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晓辉
- 作品数:23 被引量:91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胍丁胺对谷氨酸和高钾诱发海马神经元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的影响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 观察胍丁胺对原代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内钙离子浓度([Ca^2+]i)的影响及其对谷氨酸和高钾诱发[Ca^2+]。升高的影响,探讨胍丁胺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和电压依赖性钙通道(VDCC)的作用。方法 原代培养的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在细胞外液中加入1、10、100、1000μmol·L^-1胍丁胺,再用300μmol·L^-1谷氨酸诱发NMDA受体通道的开放,或用50mmol·L^-1KCl诱发VDCC的开放,应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技术,动态观察胍丁胺对[Ca^2+]i的影响。结果 1~1000μmol·L^-1胍丁胺对细胞内基础钙荧光强度无影响,1、10、100、1000μmol·L^-1胍丁胺使谷氨酸引起的[Ca^2+]i升高最大变化率由对照组的372%分别降至349%、327%、297%、233%。其中100、1000μmol·L^-1胍丁胺对谷氨酸引起的[Ca^2+]i升高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仅1000μmol·L^-1胍丁胺能抑制KCl诱发的[Ca^2+].升高(P〈0.01),低剂量组对KCl诱发的[Ca^2+]i的变化无影响。结论 胍丁胺可以阻断NMDA受体耦联钙离子通道而抑制钙离子的内流.高浓度时也抑制VDCC。
- 秦晓辉苏瑞斌吴宁张宏李锦
- 关键词:胍丁胺NMDA电压依赖性钙通道[CA^2+]I
- 全麻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突发室颤抢救成功一例
- 患者,男,62岁,身高164cm,体重64kg:胆囊炎、胆囊结石入院,拟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Ⅱ型糖尿病多年,均未规律服药:5年前在全麻下行左肩部手术和声带肿瘤切除术。术前检查,心电图提示:窦...
- 韩春姬丁玲玲秦晓辉
- 文献传递
- 胍丁胺对炎性疼痛的镇痛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
- 第一部分胍丁胺对炎性疼痛的镇痛作用及对吗啡镇痛作用的影响
目的:在福尔马林致大鼠炎性疼痛模型上,观察胍丁胺对炎性疼痛的镇痛作用及其对吗啡镇痛作用的影响,并研究胍丁胺镇痛与增强吗啡镇痛的作用是否与激动咪唑啉受体有...
- 秦晓辉
- 关键词:福尔马林胍丁胺咪唑啉受体痛觉过敏钙通道
- 文献传递
- 异丙酚对神经元缺氧损伤的保护及其作用机制被引量:16
- 2003年
- 目的 研究异丙酚对离体大鼠海马神经元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以原代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作为研究对象 ,建立缺氧、H2 O2 和谷氨酸损伤模型 ,用MTT法测定神经元存活率。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动态监测缺氧前后 ,单个海马神经元内Ca2 + 浓度和线粒体膜电位 (△Ψm)的变化。用电子自旋共振技术测定异丙酚对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 6~ 4 8mg·L-1浓度的异丙酚可明显降低神经元缺氧损伤时的细胞死亡率 (P <0 0 1) ,作用程度均呈剂量相关 (r =0 89,P <0 0 5 ) ;2 4~ 4 8mg·L-1浓度的异丙酚可明显降低H2 O2 损伤时的细胞死亡率 (P <0 0 1) ;12~ 4 8mg·L-1浓度的异丙酚可明显降低谷氨酸损伤时的细胞死亡率 (P <0 0 1)。 3~ 4 8mg·L-1异丙酚对缺氧诱发的细胞内钙离子超载有抑制作用(P <0 0 5 ) ;12、4 8mg·L-1异丙酚能减缓缺氧引起的△Ψm降低 (P <0 0 1)。 12、4 8mg·L-1异丙酚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 17 1%和 2 1 1% ,但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无清除作用。结论 异丙酚对离体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缺氧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其作用机制部分与异丙酚抑制缺氧引起的 [Ca2 + ]i 异常升高。
- 秦晓辉米卫东张宏李楠杨胜
- 关键词:海马神经元缺氧钙离子线粒体膜电位异丙酚
- 不同穿刺点颈内静脉和颈总动脉解剖关系变化的研究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研究中国人颈内静脉和颈总动脉的解剖关系,以寻找颈内静脉穿刺最佳入路,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选择需要中心静脉穿刺的择期手术患者280例,应用超声波扫描术测定甲状软骨上缘水平、环状软骨水平、第二气管环水平颈部3个平面双侧颈内静脉和颈总动脉的位置关系。结果自上而下,双侧颈内静脉横径逐渐增加,双侧颈总动脉横径逐渐减小(P<0.05),颈内静脉从颈总动脉外侧逐渐移向颈总动脉前面,即动静脉夹角逐渐变小,动脉重叠率和静脉重叠率均逐渐增加(P<0.01),静脉未重叠量逐渐减小(P<0.01)。同一扫描平面左右对比,右侧颈内静脉横径宽于左侧(P<0.01),双侧颈总动脉横径相似。在甲状软骨上缘和第二气管环水平,右侧动静脉夹角大于左侧(P<0.01),静脉重叠率小于左侧(P<0.01),3个扫描平面右侧静脉未重叠量均大于左侧(P<0.01)。280例患者中共有13例存在一个或多个扫描平面颈内静脉在颈总动脉内侧。在甲状软骨上缘水平,右侧颈总动脉有9例(3.2%)已分叉,左侧颈总动脉有16例(5.7%)已分叉。结论颈内静脉和颈总动脉的解剖位置存在较多变异。了解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解剖关系有助于降低颈内静脉穿刺时误穿颈总动脉的发生率。
- 秦晓辉张宏米卫东
- 关键词:中心静脉穿刺颈内静脉颈总动脉超声波扫描术
- 超声引导下筋膜突破法臂丛神经阻滞30例麻醉效果观察被引量:3
- 2015年
- 外周神经阻滞有多种定位方法,包括筋膜突破法、异感法、血管旁法、动脉壁穿透法、电刺激法等[1],本研究通过超声显示筋膜突破法臂丛神经阻滞后,药物在臂丛神经周围的扩散情况,评价超声引导下筋膜突破法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现报道如下.
- 黄连军秦晓辉
- 关键词:臂丛神经阻滞超声引导麻醉效果外周神经阻滞电刺激法超声显示
- 胍丁胺对炎性疼痛的镇痛作用及对吗啡镇痛作用的影响被引量:8
- 2006年
- 目的观察胍丁胺对炎性疼痛的镇痛作用及其对吗啡镇痛作用的影响,研究胍丁胺的镇痛作用是否与激动咪唑啉受体或影响受体前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释放有关。方法应用福尔马林致大鼠炎性疼痛模型,观察胍丁胺镇痛和增强吗啡镇痛的作用。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胍丁胺对脊髓切片孵育液中谷氨酸和GABA基础释放量及对高钾诱发神经元去极化引起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结果单侧足底注射5%福尔马林使大鼠出现明显的双相伤害性行为反应。胍丁胺抑制福尔马林引起的第二相疼痛行为反应及痛觉过敏,并增强吗啡对第二相疼痛的镇痛作用,但在第一相疼痛过程中,无明显镇痛和增强吗啡镇痛的作用。咪唑啉受体拮抗剂咪唑克生不能拮抗胍丁胺镇痛及增强吗啡镇痛的作用。1~1000μmol·L^-1胍丁胺对脊髓谷氨酸和GABA的基础释放量和高钾诱发谷氨酸和GABA释放量的升高均没有影响。结论胍丁胺对炎性疼痛具有明确的镇痛作用,并明显增强吗啡的镇痛效果,其镇痛机制可能与咪唑啉受体无关,也不是通过在受体前水平抑制谷氨酸或促进GABA释放来实现的。
- 秦晓辉苏瑞斌吴宁魏晓莉张宏李锦
- 关键词:胍丁胺吗啡咪唑啉受体
- 深低温停循环在非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 2002年
- 随着心肺转流(CPB)技术和医疗设备质量的提高,深低温停循环(deep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DHCA)不仅在心脏外科领域得到应用,而且被逐渐推广应用于非心脏外科复杂手术、移植、重症抢救和先天性畸形整形等方面,有效地降低了手术风险,向传统手术方法不可逾越的禁区迈进,拓宽了其应用范围。本文就DHCA在非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
- 秦晓辉米卫东张宏
- 关键词:深低温停循环非心脏外科手术体外循环
- 喉罩通气对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解剖关系的影响
- 2015年
- 目的研究喉罩置入对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解剖关系的影响,寻找喉罩全身麻醉下,颈内静脉穿刺适合的入路,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选择喉罩全身麻醉择期手术患者30例,应用超声波扫描术,在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和锁骨上窝2 cm位置,头部偏转0°、30°、60°和最大角度,在喉罩置入前后分别测定双侧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夹角和动脉重叠率。结果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和锁骨上窝2 cm位置,随患者转头角度的增加,双侧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夹角逐渐减小(P<0.05),动脉重叠率逐渐增高(P<0.05)。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位置,喉罩置入后,与相同转头角度喉罩置入前比较,动静脉夹角明显减小(P<0.05),而动脉重叠率明显增高(P<0.05)。锁骨上窝2 cm位置,喉罩置入对动静脉夹角和动脉重叠率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转头与喉罩置入充气可改变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解剖关系,增加穿刺难度,了解这一变化规律有助于选择适宜的穿刺路径,降低颈内静脉穿刺时误伤颈总动脉的发生率。
- 秦晓辉陈燕
- 关键词:喉罩中心静脉穿刺颈内静脉颈总动脉超声波扫描术
- 应用超声技术研究中心静脉穿刺患者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位置关系的影响因素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应用超声技术研究中心静脉穿刺患者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位置关系的影响因素,为提高穿刺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于2014年1-6月选择我院需要中心静脉穿刺的择期手术患者150例,应用超声波扫描术,在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顶点位置,头部偏转0°、30°、60°和最大角度,测定不同转头角度双侧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夹角和动脉重叠率,并分析不同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对其的影响。结果超声影像显示,随患者转头角度的增加,颈内静脉从颈总动脉外侧逐渐移向颈总动脉前面,即双侧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夹角逐渐减小(P<0.01),动脉重叠率逐渐增加(P<0.01)。相同转头角度下,右侧动静脉夹角均大于左侧(P<0.01),而动脉重叠率均小于左侧(P<0.01)。患者头中立位(0°)和转头30°时,女性动脉重叠率大于男性(P<0.05);高龄患者动脉重叠率大于低龄患者(P<0.05);不同转头角度,大体质量指数患者动脉重叠率均大于小体质量指数患者(P<0.05)。结论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解剖关系随转头角度而发生位置变化,并受年龄、性别和体质量指数的影响。前、中入路穿刺时,转头30°即可;后路穿刺时,尽可能向对侧做最大转头,更易避开动脉。
- 秦晓辉刘艳红黄连军
- 关键词:中心静脉穿刺颈内静脉颈总动脉超声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