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脊柱
  • 3篇椎间盘
  • 2篇单节段
  • 2篇蛋白
  • 2篇整联蛋白
  • 2篇融合术
  • 2篇矢状
  • 2篇矢状位
  • 2篇退变
  • 2篇退变性
  • 2篇退变性脊柱侧...
  • 2篇联蛋白
  • 2篇节段
  • 2篇颈椎
  • 2篇后凸
  • 2篇脊柱侧
  • 2篇脊柱侧凸
  • 2篇脊柱融合
  • 2篇脊柱融合术
  • 2篇骨盆

机构

  • 9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石家庄市第一...

作者

  • 9篇杨思东
  • 9篇丁文元
  • 6篇杨大龙
  • 6篇王辉
  • 5篇申勇
  • 5篇马雷
  • 3篇孙亚澎
  • 2篇宋艳丽
  • 2篇王林峰
  • 2篇郭旭朝
  • 2篇张迪
  • 2篇路宽
  • 1篇张为
  • 1篇孔令德
  • 1篇张静涛
  • 1篇谷体心
  • 1篇邸军
  • 1篇李嘉
  • 1篇张峰
  • 1篇王晓宇

传媒

  • 3篇中华骨科杂志
  • 3篇中华解剖与临...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骨盆入射角与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调节的关系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骨盆入射角(PI)与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调节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共纳入2008年1月—2014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136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作为观察组,120例同年龄段、同性别组成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依据 PI 的不同,将观察组和对照组分为:低 PI 值组(PI 〈45。)、中 PI 值组(PI 45。~60。)、高PI 值组(PI 〉60。)。于脊柱全长侧位 X 线片测量 C7铅垂线与 S1后上角的水平距离( SVA)、胸椎后凸角(TK)、胸腰段角度(TLJ)、腰椎前凸角(LL)、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分别比较3组PI 值受试者中观察组与对照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差异,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中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中低、中、高 PI 值的受试者,分别为38例(27.9%)、50例(36.8%)、48例(35.3%),对照组中分别为52例(43.3%)、41例(34.2%)、27例(22.5%)。在观察组中,高 PI 值患者相比于低 PI 值患者表现出较大的 LL、PT、SS 和较小的 SVA(P 值均〈0.01);与中 PI 值相比,低 PI 值 SS 显著降低(P 〈0.01),而 PT 则无明显变化(P 〉0.05);与中 PI 值相比,高PI 值 PT 显著增大(P 〈0.01),而 SS 则无明显变化(P 〉0.05)。在观察组和对照组中,PI 值与骨盆参数(PT、SS)及脊柱矢状位参数(LL、TLJ)具有相关性,SS 和 LL 之间以及 SS 和 TLJ 之间均具有相关性(P 值均〈0.05);在观察组中,PT 和 SVA 之间具有相关性(P 〈0.05)。在低、中、高 PI 值中,观察组患者相比于对照组受试者,均表现出 SS 减小和 PT 增大,TK、LL 以及 TLJ 减小(P 值均〈0.01)。结论在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中,骨盆对于 LL 减小的代偿机制因 PI 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PI 较大者的代偿以骨盆后倾为主,而 PI 较小者的代偿以
王辉孙亚澎丁文元杨大龙马雷张迪杨思东宋艳丽申勇
关键词:脊柱侧凸椎间盘退行性变放射摄影术骨盆
前路与后路椎体次全切除重建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的疗效比较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比较前路、后路椎体切除重建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2012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41例陈旧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行前方椎体次全切除固定矫形术(前路组),21例行后路单侧截骨入路椎体次全切除与重建术(后路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1年 ODI 改善及疼痛缓解程度(VAS 评分),后凸矫正度、术后1年矫正丢失度、钛网沉降值、钛网倾斜度,末次随访评估内固定物相关并发症、植骨融合及异位骨化的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时间前路组为(184.3±8.1)min、后路组为(168.3±8.9)min,手术出血量前路组为(974.5±76.1) mL、后路组为(845.7±85.3)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6.002、5.091, P 值均〈0.01)。术后2周后凸 Cobb 角的矫正度前路组为22.3 ° ± 5.4°,后路组为37.1°±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9.687,P 〈0.01)。两组术后1年的矫正丢失度、钛网沉降值,以及冠状面、矢状面钛网倾斜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0.484、0.502、1.535、0.968,P 值均〉0.05)。两组病例均未发生严重神经血管并发症,术后1年均获得满意植骨融合,均未发生假关节、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前路组并发术中腹膜破裂 1例、术后持续性腹胀5例,后路组术后伤口延迟愈合 1例。结论对于严重陈旧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后路手术在后凸矫正程度、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手术出血方面优于前路,但手术方案的制定还要考虑到术者的习惯与经验。
王辉丁文元马雷杨大龙杨思东孙亚澎王宝林
关键词:腰椎脊柱后凸
影像学参数与近端交界性后凸相关性的Meta分析
2017年
目的 探讨影像学参数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畸形的关系.方法 在PubMed、CNKI和万方数据库以"risk factor""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和"危险因素""近端交界性后凸畸形"为关鍵词检索2015年5月之前的文献.提取的数据主要有融合到S1、术前T5-12胸椎后凸角〉40°、C7椎体偏移距离(SVA)≥5cm,并进行Meta分析,在固定效应模型下,用优势比(OR)衡量影像学参数.结果 经筛选,共10篇文献入选本研究,共纳入患者1851例,术后551例发生PJK,发生率为29.8%.融合到S1、术前SVA≥5cm、术前T5-12胸椎后凸角〉40°与发生PJK的各研究间均无明显异质性(I2=0、19%、0,P值均〉0.10),均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融合到S1的患者术后更易发生PJK(OR=2.12,95%CI1.57-2.87;Z=4.87,P〈0.01);术前SVA≥5cm的患者术后更易发生PJK(OR=2.53,95%CI1.24-5.18;Z=2.55,P=0.01);术前T5-12胸椎后凸角〉40°的患者术后更易发生PJK(OR=2.86,95%CI1.73-4.13;Z=4.44,P〈0.01).结论 PJK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有的数据提示融合到S1、术前T5-12胸椎后凸角〉40°和术前SVA≥5cm是PJK发生的危险因素.
王涛刘丰雨杨思东王辉魏海醌丁文元
关键词:META分析
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下颈椎不稳的影像学表现及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探讨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下颈椎不稳的MRI信号改变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109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是否存在下颈椎不稳将患者分为不稳定组、稳定组。比较两组T2WI脊髓高信号的等级、发生率及术后6个月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改善率、由于症状反复或出现新的脊髓压迫症状而再次就诊的例数和时间,记录患者病程和体征,包括感觉减退或消失、Hoffmann征、Babinski征、腱反射。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与性别、年龄、术前JOA评分、病程、临床体征数目、脊髓高信号等级的相关性。结果不稳定组和稳定组患者性别、年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不稳定组%WI脊髓高信号发生率为74-3%,稳定组为41.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不稳定组的病程、术前JOA评分、临床体征数目、术后JOA评分改善率、再次就诊时间分别为(26.9±15.1)个月、(10.0±2.5)分、(2.91±0.91)个、55.6%±14.9%、(29.1±6.8)个月;稳定组分别为(17.0±9.9)个月、(11.2±2.4)分、(2.42±0.83)个、69.0%±18.0%、(57.5±21.9)个月。不稳定组较稳定组的病程长、术前JOA评分低、临床体征数目多、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低、再次就诊时间短,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与术前JOA评分、病程和临床体征数目相关。结论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合并下颈椎不稳时,MRIT2WI上脊髓高信号的发生率高,患者病程长且临床体征多,术后疗效较差。
路宽丁文元杨大龙申勇张为郭旭朝杨思东王辉
关键词:颈椎病预后
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特点及各参数间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分析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情况及各矢状位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6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以侧凸角度的均数作为分组依据,分为轻度侧凸组(Cobb角<34°)和重度侧凸组(Cobb角≥34°),选取40例同年龄段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三组年龄及性别组成相匹配。测量并比较三组的脊柱矢状位参数: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C7铅垂线与骶骨后上角的水平距离(SVA),骨盆矢状位参数:骨盆指数(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判断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与轻度侧凸组、重度侧凸组之间PI无统计学差异(F=0.915,P=0.403)。三组之间TK、LL、SVA、PT及SS存在着统计学差异,多重比较检验结果显示:(1)重度侧凸组LL小于轻度侧凸组和对照组,轻度侧凸组小于对照组(P<0.05);(2)重度侧凸组和轻度侧凸组TK小于对照组(P<0.05),重度侧凸组和轻度侧凸组之间无差异(P>0.05);(3)重度侧凸组和轻度侧凸组SVA大于对照组(P<0.05),重度侧凸组和轻度侧凸组之间无差异(P>0.05);(4)重度侧凸组PT大于轻度侧凸组和对照组,轻度侧凸组大于对照组(P<0.05);(5)重度侧凸组SS小于轻度侧凸组和对照组,轻度侧凸组小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对照组PI与PT、SS、TK及LL相关,SS与LL相关,TK与LL相关(P<0.05);轻度侧凸组PI与PT、SS及LL相关,SS与LL相关,LL与SVA、Cobb角负相关(P<0.05);重度侧凸组PI与PT、SS及LL相关,SS与LL相关,SS与Cobb角负相关,LL与SVA、Cobb角负相关(P<0.05)。结论:退变性脊柱侧凸引起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主要为胸椎后凸、腰椎前凸、骶骨倾斜角的减小和SVA、骨盆倾斜角的增大,骨盆指数并无显著性变化。
王辉马雷丁文元申勇张迪王林峰杨大龙杨思东
关键词:退变性脊柱侧凸代偿作用
后路C1-2钉棒固定治疗Anderson Ⅱ型齿突骨折术后骨折端骨性未融合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后路颈1侧块螺钉-颈2椎弓根/椎板螺钉固定治疗Anderson Ⅱ型齿突骨折术后骨折端骨性未融合的危险因素,为降低骨折不愈合率及手术适应症调整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河北医科...
王辉丁文元马雷杨大龙杨思东
关键词:齿突骨折
雌激素通过细胞整联蛋白α5β1及纤连蛋白保护大鼠纤维环细胞的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探索17-β雌二醇(E2)对大鼠纤维环细胞凋亡的作用. 方法:原代培养大鼠纤维环细胞,贴壁细胞融合为单层时,用含EDTA的0.2%的胰酶消化传代.细胞生长至第3代时,用不含胎牛血清和酚红的DMEM培养液培...
丁文元杨思东申勇张峰
关键词:纤维环纤连蛋白整联蛋白雌激素
单节段颈椎前路术后吞咽困难的危险因素研究被引量:14
2018年
目的探讨单节段颈椎前路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及其潜在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187例行单节段颈椎前路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17例,女70例;年龄19-78岁,平均49.71岁。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139例,颈椎间盘置换术48例。并记录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1、3、6、12个月时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和饮酒史、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节段、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前气管锻炼情况、手术方式、颈椎曲度变化等资料。采用Bazaz评分系统和吞咽困难生活质量量表(swallowing quality of life,SWAL—QOL)评估吞咽困难的存在和严重性。根据术后1周患者Bazaz评分分为吞咽困难组和非吞咽困难组,通过单因素Х^2检验及单样本t检验分别对两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选取潜在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明确导致吞咽困难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1周,出现吞咽困难者99例(52.94%),术后1年16例(8.56%)。术前SWAL-QOL评分为(65.62±4.41)分,术后下降至(58.72±7.54)分,术后1年为(64.66±5.26)分。术后1周SWAL-QOL评分与手术时间相关(r=0.474,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术前气管锻炼(OR=0.302,95%CI:0.131,0.748)、手术时间〈60min(OR=0.407,95%CI:0.190,0.878)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OR=O.211,95%CI:0.102,0.425)是降低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单节段颈椎前路术后吞咽困难症状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术前气管锻炼、缩短手术时间、行人工间盘置换术这些因素可能有助于减少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
闫锁洲王晓宇孔令德邸军丁文元张静涛杨思东李嘉王林峰申勇
关键词:颈椎脊柱融合术吞咽障碍
17β-雌二醇通过整联蛋白α1β1、α2β1抗大鼠髓核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2013年
【摘要】目的探索胞膜整联蛋白α1β1、α2β1参与的17β雌二醇抗大鼠腰椎间盘髓核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原代培养大鼠髓核细胞,细胞传代至第3代,用不含胎牛血清和酚红的培养液培养,按以下分组实验:对照组,加入少量乙醇作为对照;雌激素组,加入17β-雌二醇干预;雌激素+抑制剂组,加入17β1雌二醇和雌激素受体抑制剂ICI182780干预。细胞培养48h后,行流式细胞术以及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细胞一胶原黏附实验检测细胞与I、Ⅱ型胶原的粘附水平;western印迹法对整联蛋白亚基α1β1、β1定量检测。结果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到髓核细胞Ⅱ型胶原呈阳性,髓核细胞纯度较高。各组细胞凋亡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20,P〈0.001)。雌激素组凋亡率低于对照组和雌激素+抑制剂组,对照组与雌激素+抑制剂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细胞对I型胶原的黏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Ⅱ型胶原的黏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68,P〈0.05),雌激素组高于对照组和雌激素+抑制剂组,对照组与雌激素+抑制剂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整联蛋白α1亚基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α2和β1亚基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雌激素组高于对照组和雌激素+抑制剂组,对照组与雌激素+抑制剂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7β1-雌二醇抗大鼠髓核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为上调了整联蛋白α2β1的表达,进而增强了细胞与胞外Ⅱ型胶原的黏附作用。
杨思东丁文元宋艳丽谷体心杨大龙孙亚澎马雷路宽郭旭朝
关键词:雌二醇椎间盘细胞凋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