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俊佳

作品数:72 被引量:466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理学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25篇专利
  • 1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9篇天文地球
  • 8篇石油与天然气...
  • 4篇理学
  • 3篇矿业工程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14篇盆地
  • 14篇储层
  • 13篇岩石
  • 13篇光谱
  • 12篇流体
  • 12篇煤层气
  • 9篇包裹体
  • 9篇成藏
  • 8篇气藏
  • 7篇荧光
  • 7篇拉曼
  • 7篇含油量
  • 6篇致密砂岩
  • 6篇砂岩
  • 6篇流体包裹
  • 6篇流体包裹体
  • 6篇煤层气富集
  • 6篇拉曼光谱
  • 5篇岩石样品
  • 5篇荧光光谱

机构

  • 54篇中国石油天然...
  • 18篇中国科学院研...
  • 11篇中国石油
  • 6篇北京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长江大学
  • 3篇中国石油勘探...
  • 2篇河南理工大学
  • 1篇东北石油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江西科技师范...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化石油...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淮北矿业(集...

作者

  • 72篇范俊佳
  • 35篇柳少波
  • 33篇鲁雪松
  • 26篇田华
  • 25篇马行陟
  • 22篇赵孟军
  • 20篇琚宜文
  • 13篇桂丽黎
  • 13篇刘可禹
  • 12篇姜林
  • 10篇李小诗
  • 10篇于志超
  • 9篇张水昌
  • 8篇孟庆洋
  • 8篇公言杰
  • 8篇李秀丽
  • 7篇侯泉林
  • 6篇刘强
  • 5篇郝加庆
  • 5篇洪峰

传媒

  • 3篇地学前缘
  • 3篇天然气地球科...
  • 2篇石油学报
  • 2篇自然科学进展
  • 2篇煤炭学报
  • 2篇科学技术与工...
  • 2篇中国科学:地...
  • 2篇地球科学
  • 1篇现代化工
  • 1篇天然气工业
  • 1篇科技导报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岩石学报
  • 1篇断块油气田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中国煤炭地质
  • 1篇东北石油大学...

年份

  • 4篇2023
  • 6篇2022
  • 2篇2021
  • 5篇2020
  • 3篇2019
  • 12篇2018
  • 4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6篇2010
  • 10篇2009
  • 1篇2008
7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变质变形煤储层孔隙特征与煤层气可采性被引量:61
2010年
煤储层孔隙是煤层气的主要聚集场所和运移通道,煤储层孔隙结构不仅制约着煤层气的含气量,而且对其可采性也有重要影响。文中选取淮北煤田和沁水盆地不同矿区有代表性的煤样,通过对研究区不同变质与变形煤样的宏微观构造观测、镜质组反射率与孔隙度测试以及压汞实验分析,研究了不同变质变形煤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煤层气可采性的制约。研究结果表明,按照不同的变质变形特征将研究区煤储层主要划分为5类,即:高变质较强至强变形程度煤储层(Ⅰ类)、高变质较弱变形程度煤储层(Ⅱ类)、中变质较强变形程度煤储层(Ⅲ类)、中变质较弱变形程度煤储层(Ⅳ类)及低变质强变形程度煤储层(Ⅴ类)。不同变质变形煤储层的孔隙结构具有以下特征:Ⅰ类和Ⅱ类煤储层吸附孔占主导,Ⅰ类煤储层孔隙连通性差,Ⅱ类煤储层因后期叠加了构造裂隙,孔隙连通性变好;Ⅲ类煤储层中孔、大孔增多,但有效孔隙少,孔隙连通性变差;Ⅳ类煤储层吸附孔较多,中孔、大孔中等,且煤储层内生裂隙发育,孔隙具有较好的连通性,渗透性明显变好;Ⅴ类煤储层吸附孔含量较低,中孔较发育,大孔不太发育,有效孔隙少,孔隙连通性差。由此,变质程度高且叠加了一定构造变形的煤储层(Ⅱ类)以及中等变质程度变形较弱且内生裂隙发育的煤储层(Ⅳ类),其煤层气有较好的渗透性,可采性较好。
范俊佳琚宜文侯泉林谭静强卫明明
关键词:煤储层镜质组反射率煤层气可采性
岩石含油量测定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岩石含油量测定方法,所述测定方法包含:测量复数个不同含油量的校准油样本,获取所述校准油样本对应的三维荧光光谱强度;根据复数个所述校准油样本的含油量与其对应的复数个三维荧光光谱强度,获得三维荧光光谱强度与校...
田华刘可禹鲁雪松范俊佳李秀丽赵孟军卓勤功公言杰
文献传递
一种确定致密储层含气量的方法和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确定致密储层含气量的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包括:将致密储层的样品制备成第一规格的柱塞样品和第二规格的颗粒样品;对所述颗粒样品进行吸附实验,得到包含温度、压力、和岩石热演化程度参数的储层样品吸附气量计算模型...
马行陟柳少波赵孟军鲁雪松田华卓勤功孟庆洋范俊佳
文献传递
致密砂岩气流体系统演化及其对天然气分布的控制
<正>致密砂岩气是非常规天然气的重要类型,也是我国现实的非常规天然气勘探的重要领域。致密砂岩气共同的特点是基质孔隙度和渗透率较低,但气藏分布的层位与源岩的关系、气藏类型和气藏流体系统则差别较大。从与源岩关系看,既有近源型...
柳少波公言杰范俊佳姜林洪峰
文献传递
前陆盆地的类型、演化特征及油气聚集规律
前陆盆地是世界上油气最富集的一类盆地,其油气储量几乎占盆地中总的油气储量的一半。本文介绍了前陆盆地的定义和两种不同的分类,并根据大地构造背景总结了前陆盆地的形成机制,演化特征和沉积机制。进一步总结了前陆盆地中油气聚集的规...
范俊佳琚宜文
关键词:前陆盆地油气聚集
煤层断层与层间滑动构造及其对深部煤岩的控制作用—以淮北海孜煤矿为例
煤层容易受断层和层间滑动构造的影响,尤其是在断层发育,层间滑动构造也很强烈的复杂地质条件下,煤层厚度和煤岩结构容易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在深部由于断层和层间滑动构造发育,在其构造作用下,煤岩的分布和瓦斯的赋存也有显著的变化...
琚宜文范俊佳雒毅潘结南
关键词:煤层断层
文献传递
深层背斜圈闭中泥岩盖层完整性评价方法及其应用——以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震旦系气藏为例被引量:16
2021年
深层致密泥岩盖层由于成岩程度高、脆性强,易发生脆性破裂并造成盖层泄漏,因此,盖层的完整性评价十分关键。泥岩盖层的变形特征主要受泥岩密度和围压控制,随着埋深增大,泥岩会经历塑性—脆性—塑性的复杂转变,但在沉积盆地埋深范围内总体以发育脆性变形为主。深层泥岩盖层在抬升过程中由于脆性增强,更易发生脆性破裂。在同样的抬升背景下,浅层泥岩盖层比深层泥岩盖层会优先破裂;对于同一套泥岩盖层,抬升量大的地区,其泥岩盖层会优先破裂。综合考虑泥岩的脆性程度以及泥岩盖层所经受的构造应变大小,建立了泥岩盖层完整性评价方法,利用该方法对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震旦系气藏中的寒武系筇竹寺组泥岩盖层进行了实例研究。结果表明,威远构造在喜马拉雅期的抬升量和应变大,由于寒武系筇竹寺组泥岩盖层发生破裂形成泄漏窗口,导致威远气田现今为残留气藏,其圈闭充满度仅为25%;安岳气田晚期构造稳定、应变小、埋深大,尽管其寒武系筇竹寺组泥岩盖层保持完整,但天然气可从圈闭溢出点沿着震旦系—寒武系不整合面向威远构造的泄漏窗口发生侧向泄漏,造成安岳气田震旦系灯影组的古超压气藏在现今转变为常压气藏。在四川盆地腹部寒武系筇竹寺组泥岩盖层埋深大于4km且断裂不发育的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天然气藏的保存条件好,勘探潜力大。该方法适用于对断裂不发育的背斜圈闭进行泥岩盖层完整性评价,可推广应用到深层勘探目标的评价和优选中。
鲁雪松柳少波田华马行陟于志超范俊佳桂丽黎刘强
关键词:泥岩盖层四川盆地
一种白云岩形成阶段判识方法及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白云岩形成阶段判识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区域岩石样品,制备实验薄片;对所述实验薄片进行盐水包裹分析,确定所述盐水样品包裹体均一温度数据;对所述实验薄片进行激光拉曼分析,确定所述实验薄片的...
刘策范俊佳张义杰曹颖辉
文献传递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与天然气运移特征被引量:14
2014年
以中国致密砂岩气未来潜力区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为研究区,通过显微镜下观测、毛细管压力曲线测试、孔渗测试和天然气运移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及天然气在致密储层中的充注运移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以溶蚀孔与槽型孔为主,孔隙半径主要在0.1μm左右;2)致密砂岩储层的渗透率与孔隙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渗透率主要受孔隙结构与裂缝发育控制;3)天然气在致密砂岩储层中运移需要一定的启动压力梯度,渗透率越高,需要的启动压力梯度越小;4)岩石中裂缝发育会显著降低启动压力梯度;5)致密砂岩中天然气的运移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即单个气泡游离聚集-形成连续相-连续相运移.
范俊佳周海民柳少波
关键词:致密砂岩运移孔隙结构
一种可视化流体运移实验装置及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视化流体运移实验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括:外壳、加热部、流体运移部以及观察窗;其中,流体运移部由至少两根透明毛细管嵌套组成;加热部设置于外壳内部,流体运移部穿过外壳以及加热部与外壳以及加热部可拆卸的连接在...
田华于志超范俊佳鲁雪松邹才能张水昌柳少波张斌苏劲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