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黛稚
- 作品数:53 被引量:303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更多>>
- 疑难病例析评:第253例 四肢乏力—麻木—多毛—畏寒
- 2011年
- 病历摘要
患者男,53岁,四肢乏力、麻木8个月,加重伴畏寒、多毛2个月,于2009年11月17日收住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科。患者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乏力、肢端麻木,以双下肢为主,伴四肢皮肤紧绷、发胀感。6个月前出现双下肢浮肿,在外地三甲医院就诊,肌电图检查提示周围神经损害,
- 朱延华张国超杨黛稚杨旭斌曾龙驿翁建平
- 关键词:四肢乏力肢端麻木多毛周围神经损害
- 1型糖尿病病程5年以下成年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相关因素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探讨病程5年以下的成年1型糖尿病(T1D)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相关因素,为成年T1D患者的糖尿病肾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广东省T1D转化医学研究数据库中2011至2017年入组的病程5年以下的成年T1D患者,对其入组时的横断面资料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入组时均记录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并收集血、尿标本进行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及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的测量,以估算葡萄糖处置率(eGDR)评估胰岛素抵抗程度。根据UACR将患者分为无微量白蛋白尿组(UACR<30 mg/g)和微量白蛋白尿组(UACR≥30 mg/g),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成年T1D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病程5年以下的T1D患者384例,女197例,占51.3%。患者起病年龄(24.6±12.5)岁,病程2.1(0.6,3.5)年,体质指数(BMI)(19.8±3.2)kg/m2,腰臀比0.85±0.21,入组时糖化血红蛋白(9.8±3.3)%。62例患者(16.1%)有微量白蛋白尿。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糖化血红蛋白较高,收缩压较高和胰岛素抵抗程度较重是尿微量白蛋白的相关影响因素(t值分别为2.322、2.868和-2.373,均P<0.05)。结论短病程的成年T1D患者合并微量白蛋白尿并不罕见,血糖控制差及胰岛素抵抗是微量白蛋白尿的独立相关因素。
- 郑雪瑛骆斯慧魏雪盈凌萍艾鹤英刘子瑜林琼艳吕婧姚斌严晋华翁建平杨黛稚
-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病程
- 1例Prader-Willi综合征患者胰岛素敏感性评估
- 朱延华梁华杨黛稚李津邓洪容严晋华张国超曾龙驿翁建平
- 起病年龄对成年1型糖尿病患者代谢控制的影响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探讨起病年龄对成年1型糖尿病(T1DM)患者代谢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广东省1型糖尿病转化医学研究数据库中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入组的成年T1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糖尿病病程超过1年,入组时年龄≥18岁)。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质指数(BMI)、血脂、血压等代谢指标。采用成人T1DM胰岛素抵抗估算模型计算葡萄糖处置率(eGDR)作为胰岛素抵抗程度的评价指标,分析起病年龄与代谢指标、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采用偏相关分析剔除糖尿病病程影响后,分析起病年龄与HbA1c和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结果(1)共入选872例T1DM患者,其中508例(58.3%)为女性;受访时平均年龄(33±11)岁,平均起病年龄(27±12)岁,平均病程(8±6)年。(2)总体人群代谢控制情况:平均HbA1c(8.9±2.6)%,达标率(HbA1c<7%)23.8%(208例);平均BMI为(20.8±2.8)kg/m^2,体重达标率(BMI 18.5~23.9 kg/m^2)89.7%(782例);26.3%(61例)患者血脂紊乱(甘油三酯≥1.7 mmol/L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4 mmol/L);平均血压(116±15)/(73±9)mmHg(1 mm Hg=0.133 kPa),达标率(<130/85 mmHg)88.4%(691例);血糖、体重、血压和血脂四项均达标的比例仅26例(3.0%)。平均eGDR为8.84(6.84,10.79)mg·kg^-1·min^-1。(3)与成年人起病组相比,儿童及青少年期起病的成年T1DM患者平均HbA1c更高(F=4.863,P<0.05),胰岛素抵抗更严重(F=3.177,P<0.05);与其他两组相比,儿童期起病的成年T1DM患者HbA1c达标率和血脂达标率更低(F=2.943、3.404,均P<0.05)。结论中国广东省成人T1DM患者中,起病年龄越早,代谢紊乱越明显,胰岛素抵抗越严重,需根据患者起病年龄的不同而制定个体化方案。
- 魏雪盈杨黛稚骆斯慧王超凡林琼艳严晋华姚斌翁建平郑雪瑛
- 关键词:起病年龄代谢控制
- Prader—Willi综合征患者一例胰岛素敏感性分析及文献复习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评价1例Prader-Willi综合征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方法1例18岁男性患者因体重进行性增加15年就诊,临床确诊为Prader—Willi综合征。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内分泌检查并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评价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结果患者身高156em,体重115kg,体质指数(BMI)47.3kg/m2;糖化血红蛋白6.8%,2次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r)均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同步胰岛B细胞功能评价提示晚时相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胰岛素:0min43.7mU/L,1h247.6mU/L,2h230.9mU/L。甲状腺功能、肾上腺皮质功能均正常。钳夹试验时基础血浆葡萄糖为4.5mmol/L,钳夹开始20-120min内葡萄糖输注率(GIR)为6.6mg/(kg·min),稳态期GIR为6.2mg/(kg·min)。结论Prader—Willi综合征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
- 朱延华杨黛稚李津邓洪容严晋华张国超曾龙驿翁建平
-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敏感性
- 以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评估成人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通过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来精确评估成人1型糖尿病(T1DM)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方法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招募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随访的10例成年T1DM患者和10例正常葡萄糖耐量(NGT)的志愿者,2组男女各半,年龄分别为(27±57)岁、(27±8)岁。体质指数、腰围相匹配。分别对其实施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计算稳态期的葡萄糖处置率以了解受试者的胰岛素敏感性。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T1DM组的糖化血红蛋白高于NGT组[(7.5±0.8)%比(5.2±0.3)%,t=-6.318,P0.05)。T1DM组和NGT组的葡萄糖处置率分别为(7.8±1.9)mg·kg-1· min-1和(14.0±1.7)mg·kg-1·min-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69,P〈0.001)。结论成人T1DM患者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胰岛素抵抗。
- 黄滨翁建平杨黛稚艾鹤英吕婧章燕郑雪瑛刘莉严晋华姚斌
- 关键词: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
- 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方案与血糖控制的相关性被引量:27
- 2017年
- 目的 探讨胰岛素治疗方案与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2011年6月至2014年7月在广东省16个中心开展的广东省1型糖尿病转化医学研究.胰岛素治疗方案分为强化治疗[包括胰岛素泵(R1)、基础胰岛素联合短效或速效胰岛素每日多次治疗(R2)]和非强化治疗(R3).分析不同治疗方案的比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达标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选择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1 421例1型糖尿病患者纳入分析,患者的中位年龄27.8(19.4,38.3)岁,中位病程为3.3(0.5,7.1)年.R1、R2、R3组分别为175例(12.3%),504例(35.5%),742例(52.2%).R1、R2、R3组糖化血红蛋白分别为8.0(6.8,9.3)%、8.9(7.1,11.8)%、9.2(7.5,11.4)%,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在不同治疗方案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R1、R2、R3组糖化血红蛋白的总体达标率分别为32.3%、21.1%、17.8% (P =0.002).年龄较大(OR=1.01,95% CI:1.00 ~ 1.02,P=0.027)、家庭人均年收入>3万元(OR=1.45,95% CI:1.10~ 1.91,P=0.009)、自身教育程度较高(大学及以上)(OR=1.56,95%CI:1.16~ 2.09,P=0.003)是成人患者选择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相关因素.结论 广东省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治疗方案亟待规范,选择强化治疗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高于非强化患者,规范患者治疗方案、加强患者的糖尿病教育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血糖控制.
- 严晋华章燕郑雪瑛骆斯慧艾鹤英吕婧邱丽玲张秀薇杨黛稚姚斌翁建平
-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血红蛋白A糖基化
- 1型糖尿病患者全孕程持续葡萄糖监测参数及产前血糖水平与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的相关性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T1DM)患者全孕程持续葡萄糖监测(CGM)参数及产前血糖水平与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全国11家医院招募T1DM合并妊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GM监测孕期血糖,记录产前2 h毛细血管血糖和新生儿结局。本研究纳入完成全孕程CGM的T1DM患者73例,根据分娩后新生儿血糖值(新生儿低血糖定义为新生儿血糖<2.2 mmol/L),分为新生儿低血糖组(14例)和新生儿血糖正常组(59例)。比较两组间全孕程糖化血红蛋白(HbA 1c)、CGM血糖参数[平均血糖、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R)、葡萄糖高于目标范围时间(TAR 1>7.8 mmol/L、TAR 2>13.9 mmol/L)、葡萄糖低于目标范围时间(TBR)、血糖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变异系数(CV)]、产前2 h血糖水平、分娩时孕周以及新生儿结局[出生体重、出生身长、早产率、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入住率]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秩和检验、 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法。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的影响因素。 结果:相较新生儿血糖正常组,新生儿低血糖组孕母孕早期日间平均血糖[分别为(6.91±0.71)和(6.38±0.81)mmol/L, t=2.041, P<0.05]、孕早期TAR 2[分别为0.81%(0,4.36%)和0(0,0.64%), Z=2.064, P<0.05]、孕早期MAGE[分别为(6.42±3.24)和(4.60±1.67)mmol/L, t=2.137, P<0.05]、产前2 h血糖水平[分别为(7.75±2.22)和(6.13±2.10)mmol/L, t=2.324, P<0.05]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新生儿低血糖组的早产率[分别为35.71%(5/14)和11.86%(7/59), χ^(2)=4.686, P<0.05]和NICU入住率[分别为71.43%(10/14)和32.20%(19/59), χ^(2)=5.725, P<0.05]高于新生儿血糖正常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孕母产前2 h血糖是新生儿低血糖的独立影响因素(OR=2.23,95%CI 1.09~4.54, P<0.05)�
- 李先铭龚一昕凌萍严晋华骆斯慧郑雪瑛杨黛稚王超凡
- 关键词:糖尿病新生儿低血糖
- 全国部分城市育龄期1型糖尿病女性患者妊娠相关知识掌握现况分析
- 周泳雯严晋华骆斯慧郑雪瑛凌萍吴泽开邱丽玲吕婧杨黛稚翁建平
- 暴发性1型糖尿病与急性起病1型糖尿病临床起病特征与代谢现状分析
- 目的总结暴发性1型糖尿病(FT1DM)与急性起病1型糖尿病(AT1DM)的临床起病特征,随访目前的代谢控制现状。方法研究对象为2007年8月至2012年7月我院就诊的FT1DM 12例和AT1DM 35例。采集起病资料:...
- 章燕严晋华刘莉杨黛稚李津邓洪容吕婧翁建平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