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生庭

作品数:6 被引量:36H指数:3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175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南京军区医药卫生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内固定
  • 4篇骨折
  • 3篇胸腰椎
  • 3篇腰椎
  • 3篇生物力学
  • 3篇内固定器
  • 3篇固定器
  • 2篇胸腰椎前路
  • 2篇腰椎前路
  • 2篇前路
  • 2篇内固定器械
  • 2篇固定器械
  • 2篇分体式
  • 2篇ROD
  • 1篇远端
  • 1篇远端骨折
  • 1篇植骨
  • 1篇植骨治疗
  • 1篇入路
  • 1篇入路治疗

机构

  • 6篇解放军第17...
  • 2篇厦门大学附属...
  • 1篇南昌大学

作者

  • 6篇胡生庭
  • 5篇丁真奇
  • 5篇康两期
  • 3篇沙漠
  • 3篇梁勃威
  • 2篇郭林新
  • 1篇施建东
  • 1篇翟文亮
  • 1篇盛敏
  • 1篇刘庆军
  • 1篇林斌
  • 1篇余爱玉

传媒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华生物医学...
  • 1篇第一次全军脊...
  • 1篇第十一届全军...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0
  • 2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经伤椎固定及植骨治疗胸腰椎Magerl A3型骨折被引量:27
2010年
目的:总结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及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骨治疗新鲜胸腰椎Magerl A3型骨折的疗效,并与传统跨伤椎4枚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方法比较。方法:2004年10月至2008年8月,对54例Magerl A3型胸腰段(T12~L2)骨折患者分别采用后路传统跨伤椎4枚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减压复位、植骨融合术(A组)或附加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减压复位、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融合术(B组)治疗。A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18~54岁,平均43.9岁;T128例,L115例,L27例;Cobb角18.2°~27.4°,平均22.3°;伤椎前缘高度46.2%~68.4%,平均51.9%;椎管占位率18.8%~48.9%,平均24.1%;3例合并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均为FrankelD级。B组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19~61岁,平均41.0岁;T125例,L110例,L29例;Cobb角18.4°~28.9°,平均19.8°;伤椎前缘高度47.6%~70.5%,平均52.4%;椎管占位率19.7%~49.6%,平均24.9;3例合并不完全性脊髓损伤,FrankelC级1例,D级2例。随访两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A组手术时间86~131min,平均102min;B组72~123min,平均94min。术中失血量A组215~1005ml,平均485ml;B组100~880ml,平均420ml。两组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A组Cobb角矫正至5.1°±1.3°,B组矫正至3.2°±1.5°;椎体前缘高度A组恢复至80.7%,B组恢复至89.7%;椎管占位率A组为(8.2±1.6)%,B组为(4.9±1.8)%。两组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和椎管占位率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两组间术后比较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接受至少1年的随访,A组平均随访34个月,B组32.6个月,末次随访时A组Cobb角为8.2°±1.5°,B组4.1°±1.6°;椎体前缘高度A组79.3%,B组88.1%;椎管占位率A组为7.8%,B组为4.2%。末次随访时A组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和椎管占位率与B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有2例在末次随访时后凸角度丢失>10°,3例内固定失败,而B组没有内固定失败病例。结论:经伤椎置钉能�
胡生庭丁真奇康两期郭林新沙漠
关键词:胸腰椎爆裂骨折植骨后凸
微动解剖型肩锁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远端骨折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微动解剖型肩锁钢板内固定治疗RockwoodⅡa、b型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微动解剖型肩锁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远端骨折27例。结果27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骨折愈合均满意。按Karlsson疗效标准进行评定:优85.2%(23/27);良14.8%(4/27)。结论微动解剖型肩锁钢板设计合理,符合肩锁关节的解剖生理特点,固定可靠,可早期功能锻炼。
刘庆军林斌郭林新胡生庭盛敏
关键词:锁骨远端骨折内固定
肱三头肌间隙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被引量:2
2009年
1982年Bryan与Morrey描述的肱三头肌间隙入路最初主要是应用于全肘关节置换,此入路可提供很好的暴露,并保留了肱三头肌的功能。自2004年8月~2009年2月,笔者采用肱三头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28例。现报告如下。
余爱玉胡生庭丁真奇康两期沙漠施建东
关键词:肱骨髁间骨折肱三头肌入路
一种新型胸腰椎前路分体式内固定器械(D-rod)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
目的:对自行设计研发的一种新型胸腰椎前路分体式内固定器械(D-rod)进行生物力学及临床观察。 方法:生物力学研究:24具新鲜猪T15-L2脊柱节段,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新型胸腰椎分体式内固定器械组,Kan...
丁真奇梁勃威康两期胡生庭
关键词:内固定器械生物力学
文献传递
一种新型胸腰椎前路分体式内固定器械(D-rod)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
丁真奇梁勃威康两期胡生庭
新型胸腰椎前路内固定系统的设计与生物力学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没计一种新型板棒复合胸腰椎前路内固定装置(D-rod),并评价其生物力学效果。方法18具家猪脊柱(T12~L3)标本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rod组、Z—plate组和Ventrofix组,每组6具,测量3组标本的骨密度并进行比较。制作3组标本L1爆裂骨折模型,钛笼植入重建椎体并分别采用D-rod系统、Z—plate系统和Ventrofix系统内固定。对标本施加6.0Nm纯力偶矩,依次测试3组标本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轴向旋转、右轴向旋转6种状态下的相对角位移运动范围,比较其稳定性。结果D—md组、Z—plate组和Ventrofix组3组标本骨密度值分别为(1.265±0.073)g/cm2、(1.126±0.082)g/cm2、(1.403±0.095)g/cm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力学测试显示,前屈、后伸及左、右侧弯状态下,D-rod组和Ventrofix组的稳定性优于Z—plate组(均P〈0.05);左、右轴向旋转状态下,DIrod组与Z—plate组的稳定性优于Ventrofix组(均P〈0.05)。结论自行设计的D—rod系统作为一个锁定系统.具有低切迹、易调整的优点,可为胸腰椎前路修复重建提供足够的稳定性。
丁真奇胡生庭康两期翟文亮梁勃威沙漠
关键词:内固定器脊柱骨折生物力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