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翁冰莹

作品数:13 被引量:47H指数:4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文学
  • 2篇哲学宗教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4篇文学
  • 4篇莫迪亚诺
  • 2篇叙事
  • 2篇记忆
  • 2篇国文
  • 2篇国文学
  • 2篇法国文学
  • 1篇新古典
  • 1篇叙事空间
  • 1篇学史
  • 1篇寻根
  • 1篇遗忘
  • 1篇仪式
  • 1篇艺术
  • 1篇哲学
  • 1篇社会
  • 1篇社会学
  • 1篇社会学研究
  • 1篇审美
  • 1篇审美趣味

机构

  • 12篇厦门大学

作者

  • 12篇翁冰莹
  • 3篇冯寿农

传媒

  • 3篇当代外国文学
  • 3篇厦门大学学报...
  • 1篇东南学术
  • 1篇外国文学研究
  • 1篇外语教学
  • 1篇法国研究
  • 1篇思想与文化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5
  • 1篇2009
  • 1篇2006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在文本与城市迷宫中的探索——浅析米歇尔·布托的《曾几何时》
《曾几何时》这部作品是法国当代小说家、诗人和评论家米歇尔·布托的一部杰作。这部复杂的小说不同于传统小说并以其独到的小说技巧被列入新小说的行列。因此,这本难懂的小说值得阅读和研究。首先就其结构布局而言,小说中对于过去时间的...
翁冰莹
关键词:法国文学小说评论
文献传递
布尔迪厄在东方——现今布尔迪厄研究的焦点与反思被引量:1
2017年
作为当代法国社会学大师、最为著名的知识分子,布尔迪厄不仅得到欧美国家的承认与赞许,同时还得到日本学者与中国学者的翻译与介绍,构成了'布尔迪厄在东方'的话语空间。与法国拓展性的社会学研究、美国注重对话的实践性研究不同,日本的布尔迪厄研究注重于译介与自我诠释,中国则注重概念或者理论的阐释。就此而言,我们基于历史反思与批判意识,在认识与把握布尔迪厄作为'新古典'的社会学理论的同时,亦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社会学理论与实践,以期构建起一个与之'平等'对话的公共空间。
翁冰莹
法国文学批评观念的嬗变被引量:2
2009年
法国文学批评历经五百多年沧桑,批评观念经历了判断、鉴赏、诠释三个阶段的嬗变。在法国文艺复兴时期诞生的判断性批评先后出现了"先验"与"后天"批评两种形态;起源于18世纪的鉴赏性批评,后来发展成"同情批评"与"印象批评"两种模式;发端于19世纪初的诠释性批评,演变到20世纪,则分为"科学意图的象征性批评"及"美学阐释批评";而罗兰.巴特在新批评方面独树一帜,不乏高论,引领着后现代文学批评。通过厘清法国文学批评观念的演变历程,可明确每一批评观念的分类、特征及走向,从而为中国文学批评寻找可资借鉴的途径。
翁冰莹冯寿农
关键词:鉴赏
寻根与遗忘——试论莫迪亚诺《暗店街》的文学主题被引量:11
2015年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代表作《暗店街》讲述了一位罹患遗忘症的私家侦探为了找回过去,到处寻找线索,却又不断陷入遗忘,最终认识到生命真实意义的故事。由此,莫迪亚诺构建起这部小说的"寻根"与"遗忘"两大主题:寻找的是遗忘了的存在,遗忘的则是曾经找到的存在。寻找仿佛是为了确证过去、身份、存在根源,然而最终却走向遗忘;遗忘的既是过去与现实,亦是人的存在本身,但是寻找却不会因此终止。在莫迪亚诺尝试重建自我存在的"因果论"的背后,隐藏着其对于"最不可把握的人类命运"的重现与思考。
翁冰莹冯寿农
关键词:莫迪亚诺寻根遗忘
巴黎·生命·仪式——论莫迪亚诺文学创作中的“记忆场所”被引量:3
2017年
借助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的概念——"记忆之场"的"实在性、象征性、功能性"的内涵,本文认为201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迪亚诺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实在性"的场所空间,即作为"记忆城市"的永恒巴黎;"象征性"的生命存在,即作为"生命载体"的记忆世界;"功能性"的记忆书写,即作为祭奠历史与生命的"记忆仪式"。由此,莫迪亚诺构建起可称之为"记忆场所"的独特的文学生态空间。
翁冰莹
关键词:莫迪亚诺生命仪式
审美趣味的演绎与变迁——兼论布尔迪厄对康德美学的反思与超越被引量:11
2015年
西方现代美学思想一改古希腊以来的审美传统,引发了美学领域的巨大变革:一方面,"美学"成为独立专门的研究学科;另一方面,思想家们自美的研究转向了针对自身或者群体的"审美趣味"的思考。在此背景下,布尔迪厄批判康德阐述的"趣味判断"及其契机,尤其针对其本质主义与普遍主义的观念,突出了以阶级阶层为核心的"趣味区隔"、以场域为架构的"主体性趣味",旨在建立"科学的社会学"。但是,布尔迪厄以社会学理论来阐释审美趣味,把审美等同于意识形态和一般社会文化产品,也产生了把美学视角和审美的超越性排斥在外的问题。
翁冰莹
关键词:审美趣味
重塑法国文学批评的历史与范式——评《法国文学批评史》被引量:2
2020年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冯寿农教授有效地综合了东方的“文学通史”与西方的“重写文学史”的不同旨趣①,撰写了中国第一部《法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9)。该书历经七载编写(2004—2011),而后再经八年打磨(2012—2019),梳理、阐释、评介了法国自16世纪至20世纪由大量典籍著述所构筑的文学批评史,填补了国内学术界缺乏法国文学批评史论述的学术空白,成为“一部开创性的文学批评史论著”(吴岳添ii)。
翁冰莹
关键词:文学批评史重写文学史
试论莫迪亚诺“既视”式的记忆艺术被引量:5
2017年
"记忆的艺术"是莫迪亚诺文学叙事的重要特色之一。围绕这一特征,借助文学视域下的"既视"叙事理论,以其"占领三部曲",即《星形广场》、《夜巡》、《环城大道》为研究对象,来有所侧重地探讨"偏执狂既视"、"两难者既视"、"边缘人既视"这样的多重性框架下的"记忆的艺术",即尝试构建一个新的批评视角,来探析其文学创作中的"既视"式的记忆艺术,从而揭示其以此方式召唤最不可把握的人类命运,揭露占领时期的犹太人乃至整个人类的生存的思想主题。
翁冰莹冯寿农
关键词:莫迪亚诺
迷宫与罪恶的城市——试论布托尔《时间表》的叙事空间被引量:1
2015年
19世纪以来西方文化思想范式的"空间转向"构建起文学空间的阐释学。法国新小说家布托尔的代表作《时间表》以布勒斯顿这一城市为对象,借助希腊神话的迷宫故事,将之描述为充满迷惑性与冒险性的空间;借助《圣经》"该隐诛弟"的故事,把它描述为充斥血与火的谋杀空间,由此而再现了自身的历史意识、文学意象和审美观念。
翁冰莹
关键词:罪恶叙事空间
作为"新古典"的布尔迪厄社会学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作为当代法国最为著名的社会学家,布尔迪厄不仅基于历史的反思、与时代同步的批判意识,创造性地树立起了"科学"的社会学,还通过确立惯习、场域、资本等一系列概念,树立起了"建构的结构主义社会学"。不仅如此,继布尔迪厄之后,法国出现了"社会集团社会学"、"城市社会学"、"历史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等一系列新的学术领域,布尔迪厄的学术思想不仅成为新的理论的奠基石,同时亦成为法国学术的"新古典"。
翁冰莹
关键词:文化社会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