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勋国

作品数:4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碘离子导入
  • 1篇电刺激
  • 1篇动功
  • 1篇兴趣度
  • 1篇语言治疗
  • 1篇直流电碘离子...
  • 1篇上肢
  • 1篇上肢运动
  • 1篇上肢运动功能
  • 1篇神经纤维
  • 1篇神经纤维层
  • 1篇生活质量
  • 1篇生物反馈
  • 1篇生物反馈电刺...
  • 1篇师资
  • 1篇师资培训
  • 1篇视网膜
  • 1篇视网膜神经
  • 1篇视网膜神经纤...
  • 1篇培训班

机构

  • 4篇暨南大学附属...
  • 1篇暨南大学

作者

  • 4篇王勋国
  • 2篇吴浩
  • 2篇陈卓铭
  • 2篇卢建亮
  • 1篇张日佳
  • 1篇杨伟
  • 1篇欧阳辉
  • 1篇孟晶
  • 1篇洪其生
  • 1篇石利平
  • 1篇陈青山
  • 1篇张旭
  • 1篇陈辉煌

传媒

  • 2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第五届粤港澳...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4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膀胱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改善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患者控尿功能和生活质量的临床研究被引量:7
2023年
目的:探讨膀胱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改善前列腺癌根治术(RP)后患者控尿功能和生活质量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19年5月~2022年6月期间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RP术后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为45例。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对照组接受膀胱训练,研究组接受膀胱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干预。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尿失禁程度、尿动力学指标和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5.56%)高于对照组(77.7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两组漏尿次数、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漏尿量、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总分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4周后,两组最大尿流率(Qmax)、最大膀胱容量(MCC)、最大尿道闭合压(MUCP)和腹压漏尿点压(VLPP)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4周后,两组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膀胱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可有效改善RP术后患者控尿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并有助于生活质量的提升。
赵金冰邓婷婷石利平王勋国彭慧
关键词:膀胱训练生物反馈电刺激前列腺癌根治术控尿功能生活质量
直流电碘离子导入联合氩激光光凝术治疗增殖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观察氩激光全视网膜光凝(PRP)联合直流电碘离子导人治疗增殖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PDR)的疗效。方法选取PPDR患者58例(102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一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单一治疗组29例(50眼),联合治疗组29例(52眼)。单一治疗组采用氩激光进行PRP治疗,联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直流电碘离子导人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利用视力表、间接检眼镜、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对患者的视力、眼底改变、眼底新生血管情况、无灌注区变化及视乳头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3个月,2组患者视力、眼底改变、眼底新生血管情况、无灌注区变化及RNFL厚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联合治疗组视力、眼底改变及RNFL厚度的改善幅度较单一治疗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流电碘离子导人可增强PRP的治疗效果,减轻激光光凝的副作用,改善视功能并修复视神经损伤。
孟晶张旭陈青山张日佳洪其生王勋国
关键词:激光疗法碘离子导入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2014年语言治疗师资培训问卷调查与结果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在2014年2月27至3月2日举办了2014年语言治疗师资培训班,来自全国近三百位从事语言治疗及其相关方向的学员参加了此次培训,培训的最后一天对语言治疗相关知识的感兴趣度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共参...
陈卓铭卢建亮吴浩聂剑弢王勋国
关键词:培训班感兴趣度问卷调查
智能上肢多功能磨砂板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观察智能上肢多功能磨砂板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2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智能上肢多功能磨砂板训练,对照组则增加传统磨砂板训练。2组患者磨砂板训练均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治疗6 d,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运动部分(FMA-UE)、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改良的Ashworth分级评价量表(MAS)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疼痛程度和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肌张力。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各项评定指标均优于组内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FMA-UE、MBI、VAS评分分别为(26.27±7.51)分、(78.13±11.62)分和(0.67±0.47),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MAS评分均优于组内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增加智能上肢多功能磨砂板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疼痛程度,其疗效优于传统磨砂板训练。
王勋国卢建亮吴浩何雪常杨伟陈辉煌欧阳辉陈卓铭
关键词: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