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伟
- 作品数:72 被引量:865H指数:17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宝力道岩浆带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火成岩成因及构造环境
- 兴蒙造山带是由岩浆岩带、前陆盆地、混杂岩、褶皱带以及微古陆等组成的增生造山带。目前关于古亚洲洋闭合时限及闭合的具体过程仍存在广泛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古亚洲洋最终闭合时间为晚志留世或早泥盆世,并在内蒙古中部形成南、北两个双冲...
- 弓明月田伟
- 关键词:晚石炭世岩浆岩早二叠世火成岩构造环境岩浆带
- 文献传递
- 1.32 Ga基性岩床侵位的环境效应探究
- 2024年
- 为了探究中元古代时期地球深部动力与全球碳循环过程、环境变化及星球演化的关系,选取北京黄土贵剖面,对1.32 Ga燕辽地区基性岩床的侵位特征及环境效应进行研究。通过岩石学及数值模拟分析,发现1.32 Ga基性岩床以“岩浆指”的形态侵位于围岩中,对围岩产生显著的热效应,使富碳围岩中有机质的镜质体反射率显著提升,有机质由未成熟阶段演化至过成熟阶段;该期基性岩床侵位于华北以及北澳大利亚克拉通地层,热释气量可达3.61×10^(12) t当量的CO_(2),促进地壳沉积物中碳的活化,具有明显的环境效应。
- 张朝鲲田伟何衍鑫朱伟鹏李舜
- 关键词:环境效应数值模拟
- 新疆西克尔碧玄岩中的地幔橄榄岩包体被引量:10
- 2008年
- 在新疆西克尔地区发现了尖晶石相橄榄岩包体。这些包体的寄主岩石为碧玄岩,其K-Ar同位素年龄为19.76~21.90 Ma。岩相学和矿物化学研究表明西克尔橄榄岩包体具有典型的岩石圈地幔橄榄岩包体的特征。利用矿物温压计对包体的平衡温压进行估算,发现西克尔地幔橄榄岩包体的平衡温压为736~1017℃和1.7~2.2GPa,与西南天山托云地区晚白垩纪火山岩中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包体(平衡温压为818~1113℃和1.5~2.0GPa)相比,具有温度明显偏低,而压力明显偏高的特点。这说明西克尔地区的地幔橄榄岩包体没有受到地幔热异常事件的影响,因此可以代表塔里木板块岩石圈地幔的原始性质。这对于研究塔里木盆地岩石圈地幔的热结构和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塔里木盆地内大量幔源岩浆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
- 陈咪咪田伟潘文庆
- 关键词:碧玄岩地幔包体岩石圈地幔
- 塔里木盆地满西—阿瓦提地区二叠系火山岩空间展布与主控因素被引量:3
- 2014年
- 火山岩的空间展布与厚度变化是火山岩油气藏及其下伏地层油气藏勘探开发的关键。通过岩性—测井—地震综合识别模板的建立,以钻井为基础,综合测井解释和地震解释成果,对塔里木盆地满西—阿瓦提地区二叠系各期次火山岩的空间展布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该地区存在4个岩浆作用阶段,即喷发初期火山碎屑岩阶段、玄武岩喷发阶段、流纹岩喷发阶段和喷发后期凝灰岩阶段。基于大量测井数据优选的综合测井识别模板可以精细识别出玄武岩、基性熔结凝灰岩、流纹岩、酸性熔结凝灰岩、空落相凝灰岩、砂岩和泥岩。空间展布精细刻画结果显示,研究区玄武岩广泛分布,由西向东厚度逐渐减薄,流纹岩局限分布,平面上厚度差异巨大,空落相凝灰岩广泛发育,由南向北厚度逐渐减薄。火山岩岩性、火山喷发过程和古地貌特征3个主控因素决定了各期次火山岩不同的叠置方式与发育模式。满西—阿瓦提地区二叠系火山岩具备成藏条件,空间展布研究对优质储层预测及进一步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 张巍关平齐英敏田伟冯帆简星王月然
- 关键词:火山岩空间展布
- 基于类比法的塔里木盆地氦气资源评价被引量:3
- 2023年
- 氦气因其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航天工业、导弹武器工业、低温超导研究、半导体生产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氦气资源需求逐年增加却长期依赖进口,其主要原因之在于我国氦气资源调查程度低,家底不清,发现并开采的氦气资源极少(何衍鑫等,2022)。
- 闫博李强何衍鑫田伟王磊齐磊
- 关键词:氦气资源评价塔里木盆地
- 北秦岭古生代花岗岩组合、岩浆时空演变及其对造山作用的启示被引量:156
- 2009年
- 对北秦岭2个最大的S,I型花岗岩进行了锆石年代学和相关地球化学研究.漂池S型花岗岩锆石SIMS年龄为(495±6)Ma,εNd(t)=-8.2~-8.8,锆石εHf(t)=-6~-39.灰池子I型花岗岩锆石LA-ICPMS,SIMS年龄分别为(421±27)和(434±7)Ma,εNd(t)=-0.9~0.9,锆石εHf(t)=-11~8.4.结合收集的28个锆石年代学资料的统计,将北秦岭古生代花岗岩浆的演化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505~470Ma)主要发育于北秦岭东段,具有I型弧岩浆的特点,伴生有漂池等S型花岗岩.它们与榴辉岩等(超)高压变质岩石的时空关系密切,揭示了完整的陆缘俯冲造山作用.第二阶段(450~422Ma)广布全区,以灰池子岩体为代表的I型花岗岩为主,解释为有地幔物质混入的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形成于块体碰撞过程及略后的抬升环境;第三阶段(415~400Ma)仅发育于北秦岭中段,以I型花岗岩为主,形成于碰撞晚期阶段.北秦岭古生代花岗岩带的时空演变揭示,秦岭古生代俯冲碰状造山作用具有长期连续性、阶段性的特点;俯冲首先从北秦岭东段开始起动,早于祁连-柴达木北缘、大别山北麓,说明中国中央造山系古生代俯冲增生直到碰撞具有多块体、不等时的拼合特点.
- 王涛王晓霞田伟张成立李伍平李舢
- 关键词:锆石年代学秦岭造山带
- 太行山北段中生代岩基及其包体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性质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15
- 2007年
- 太行山北段出露大规模中生代岩浆岩带,以中酸性岩为主,普遍含有基性微粒包体。锆石的SHRIMP U-Pb年代学研究表明,包体形成于126Ma左右,与寄主岩石大致同时形成。锆石的LA-MC-ICPMS Lu-Hf同位素原位测量研究表明,基性岩来自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并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地壳混染;主要的中酸性岩基形成于壳幔岩浆混和过程,而岩基中微粒基性包体是经历分离结晶的基性岩浆注入酸性岩浆房中形成。
- 陈智超陈斌田伟
- 关键词:中生代岩浆作用
- 冀北小张家口基性-超基性杂岩的成因:岩石学、地球化学和Nd-Sr同位素证据被引量:19
- 2008年
- 冀北小张家口基性-超基性杂岩体主要由辉石岩和次要的纯橄岩组成,并含有方辉橄榄岩透镜状捕掳体。岩石学和元素地球化学数据表明,辉石岩和纯橄岩可能是堆晶成因,而方辉橄榄岩可能是来自地幔源区的地幔岩捕掳体(抽取玄武质熔体之后的难熔残余)。辉石岩和纯橄岩都表现出相当富集的Nd-Sr同位素特征,εNd(t)=-2^-10,ISr=0.7045~0.7081,表明它们的母岩浆来自富集的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化学成分和同位素成分一致表明,母岩浆在以橄榄石和辉石为主的分离结晶过程中,遭受下地壳不同程度的混染。辉石岩受显著混染,不能代表岩石圈地幔的同位素成分;而纯橄岩是最初的分离结晶体,仅受轻微下地壳混染,可近似反应岩石圈地幔源区的同位素成分。小张家口岩体的形成可能与古亚洲洋的缝合(240~250Ma)有关。
- 陈斌田伟刘安坤
- 关键词:纯橄岩地球化学ND-SR同位素冀北
- 初论微陆块在中亚造山带演化中的作用:以锡林浩特微陆块为例被引量:6
- 2018年
- 镶嵌状拼合在中亚造山带众多的古老陆壳块体或微陆块,是前期古亚洲洋的特征之一。本文重点讨论的是锡林浩特微陆块,组成微陆块基底的锡林郭勒杂岩既经历了早古生代的构造热事件,也保留了前寒武纪的古老锆石。当晚古生代(C2—P1)造山带遭受到强烈的伸展变形和底侵作用时,锡林浩特微陆块又起到支柱作用:当微陆块的南、北边缘发生裂谷活动时,微陆块内部却保持了稳定的滨-浅海相沉积环境;在微陆块受到来自上地幔的底侵作用时,微陆块通过伸展背景下非造山的双峰式岩浆活动,及其与微陆块再次重熔有关的碱性花岗岩侵位,使得陆壳发生进一步的垂向增生和固结,保持了造山带的构造格局。本文讨论的正是在底侵作用的深部背景下认识该区在晚石炭世出现的一些独特的地质现象。
- 邵济安田伟唐克东周新华
- 关键词:中亚造山带晚古生代固结底侵作用
- 大兴安岭南缘双尖子山地区晚石炭世巨厚层板岩地质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 2023年
- 针对兴蒙造山带在晚古生代的构造体制究竟是“伸展”还是“俯冲”的争议,国内外学者们大多从兴蒙造山带和华北克拉通北缘出露的大量晚古生代侵入岩和双峰式火山岩切入论证,在沉积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支持伸展观点的学者们根据区域地层学分析,提出兴蒙造山带石炭—二叠纪沉积岩主要为浅海—海陆交互相沉积,并不存在深海盆地沉积;而支持俯冲观点的学者们曾在锡林浩特地区中二叠世泥岩层中发现了放射虫化石.
- 朱伟鹏弓明月张颖慧田伟王子龙魏春景
- 关键词:兴蒙造山带晚石炭世板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