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路
- 作品数:41 被引量:83H指数:5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下肢多平面动脉闭塞症的一期近远端动脉重建
- 目的:探讨下肢多平面动脉闭塞症的治疗经验。方法:全组31例(32条下肢),男27例,女4例。平均年龄71.9岁。均经双下肢DSA动脉造影和测定踝肱指数确诊为下肢多平面动脉闭塞症并实施多平面动脉重建术。结果:全组术前踝肱指...
- 田路张纪蔚张柏根
- 文献传递
- 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基因6936A/G多态性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 通过病例对照研究,了解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基因6936A/G多态性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性,进一步了解EPCR在DVT形成中的重要性.方法 用ELISA法检测65例DVT患者和71名健康体检者的外周血血浆可溶性EPCR(sEPCR)水平;提取血细胞中的DNA,PCR扩增后将目的 片段EPCR基因直接测序,分析EPCR基因第6936位点的多态性.结果 ①正常对照组中,AG基因型组血浆sEPCR水平[(0.97±0.32)ng/L]明显高于AA基因型组[(0.61±0.24)ng/L](P<0.01);DVT患者组中AG基因型组[(0.87±0.21)ng/L]亦明显高于AA基因型组[(0.50±0.18)ng/L](P<0.01).②DVT组的血浆sEPCR水平[(0.68±0.32)n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54±0.22)ng/L](P<0.05).③EPCR基因6936位点AG基因型分布频率DVT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④AG基因型患DVT的危险性较AA基因型高(OR=2.75,95%可信区间为1.04~7.30)(P<0.05).结论 血浆sEPCR水平与EPCR基因6936A/G多态性有关.DVT患者血浆sEPCR水平较正常人增高.EPCR基因6936 AG基因型者可能患DVT的风险高.
- 陈旭东田路郑诚飞李鸣金炜王晓辉潘松龄
- 关键词: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深静脉血栓形成
- 股浅动脉长段闭塞腔内支架治疗的研究
- 目的回顾性分析股浅动脉长段狭窄闭塞的介入支架治疗的中期通畅率。方法经DSA造影证实股浅动脉长段(>10cm)狭窄闭塞患者共47例52条肢体(Fontaine分期均为Ⅲ~Ⅳ),其中男41例,女性6例;年龄59~88岁,平均...
- 张鸿坤李鸣金炜田路陈旭东
- 文献传递
- 射频闭合与传统剥脱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对照研究被引量:18
- 2006年
- 目的评价射频闭合(radiofrequency endovenous obliteration,RFO)的疗效。方法 56例(56条肢体)大隐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8例。RFO组利用射频能量使大隐静脉全程闭合,静脉剥脱组用传统方法高位结扎剥脱大隐静脉。两组病例小腿散在的曲张浅静脉均采用点式剥脱处理。比较两组病例的切口数、术后疼痛、平均住院日和短期疗效等情况。结果 RFO组平均切口少、术肢疼痛轻、无皮下血肿,术后平均住院日(2.50±1.00)d。静脉剥脱组的术后平均住院日(4.14±0.85)d。结论 RFO闭合大隐静脉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腿部少留瘢痕等优点,是一种可部分替代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的有效方法。
- 单平李鸣金炜张鸿坤赵海格陈旭东田路潘松龄
- 关键词:静脉曲张血管外科手术射频
- 射频闭合与传统剥脱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比较
- 目的比较射频静脉内闭合术(Radiofrequency endovenous obliteration,RFO)与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初步评估RFO的优点和疗效。方法 56例(56条肢体)大隐静脉曲张患者被随机分为两...
- 单平李鸣金炜张鸿坤赵海格陈旭东田路潘松龄
- 关键词:静脉曲张
- 文献传递
- 一种功能型主动脉弓原位开窗专用覆膜支架
-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功能型主动脉弓原位开窗专用覆膜支架,主动脉覆膜支架近端设置有2‑3个Z形波支架环(近端Z形波支架环组),远端设置有3‑4个Z形波支架环(远端Z形波支架环组),主动脉覆膜支架中间...
- 张鸿坤李振江祝茜茜李栋林吴子衡田路王晓辉何杨燕商弢曾庆龙陈天驰潘军
- 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严重肢体缺血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
- 严重的肢体缺血,尤其是下肢缺血,往往是由于动脉硬化闭塞症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引起的肢体动脉狭窄闭塞和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足)。对于前者,目前临床治疗常以介入支架和外科手术治疗(只适用于远端流出道通畅者)。但对于远...
- 张鸿坤李鸣金炜单平赵海格陈旭东田路潘松龄
- 文献传递
- 腔内介入技术在下肢血管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6年
- 血管损伤是创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下肢血管损伤通常有比较高的截肢率和病死率。运用腔内介入技术治疗穿透性、钝性和医源性血管损伤代表了现代创伤医学的划时代进步。笔者回顾性分析了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于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通过腔内介入技术处理的68例下肢血管损伤患者的诊疗经验,探讨腔内介入技术在血管创伤修复中的应用指征和临床效果。
- 李春盂张鸿坤何杨燕王晓辉田路李栋林
- 关键词:下肢血管损伤介入技术应用指征腔内医源性血管损伤创伤医学
- 感染性动脉瘤诊断与治疗
- 1885年Osler提出了mycotic aneurysm的概念,原指真菌感染,后被用于统称感染性动脉瘤。现以Infected Aneurysm特指感染性动脉瘤,区别于吻合口或人工血管感染引起的感染性动脉瘤。虽然感染性动...
- 田路张纪蔚张柏根
- 文献传递
- 下肢多平面动脉闭塞症的术式探讨
- 目的:探讨下肢多平面动脉闭塞症的动脉重建方式。方法:全组68例,男(?)例,女13例,平均71.2岁。近端动脉重建术37例(40条下肢),一期实施近、远端动脉重建术3l例(32条下肢)。结果:两组在肢体缺血的严重程度上有...
- 张纪蔚田路张柏根
- 关键词:多平面动脉闭塞症动脉重建术下肢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