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苗培栋

作品数:7 被引量:41H指数:3
供职机构: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疗效
  • 2篇动脉
  • 2篇晚期
  • 2篇晚期胃癌
  • 2篇胃癌
  • 2篇临床疗效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化疗
  • 2篇急性
  • 2篇急性脑梗死
  • 2篇梗死
  • 1篇丁苯
  • 1篇丁苯酞
  • 1篇动脉灌注
  • 1篇动脉内
  • 1篇血流
  • 1篇血流动力学
  • 1篇抑郁
  • 1篇抑郁症

机构

  • 6篇大连市第三人...

作者

  • 6篇苗培栋
  • 4篇姜宇东
  • 2篇戚晓军
  • 2篇刘丁
  • 2篇尚春生
  • 1篇迟娜

传媒

  • 2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当代医学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心脑血管病防...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比照观察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5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抽签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7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利培酮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阿立哌唑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30%,与对照组的92.5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副反应量表(TESS)评分(4.1±0.8)分、不良反应发生率7.41%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1.0)分、29.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临床疗效较为接近但阿立哌唑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更低,与利培酮相比,更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李颖徐洪常苗培栋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阿立哌唑利培酮临床疗效
丁苯酞与阿替普酶注射液联合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3
2019年
目的分析丁苯酞与阿替普酶注射液联合治疗脑梗死对患者脑血管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阿替普酶,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阿替普酶+丁苯酞,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6h、24h、7d后,观察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9.72,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48例(96.00%),对照组为42例(84.00%),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CVR)、平均血流速度(MFV)水平高于对照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优于对照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高于对照组,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0~12.77,P<0.05)。结论丁苯酞与阿替普酶注射液联合治疗脑梗死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脑血管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减轻氧化应激损伤,保护神经功能。
苗培栋姜宇东李颖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丁苯酞血流动力学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焦虑症和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研究在抑郁症与焦虑症中采取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62例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依据疾病类型不同分为抑郁组与焦虑组,各31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变化情况以及治疗效果。结果焦虑组总有效率为87.10%,抑郁组总有效率为90.32%,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10,P>0.05)。焦虑组患者治疗前汉密尔顿抑郁评分(HAMD)评分为(26.35±3.15)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为(26.21±3.24)分,治疗后HAMD评分为(9.58±2.05)分、HAMA评分为(9.68±2.04)分,治疗后焦虑组患者HAMD、HAMA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8439、24.0380,P<0.05)。抑郁组患者治疗前HAMD评分为(25.34±3.22)分、HAMA评分为(25.69±3.57)分,治疗后HAMD评分为(8.34±2.11)分、HAMA评分为(9.10±2.34)分,治疗后抑郁组患者HAMD、HAMA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5866、21.6395,P<0.05)。结论在焦虑症和抑郁症临床治疗中艾司西酞普兰存在相对显著的效果,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李颖苗培栋徐洪常
关键词:艾司西酞普兰焦虑症抑郁症疗效
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或氟尿嘧啶治疗晚期胃癌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观察比较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方案和紫杉醇联合氟尿嘧啶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2例经病理证实的晚期胃癌患者分为A组(34例)和B组(38例)。A组:紫杉醇175mg/m^2,静脉滴注,第1天;卡培他滨1000mg/m^2,口服,2次/d,第1天至第14天;21d为1个周期。B组:紫杉醇175mg/m^2,静脉滴注,第1天;同时给予亚叶酸钙(CF)200mg/m^2,静脉滴注,第1天;5-氟尿嘧啶总量2000mg/m^2,首先500mg/m^2,静脉滴注,第1天,剩余部分用电脑化疗泵持续48h泵入,21d为1个周期。每例患者治疗至少2个周期。按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评价客观疗效,按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评价不良反应。结果72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A组34例,客观有效率(RR)为50.0%(17/34),中位进展时间(TTP)6.1个月,中位生存期(MST)13.4个月;B组38例,RR42.1%(16/38),TTP5.8个月,MST12.8个月。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34,P〉0.05)。两组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多数为Ⅰ~Ⅱ度;A组手足综合征发生率为35.2%,B组未出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56,P〈0.05)。结论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与紫杉醇联合氟尿嘧啶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相近,不良反应均可耐受,但前一方案用药更方便,是治疗晚期胃癌的较好方案之一。
戚晓军刘丁尚春生苗培栋姜宇东
关键词:胃肿瘤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动脉内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动脉内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动脉内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血管再通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15 d,研究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ADL评分及血管再通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动脉内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与血管再通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苗培栋姜宇东李颖
关键词: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
中晚期胃癌区域动脉灌注结合全身静脉化疗的疗效探讨
2015年
目的研究分析中晚期胃癌区域动脉灌注结合全身静脉化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90例中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30例,分别予以单纯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动脉组)、区域动脉灌注联合全身静脉化疗(联合组)、单纯全身静脉化疗治疗(静脉组)。观察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三组患者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动脉组与静脉组疾病进展(TTP)、生存期(OS)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组与动脉组与静脉组比较,TTP、OS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区域动脉灌注联合全身静脉化疗的方式在胃癌治疗方面优于单纯区域动脉灌注化疗或单纯全身静脉化疗方式,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推广。
姜宇东苗培栋戚晓军尚春生刘丁迟娜
关键词:中晚期胃癌区域动脉灌注全身静脉化疗疗效观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