天命之性”的转变,才导致荀子被视为不传“圣人之道”,并最终因“言性恶”的理论问题而遭罢祀。
魏雅儒杨少涵
关键词:荀子性恶
《中庸》早出的义理推断
<正>这里的"早出"是就《中庸》的思想而非文字来说的。所谓义理推断,即不局限于《中庸》的个别章句、字词及文风等文本上的时代性,而是专注于《中庸》的义理,并把《中庸》的义理放于儒学内部的发展脉络之中,以考察推定其出现时间。...
杨少涵
文献传递
“活泼泼地”发微被引量:4
2016年
"活泼泼地"是宋代以降的理学家与禅师们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语。在禅宗语中,与之相同的还有"活鱍鱍地"一语。此语本是宋代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俗语,理学与禅宗都是直接将其从俗语引入释经,而两家之间则没有直接的承袭关系。理学家只使用"活泼泼地",几乎从不使用"活鱍鱍地";两宋以前的禅师多用"活鱍鱍地",很少使用"活泼泼地",两宋以后则两语并用。理学家所使用的"活泼泼地"具有自然灵活、广布充满、秩序层次等三点含义,而禅师所使用的"活泼泼地"或"活鱍鱍地"则只有自然灵活一义,这是儒、佛两家在使用此语时的根本不同。
杨少涵
关键词:俗语理学禅宗
王阳明论“未发已发”被引量:1
2008年
关于未发已发这一宋明理学中的老问题,王阳明继承了宋儒关于未发的本体与境界两种理解,并以良知或致良知这一核心概念为纽结,详细地对与未发已发相关的中、和、未发之中、已发之和等概念进行了分疏解析,对未发已发的关于做了很多细微的区别,从而进一步将未发已发的理解推向纵深。
杨少涵
关键词:本体境界
《中庸》“政犹蒲卢”郑、朱注之歧异与会通被引量:3
2015年
《中庸》第20章"夫政也者,蒲卢也"一语简称为"政犹蒲卢"。对于此语,郑玄提出蜾蠃说,朱熹提出蒲苇说。郑、朱两说的根本区别不在个别字词解释,而在其背后的哲学观念:郑玄之说反映的是一种教化政治哲学,这种政治哲学根于汉代善恶相混的人性论学说;朱熹之说反映的是一种德治政治哲学,这种政治哲学根于宋代理学家的人性本善学说。郑、朱两说在音韵学上有其相通性,都是果臝词族的一语之转。果臝词族的最初之物应该是葫芦。葫芦在上古初民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果臝之音很可能就是对葫芦之形与音之观察而来,而且以之作喻,可以兼有教化与德治两种政治哲学意义,通于郑、朱两说。所以葫芦说应该是一种比较圆满的解释。
杨少涵
关键词:《中庸》
荀子性恶论之谜及其破解被引量:2
2010年
性本非恶,荀子却说"人之性恶",性恶的根源到底是什么?这是荀子性恶论逻辑上的难题。对于这一难题,历来没有善解。其实,荀子为论证性恶准备了五个理论预设,即情性、同欲、欲多、物寡、群居。五者的必然结合是人的本性。五者本非恶,其结合却必然会产生一种恶果。性恶的根源就在五者的必然关系中。这是理解和破解荀子性恶论之逻辑难题的密钥。
杨少涵
关键词:荀子性恶论理论预设
论孔子的“心学”被引量:4
2010年
心之良知和认知两种功能及其关系是孔子"心学"的基本内容。良知之心是对内在道德法则的直觉功能,具有内向性和直觉性的特点。认知之心包括道德认知和非道德认知,道德认知是对外在伦理规范的学习认取,非道德认知是对外部事物的分析判断。认知之心的特点是外向性和逻辑分析性。对心之两种功能的不同侧重或取舍,是后世儒家孟荀之争和朱陆之辩的根源性原因。
杨少涵
关键词:孔子心学道德认知
“唐宋八大家”与《中庸》的升格被引量:1
2023年
在《中庸》由《礼记》之一“篇”升格为“四书”之一“经”的过程中,中唐与北宋是两个关键阶段。在这两个阶段,涌现了中国文化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宋八大家”。他们或多或少对《中庸》都给予了一定的表章。中唐的韩愈与柳宗元,人称“韩柳”,他们主要关注并讨论了《中庸》的“诚明”思想。北宋的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被称为“江右三杰”,欧阳修曾就《中庸》的性论批评过当时学界的空言高论之风;曾巩在继承欧阳修文论的同时,也引用《中庸》来解释《洪范》;王安石则很早就借《中庸》来论述过自己的人性论思想。“三苏”中的苏洵对《中庸》只有零星的关注,但苏轼则专门写过《中庸论》三篇,苏辙也曾以佛解儒,用《坛经》“不思善,不思恶”来解释《中庸》首章的“中和”思想。“唐宋八大家”因其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他们对《中庸》的关注与表章,在《中庸》升格过程中起到了强劲的助推作用。
杨少涵
关键词:唐宋八大家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