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剑华
- 作品数:23 被引量:45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更多>>
- 利用卫星温度资料计算风场的方法分析与比较被引量:11
- 2008年
- 本文分析和比较了利用卫星温度资料计算水平风场的方法,包括地转风、梯度风和平衡风的计算方法.以DAAC提供的MLS/UARS 1992年12月份的大气温度数据为例,计算了20~55km高度范围的地转风、梯度风和平衡风,并与ECMWF提供的ERA-40再分析风场资料作了对比和分析,包括12月16日以及12月月平均风场随纬度一高度的变化、风场随经度一纬度的变化、纬圈平均风场随纬度一高度的变化特征和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利用卫星温度观测数据计算的风场与再分析资料的特征和规律基本一致.计算的地转风在高纬地区比梯度风和平衡风大,在中低纬地区三者的差别较小,随着纬度的增大,曲率项的影响也逐渐增大,在高纬地区不可忽略.平衡风在梯度风的基础上还考虑了大气平流项的影响,能更好地反映风场的变化特征,尤其是高纬地区经向风的变化规律.利用平衡风场的计算结果,文章首次定量地计算了平衡方程中各项的大小和比值,分析了各项的贡献和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重力位势梯度项的贡献最大,并且随着纬度的增大有升高的趋势;曲率项的贡献随着纬度的增大也有增大的趋势,在高纬度地区的比值超过10%;平流项占有一定的比值,其变化范围相对较大,变化规律比较复杂.
- 肖存英胡雄田剑华
- 关键词:温度地转风梯度风
- 大气温度剖面的行星波驻波结构被引量:2
- 1996年
- 利用Nimbus—7卫星上角度扫描红外辐射计(SAMS)的资料,分析出大气温度剖面具有行星波垂直结构的驻波结构;讨论了波长、振幅随高度的分布,驻波结构随经度、纬度的变化,以及可能的形成机制.
- 陈培仁田剑华罗毅
- 关键词:行星波驻波
- 地形对低平流层突然增温的可能影响被引量:1
- 1990年
- 本文用Nimbus7 SAM卫星观测的温度资料,分析了突然增温事例中地面地形不同的四个子午圈剖面内的温度分布及变化过程.结果表明,高山地区、平原和海面上空的行星波加热和低平流层突然增温有很大的差别.地形的影响是明显的.
- 沈长寿田剑华
- 关键词:平流层增温地形行星波
- 小型气象火箭温度探测资料的分析
- 本文简介了火箭测温法,它是用小型团体火箭把装有大气温度测量仪的箭头发射到约70公里高空,弹射出箭头,并用大面积降落伞缓慢降回地面,在降落过程中测量大气温度.测量仪器是由小型珠状热敏电阻-镀银薄膜-阻塞振荡器组成,采取了防...
- 杨俊文田剑华
- 关键词:气象火箭重力波大气温度
- 文献传递
- 高层大气密度的中长期变化特征
- 利用收集和整理的卫星轨道反演的大气密度数据,引用小波分析方法,分析研究在不同高度和不同太阳活动条件下高层大气密度的中长期变化特征。通过对Explorer、Explorer 8和Vanguard 2三颗卫星分别在350km...
- 苗娟田剑华
- 关键词:大气密度
- 文献传递
- 航天器轨道高层大气模型的分析评估
-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起四十多年的时间中,火箭和卫星上的各种仪器及地面设备测量了高层大气的各种重要参数,导弹和航天业的发展又对各种高层大气模式的制定不断提出要求,所以在这几十年的不同时期,在大量的探测数据和高层大气理论知...
- 苗娟田剑华
- 关键词:高层大气大气模型太阳活动
- 文献传递
- 磁暴起因研究的国际进展及对2000年事件的分析
- <正> 本文扼要介绍了国际上对引起非重现性磁暴和重现性磁暴的太阳和行星际源研究的进展.我们给出了太阳附近及太阳风在IAU处CME事件的特征,太阳风在lAU的80ev以上的超热太阳风电子晕反向流是识别CME的最可靠手段.研...
- 田剑华薛丙森
- 文献传递
- 原子氧对航天器表面的剥蚀效应及其预报研究被引量:2
- 1998年
- 文章论述了一个航天器表面原子氧通量和遭遇量预报模式的建立,并对影响航天器表面原子氧遭遇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讨论。最后用模式计算了2003~2006年间太阳同步轨道卫星表面原子氧遭遇量的情况。
- 范权福田剑华
- 关键词:轨道倾角太阳活动
- 日地事件时高层大气密度的短期变化特征
- <正> 本报告在简要地阐述高层大气特性及其主要能源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大磁暴期间和太阳极紫外辐射较迅速变化时高层大气密度的短期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大地磁暴是引起高层大气在短期内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就平均而言,大气密度扰...
- 田剑华苗娟
- 文献传递
- 平流层冬季增温及大气中的行星波
- 1990年
- 本文利用NIMBUS-7 SAMS资料分析了东经100度子午线上的两个站点(67.5°N和42.5°N)在10mb和0.0827mb高度上从1978年底至1982年间的大气温度,获得几年的平流层冬季增温结果.在1978/1979年和1981年初的冬季,高纬站点几天内出现的平流层增温最大幅度可达65K.对平流层增温的谱分析结果指出,在高纬冬季平流层有很强的16天、32夭、21天周期的行星波。中纬冬季平流层增温幅度较小,约为20K.中纬的中间层高度上整年存在有5天、8天和16天的行星波。分析研究、南、北半球不同纬度的温度随经度的分布,得出高纬冬季平流层、中间层大气温度随经度有明显的变化。波数1和波数2的波有大的幅度(主要是波数1),从高纬到低纬,波幅逐渐减小;在冬季的平流层和中间层大气中,波数1和波数2的行星波在短期内可强烈增强,引起平流层冬季增温。
- 田剑华
- 关键词:平流层行星波大气物理增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