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伟 作品数:29 被引量:135 H指数:8 供职机构: 东莞东华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东莞市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伴外侧壁损伤的股骨粗隆间骨折 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 评价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伴外侧壁损伤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02—2012-02采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22例伴外侧壁损伤的股骨粗隆间骨折。重建钉内固定10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内固定5例,Gamma钉内固定3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2例,Inter Tan内固定2例。在X线片上测量术后早期、3个月及1.5年的颈干角(NSA)及股骨头颈轴长(FNLA)。末次随访时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估疗效。结果本组手术时间70~150 min,平均95 min;术中出血量50~250 ml,平均120 ml。住院时间10-41 d,平均21 d。22例获得平均22.5(19~28)个月随访。骨折临床愈合时间9~15周,平均11.3周。2例术中经导向器置入远端锁钉失败,于C型臂X线机监视下徒手置钉成功;2例术后出现股骨头颈螺钉退出;3例术后双下肢不等长,差值均〈1.5 cm;2例术后患肢外旋,外旋角度均〈10°。术后早期、3个月及1.5年NSA、FNL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平均91.4(78~98)分。结论 采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伴外侧壁损伤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能提供持续、稳固的固定,有效防止骨折再移位,允许早期功能锻炼,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赵湘军 段洪凯 王洪伟 钟章华 孙连星 王尚忠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 髓内钉 内固定 微创经多裂肌间隙单侧椎弓根钉固定TLIF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评价微创肌间隙人路单侧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4月~2012年4月对32例单节段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行肌间隙人路单侧TLIF术治疗。对手术切口、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临床效果、并发症及植骨融合情况进行评价。结果切口长度平均3.3cm,手术时间平均85.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20ml。平均随访25.3个月,临床优良率90.06%。末次随访融合率为94.3%,手术前后腰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微创肌间隙人路单侧椎弓根钉固定TLIF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创伤小、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少,疗效确切,是椎间盘源性腰痛手术治疗的一种选择。 王洪伟 孙连星 王尚忠 段洪凯 陈广辉 赵湘军关键词:椎弓根固定 椎间融合 微创 椎间盘源性腰痛 改良切开修复巨大肩袖撕裂初步疗效分析 2017年 目的评价改良切开修复巨大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东莞东华医院收治的行改良切开修复巨大肩袖撕裂患者10例的病例资料,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47~65岁,平均56.6岁;肩袖撕裂左7例,右3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ysis scale,VAS)、Constant评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评价早期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6.5个月。无切口感染、神经损伤。1例肩袖再撕裂,因患者疼痛轻、耐受好,未行翻修手术。VAS、UCLA、Constant评分均有改善,UCLA评分优3例,良5例,差2例,优良率为80%;Constant评分优3例,良5例,差2例,优良率为80%。结论采用改良切开修复巨大肩袖撕裂损伤较小,术后康复快,早期效果良好。 陈广辉 王洪伟 高锋 吴琼 杨海宝 李铭章无X线暴露下股骨交锁髓内钉远端锁钉置入的新方法 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探讨股骨交锁髓内钉远端锁钉置入困难的处理方法。方法笔者自2008—01—2014—01诊治117例(122侧)股骨干骨折,针对行股骨髓内钉远端锁钉置入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无X线暴露下简单、快速、准确的置钉新方法。结果采用辅助外侧小切口克氏针定位微调法均准确置入股骨远端2枚锁钉,耗时14~22min,透视4~7次。105例获得随访8-24个月,平均13.5个月。结论股骨交锁髓内钉远端锁钉通过远端瞄准器置钉的准确率仍较低,笔者提出的辅助外侧小切口克氏针定位微调法,可简单、准确、快速置入远端2枚锁钉,与徒手置钉相比,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术中透视次数,对股四头肌肌腱无干扰,值得推广,特别适用于无电磁导航的髓内钉器械。 刘晓强 王洪伟 李铠湘 段洪凯 李文锐关键词:股骨干骨折 交锁髓内钉 远端锁钉 基于MRN测量分析经椎板间隙入路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基于磁共振神经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neurography,MRN)测量评价经椎板间隙入路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01-2019-12纳入的20位健康志愿者,对L_(4)~S_(1)节段相关解剖参数进行MRN测量分析,比较L_(4)、L_(5)神经根与上位椎弓根距离,比较L_(4、5)与L_(5)S_(1)安全三角面积,比较L_(4)、L_(5)、S_(1)神经根与硬膜囊夹角以及L_(4)、L_(5)、S_(1)神经根与硬膜囊边缘距离。结果20例均顺利完成MRN扫描,L_(5)神经根与上位椎弓根距离较L_(4)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_(4、5)与L_(5)S_(1)安全三角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_(4)神经根与硬膜囊矢状面夹角与L_(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S_(1)神经根与硬膜囊矢状面夹角较L_(4)与L_(5)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_(4)、L_(5)、S_(1)神经根与硬膜囊边缘的距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_(5)神经根与硬膜囊边缘的距离大于L_(4),S_(1)神经根与硬膜囊边缘的距离大于L_(4)、L_(5)。结论经椎板间隙入路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在下腰椎是安全、可行的,MRN技术可对经椎板间隙入路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的安全工作区域进行术前评估,对减少神经损伤并发症具有指导意义。 王洪伟 李铠湘 王青云 刘晓强 赵湘军 李锐冰 钟章华 谷昌伟关键词:腰椎 个体化后路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术中脊髓造影治疗多段胸腰椎骨折 目的 探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术中脊髓造影治疗多段胸腰椎骨折的个体化原则,指征及疗效;方法 自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对25例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骨折类型、神经损伤程度、脊柱稳定性分别行后路切开复位,长和... 王洪伟 阮美树 乔巨峰 宋连星 汤奇 王尚忠 赵湘军 段洪凯关键词:脊柱骨折 多节段 椎弓根内固定术 脊髓造影 一期清创负压引流二期复位固定治疗开放性跟骨骨折 2015年 目的评价开放性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6月~2012年6月对15例开放性跟骨骨折行一期清创负压封闭引流(VSD),二期创面植皮或皮瓣转移修复并骨折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疗效评价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6个月,平均12.8个月,3例患者手术切口表皮部分坏死,1例部分钢板外露,经换药和VSD处理后愈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4个月。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评分为64~90分,平均79.3分,其中优3例,良8例,一般4例,优良率:73.3%。结论开放性跟骨骨折采用分期手术治疗策略,可降低手术并发症,初期效果良好。 陈广辉 王洪伟 阮美树 吴琼关键词:跟骨 开放性骨折 负压封闭引流 同种异体肌腱修复跟腱断裂30例 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应用同种异体肌腱修复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同种异体肌腱修复30例不同类型跟腱断裂患者,术后长腿管形石膏固定。疗效按Arner-Lindholm标准评定。结果切口长8~13 cm,手术时间35~80 min,出血量20~70 ml。术后切口获甲级愈合27例,乙级愈合3例。住院时间5~21 d。30例均获随访,时间12~36个月,无再断裂。2例出现异体排异,经对症治疗痊愈。疗效评定:优22例,良6例,差2例,优良率为93%。结论同种异体肌腱修复跟腱断裂可取得满意临床效果。 陈广辉 王洪伟 阮美树关键词:跟腱断裂 异体肌腱 后路经椎板间隙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证的远期疗效 目的 总结后路经椎板间隙途径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效果.方法 1999年 10月至2006年10月采用显微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共治疗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120个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单间隙突出者80例,双间隙突... 王洪伟 阮美树 乔巨峰 孙连星关键词:显微内窥镜 髓核摘除术 腰椎间突出症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侧方血管安全区的MRI影像研究 2023年 目的通过MRI影像研究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手术入路椎体侧方节段血管的解剖特征,评估其潜在的血管安全区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2年11月收治的107例符合选择标准的腰腿痛患者腰椎MRI资料。测量L_(1~5)左侧椎体侧方节段血管发出角度、血管走行角度、血管长度、椎体不同Moro交界区节段血管间距及其与同序列椎体边缘(尾端为I,头端为S)的距离。将腹部大血管、椎体侧方血管之间的间隙设定为腰椎侧方血管安全区,测量安全区范围(即血管间面积);将腰椎间盘中前1/3作为模拟穿刺中心、直径22 mm区域为模拟通道区域,统计通道内发现血管的比例;并统计L5椎体无明确节段血管走行及血管发出角度<90°的比例。结果除L_(4)和L5节段血管发出角度,L_(1)和L_(2)间、L_(4)和L5间血管走行角度,以及L_(1)~L_(4)间椎体侧方节段血管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椎体节段血管发出角度、走行角度及长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oroⅠ~Ⅳ各区交界L_(1)、2、L_(2)、3血管间距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区交界L_(3)、4、L_(4)、5血管间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_(2)、3血管间距在Ⅱ、Ⅲ区交界和Ⅲ、Ⅳ区交界间,以及L_(3)、4血管间距在Ⅰ、Ⅱ区交界和Ⅲ、Ⅳ区交界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相邻椎体血管间距在不同Moro交界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Ⅰ、Ⅱ区交界L_(2)I与L_(3)S之间,Ⅱ、Ⅲ区交界L_(3)I与L_(4)S之间,Ⅲ、Ⅳ区交界L_(2)I与L_(3)S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节段尾端距离与下一节段头端距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区交界间比较:除Ⅰ、Ⅱ区交界与Ⅱ、Ⅲ区交界间L_(3)S,以及Ⅰ、Ⅱ区交界与Ⅱ、Ⅲ区交界和Ⅲ、Ⅳ区交界间L5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各节段血管至同序� 高飞 段洪凯 覃达贤 王洪伟 王青云 李显 张宇关键词:MRI 影像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