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动脉
  • 9篇心肌
  • 9篇血管
  • 9篇冠状
  • 8篇冠状动脉
  • 7篇介入
  • 6篇心肌梗死
  • 6篇梗死
  • 4篇心力衰竭
  • 4篇心血管
  • 4篇心脏
  • 4篇血清
  • 4篇预后
  • 4篇衰竭
  • 4篇缺血
  • 4篇综合征
  • 4篇介入治疗
  • 3篇动脉介入治疗
  • 3篇心病
  • 3篇心绞痛

机构

  • 30篇南京医科大学
  • 4篇淮安市第一人...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淮安市第二人...

作者

  • 34篇田晓沂
  • 17篇李江津
  • 14篇张学锋
  • 10篇严山
  • 10篇马树人
  • 7篇姜宜成
  • 6篇徐琢
  • 6篇曹加淮
  • 4篇张喜文
  • 4篇于昆
  • 4篇庄凌
  • 3篇史亚非
  • 3篇王婧
  • 2篇鲍智
  • 2篇杨静
  • 2篇龚晓璇
  • 2篇胡伟风
  • 2篇任毅
  • 2篇蒙涛
  • 2篇张喜文

传媒

  • 3篇江苏医药
  • 2篇中华急诊医学...
  • 2篇徐州医学院学...
  • 2篇中国医药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中国健康教育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南通医学院学...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现代医学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4
  • 7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09
  • 2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1998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肾胺酶基因多态性与苏北地区青年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
2015年
目的研究肾胺酶重要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2296545(C/G)多态性与苏北地区青年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5年2月在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青年原发性高血压290例及体检健康对照292人,取外周血应用QIAamp DNA Blood Midi Kit试剂盒提取DNA并扩增后应用Taqman探针法鉴定rs2296545(C/G)的多态性并比较。结果两组rs2296545(C/G)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基因型人群发生高血压的风险为GG基因型的2.23倍(95%CI1.24-4.00)。结论 rs2296545多态性CC基因型青年人群可能易发高血压。
于昆张喜文任毅张学锋田晓沂
关键词:基因多态性原发性高血压
血清胱抑素C与介入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预后的相关性被引量:13
2014年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与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心内科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接受PCI治疗的NSTEACS患者277例,入院后24h内测定Cys-C水平完善各项检查,随访1年,按有无MACE分组,并将Cys—C水平按四分位法分为Q1(〈0.78mg/L),Q2(0.78—0.93mg/L),Q3(0.94—1.11mg/L)和Q4(≥1.12mg/L)四组,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事件组的Cys—C水平显著高于非事件组(P〈0.05);在预测1年心血管事件中,Cys-C、cTnI、hsCRP及CK-MB的ROC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7、0.630、0.692、0.650;其中Cys—C最有预测价值。Kaplan—Meier生存分析示Q4的1年MACE事件发生率依次高于Q3、Q2及Q1组(Logrank:23.751,P〈0.01)。多元Cox回归分析显示,Cys—C、LVEF、cTnI是远期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Cys—C可以预测接受PCI治疗NSTEACS患者的远期预后。可用于NSTEACS的危险分层。
严山张学锋田晓沂李江津庄凌张喜文姜宜成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放射学介入性预后
不稳定心绞痛冠脉病灶特征与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表达率的联系被引量:9
2002年
目的 :确立冠状动脉造影所示病灶特征与血小板膜GPⅡb Ⅲa受体表达率的联系。方法 :临床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患者 31例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下病灶特征分为 :复杂病变组和简单病变组 ,流式细胞仪检测每例患者外周血糖蛋白 (GP)Ⅱb Ⅲa受体呈阳性表达的血小板比率 ,比较组间GPⅡb Ⅲa受体表达差异。 9例健康成人作健康观察组。结果 :冠脉造影示对应于心电图变化的罪犯病灶19例为复杂病变 ,12例为简单病变。复杂病变组血小板膜GPⅡb Ⅲa受体表达率 (5 9± 1 6 ) % ,显著高于简单病变组 2 2± 0 8% (P <0 0 1)。结论 :UAP患者冠造显示为复杂性病变者多伴有血小板膜GPⅡb Ⅲa受体表达率增加 。
田晓沂刘志忠张金麟
关键词:冠状血管造影术血小板膜糖蛋白UAP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三例
2004年
曹加淮李江津马树人田晓沂
关键词: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急性心肌梗死颈静脉BP吸音
移动互联网对在职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9
2017年
目的以微信为通信工具,探讨以移动互联网为媒介的健康教育对在职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中心在职高血压患者6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10例)通过微信群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290例)常规健康教育和门诊随访。6个月后对两组动态血压、生活方式、服药依从性、及血压达标率进行评价比较。结果收集596例患者完整资料,其中试验组306例,对照组290例。6个月后,试验组24 h、白昼、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干预后戒烟、限酒、增加运动、食盐摄入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干预后服药依从率、血压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信方式移动互联网健康教育可促进在职高血压患者改善生活方式、提高服药依从性,增加血压控制达标率,实现有效高血压自我管理。
徐琢李江津王婧卢周洲姜宜成龚晓璇田晓沂朱颖
关键词:高血压移动互联网健康教育
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对其肝功能的影响观察
2018年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疗效及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6年1月-2018年4月收治的86例ACS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患者应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加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TC、TG、hs-CRP指标均较治疗前下降,但是观察组指标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肝功能异常率为23.26%,显著低于对照组4.65%的异常率(x^2=6.198,P<0.05)。结论: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ACS,可以有效调节患者的血脂水平,治疗效果显著,但是该长期使用该药物会对患者肝功能产生不良影响,所以临床中需加强重视。
卢周舟徐琢王婧张喜文田晓沂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急性冠脉综合征肝功能
华法林治疗非瓣膜病心力衰竭血栓形成的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是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心衰与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的增加有关,在心衰患者中此类事件的发生率可上升到30%,是临床常见死亡原因之一。
蒙涛马树人田晓沂杨静于昆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血栓形成非瓣膜病华法林心衰患者血栓栓塞
曲美他嗪联合麝香保心丸对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和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联合麝香保心丸对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和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曲美他嗪联合麝香保心丸治疗12周,随访结束后,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的心率变异性指标、心功能检测指标、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以及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经过对比发现,联合组治疗前的心率变异性指标以及心功能检测指标、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心率变异性指标、心功能检测指标、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以及心律失常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嗪联合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状况以及心率变异性,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史亚非姜宜成徐海田晓沂
关键词:曲美他嗪麝香保心丸冠心病心率变异性心律失常
球囊辅助跟踪技术在PCI术中桡动脉痉挛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2019年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球囊辅助跟踪(BAT)技术导管通过桡动脉痉挛段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桡动脉痉挛患者77例。采用BAT技术处理痉挛37例(BAT组),常规方法处理痉挛40例(常规处理组)。比较两种方法前臂血肿的发生率、手术时间、透视时间及更改手术途径的差异。结果:BAT组和常规组患者前臂血肿发生率分别为2.7%、1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AT组37例导管均顺利通过桡动脉痉挛段血管,成功率达100%;而常规组有6例(15.0%)失败更改途径(P<0.05)。两组手术时间和透视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桡动脉径路PCI发生桡动脉痉挛时,采用BAT技术可有效、安全地使导管通过痉挛血管,优于常规处理技术。
张喜文蒙涛田晓沂严山
关键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桡动脉痉挛
血管内超声联合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对非左主干临界病变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的评估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评估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联合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比值(monocyte to HDL-C ratio,MHR)对非左主干临界病变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12个月的预后。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为非左主干临界病变且需要行PCI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共184例,检测入院时单核细胞计数与HDL-C水平并计算MHR。行IVUS检查判断罪犯病变处斑块稳定性,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斑块稳定组(44例)与斑块不稳定组(140例)。所有患者均至少满足斑块不稳定或最小管腔面积<4 mm2中的一项,对上述患者行PCI。随访患者PCI术后12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斑块不稳定组的MHR值[(22.6±8.4)比(14.1±7.2),P<0.001]显著高于斑块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结果显示,MHR切点值为16.05时对非左主干临界病变患者PCI术后12个月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最大(AUC 0.78,95%CI 0.71~0.85,P<0.001),敏感度为74.2%,特异度为77.0%。斑块不稳定且MHR值>16.05是PCI术后12个月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调节HR 3.26,95%CI 2.48~4.14,P=0.020)。结论 IVUS联合MHR对非左主干临界病变行PCI的患者预后判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龚晓璇应良红李江津张清田晓沂马树人张喜文李振
关键词:冠状动脉临界病变血管内超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