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糖尿
  • 4篇糖尿病
  • 3篇胰岛
  • 2篇胰岛素
  • 2篇1型糖尿病
  • 2篇2型糖尿
  • 2篇2型糖尿病
  • 1篇凋亡
  • 1篇血糖
  • 1篇血糖波动
  • 1篇血糖监测
  • 1篇胰岛素抵抗
  • 1篇胰岛素治疗
  • 1篇胰岛自身抗体
  • 1篇胰腺Β细胞
  • 1篇益赛普
  • 1篇益赛普治疗
  • 1篇糖尿病患者
  • 1篇自身抗体
  • 1篇自我血糖监测

机构

  • 5篇解放军总医院...

作者

  • 5篇白桦
  • 4篇荆丹清
  • 3篇马学毅
  • 2篇尹士男
  • 2篇胡景胜
  • 2篇刘敏
  • 1篇孙艳

传媒

  • 1篇国外医学(内...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刊
  • 1篇感染、炎症、...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06
  • 1篇2003
  • 1篇200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Fas、FasL与1型糖尿病被引量:4
2000年
1型糖尿病是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β细胞凋亡在其发病中起了一定作用 ,Fas/FasL系统参与 β细胞凋亡。Fas是死亡因子 ,FasL是其受体 ,表达Fas的细胞和表达FasL的细胞或抗Fas抗体结合均可导致表达Fas的细胞凋亡。正常胰腺细胞不表达Fas,胰岛炎时 ,许多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可诱导胰岛β细胞表达Fas,从而被表达FasL的细胞 (T细胞或胰岛α及 β细胞 )诱导凋亡 ,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对Fas/FasL研究可能在 1型糖尿病免疫预防上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白桦马学毅
关键词:细胞凋亡FASFASL
艾塞那肽替代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2
2012年
目的总结应用艾塞那肽成功替代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比较胰岛素和艾塞那肽的降糖效果以及对血糖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了成功应用艾塞那肽替代胰岛素治疗的21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自我血糖监测记录,应用配对t检验对患者先后应用胰岛素和艾塞那肽治疗期间的血糖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多为中青年,糖尿病病程短,体型肥胖,平均糖化血红蛋白为(9.9±3.0)%,空腹C肽为(0.43±0.13)pmol/ml,餐后2 h C肽为(1.08±0.66)pmol/ml。应用艾塞那肽期间,患者血糖水平和达标率明显优于胰岛素治疗期间的血糖(P<0.01),同时全天血糖标准差、最大血糖波动幅度、四分位血糖波动范围、餐后血糖波动幅度、空腹血糖变异系数和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均明显低于胰岛素治疗期间的血糖波动情况(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糖波动性指标主要与餐后血糖呈正相关,与空腹血糖无关。结论胰岛功能轻度受损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艾塞那肽不仅可以良好地控制血糖,而且能够减少血糖的波动性。
刘敏荆丹清白桦尹士男
关键词:胰岛素2型糖尿病自我血糖监测血糖波动
格列吡嗪控释片与格列美脲对2型糖尿病有效性与安全性的临床观察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比较磺脲类降糖药格列吡嗪控释片(瑞易宁)及格列美脲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269例,随机分为瑞易宁组(134例)及格列美脲组(135例),观察时间为16周。结果经过8周剂量调整期,8周剂量维持期后结果显示服用瑞易宁及格列美脲可同样降低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对胰岛素无明显影响,可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P均<0.0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药均对血压、心率、体重、肝肾功能无不良影响,无显著临床低血糖发生。结论瑞易宁及格列美脲是安全有效的磺脲类降糖药,可有效控制血糖,每日服用1次,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
荆丹清马学毅孙艳胡景胜白桦
关键词:磺脲类降糖药2型糖尿病胰腺Β细胞胰岛素抵抗
胰岛自身抗体测定在1型糖尿病病人中的临床意义
2003年
目的:通过对诊断为1型糖尿病病人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测定与临床资料分析,探讨三种胰岛自身抗体在1型糖尿病病人的临床意义。方法:诊断为1型糖尿病的43例住院病人,男26例,女17例,年龄30±13岁,病程3.8±5.8年,以三种胰岛自身抗体一项以上阳性为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血糖、HbA_(1c)、C肽、胰岛素用量、并发症等情况的差异。结果:43例1型糖尿病病人GADA阳性率37.2%(16/43)、ICA阳性率为18.6%(8/43),IAA阳性率为37.2%(16/43);病程在10年以上抗体持续阳性者占60%,ICA及IAA抗体阳性率则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增高,1年内在10%~30%,10年以上达50%。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相比,年龄(33±13岁 vs 25±14岁,P=0.09)、病程(4.7±6.5年vs 4.1±3.9年,P=0.16)无显著差异,但以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起病者多(72%vs 58%)。C肽水平低(空腹0.18±0.17 vs 0.34±0.22,P=0.35;餐后2h 0.43±0.41 vs 1.29±1.30,P=0.022),达到血糖良好水平时胰岛素用量更大(0.78±0.31 U·kg·d vs 0.59±0.18U·kg·d,P=0.037)。两组在BMI、血糖、HbA_(1C)及大血管并发症患病率均无显著差异,但微血管并发症患病率及严重程度可见明显差异(微血管并发症患病率71.4%vs 40%,P=0.045;失代偿性糖尿病肾病及增殖期视网膜病变患病率25% vs 0%,P=0.034)。结论:在Ⅰ型糖尿病的病人中,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相比,虽然年龄、病程及HbA_(1C)皆相似,但前者胰岛功能更差,更易发生酮症酸中毒,达到相同血糖控制水平所需胰岛素剂量更大,其微血管并发症患病率更高,程度更严重。提示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可能与自身免疫因素相关。
荆丹清马学毅胡景胜白桦
关键词:胰岛自身抗体
益赛普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观察及安全性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益赛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于我院就诊的64例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每组各32例,试验组采用益赛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对照组单独应用甲氨蝶呤治疗。结果经12周治疗后,试验组有效率为96.9%,对照组有效率为62.5%,试验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胍氨酸抗体(抗CCP抗体)经治疗后均明显下降,试验组下降更明显(P<0.01)。两组不良反应相似。结论益赛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炎症指标,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有较好的疗效,短期使川不良反应轻、耐受性好。
荆丹清尹士男白桦刘敏
关键词:益赛普甲氨蝶呤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安全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