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树文
- 作品数:210 被引量:3,593H指数:40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农业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 大别山榴辉岩的包裹体研究被引量:4
- 1995年
- 本文对大别山榴辉岩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研究。包裹体成分以NaCl-H2O、H2O、NaCl-CO2-H2O为主,是在退变质的角闪岩相和绿片岩相条件下捕获的。从变质高峰期至退变质晚期,包裹体成分演化由氧化向还原转化。熔融包裹体的发现,说明榴辉岩在形成过程中伴随局部深馆作用。通过流体包裹体研究,对大别山榴辉岩抬升过程p-T-t轨迹进行了探讨,认为是一等温降压过程。
- 孙先如李院生董树文张勇黄德志
- 关键词:矿物包体榴辉岩
- 利用三维孔隙弹性模型探讨紫坪铺水库对汶川地震的影响被引量:20
- 2012年
- 本文基于三维孔隙弹性理论,建立了紫坪铺水库及周边地区的有限元模型.根据紫坪铺水库开始蓄水到汶川地震发震时刻的水位变化情况,计算了整个区域的孔隙压力和库仑应力.详细讨论了断层及周围地层的弹性模量和扩散系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从弹性角度看,断层的弹性模量对汶川地震震源处的库仑应力影响很小;震源处的库仑应力随着断层和周围地层的扩散系数增大而增大.当给定弹性模量和扩散系数代表性值的时候,计算结果表明在汶川地震发震时刻,震源处的库仑应力变化量为+1kPa左右,这表明紫坪铺水库使得汶川地震发震断层更加危险.是否这个量级的库仑应力就能够触发汶川地震还需要进一步探讨.通过分析库区周边小震的分布,发现小震分布区域均是库仑应力增加的地区,因此紫坪铺水库周边的小震应该与紫坪铺水库蓄水有直接关系.
- 孙玉军张怀董树文郑亮张贝程惠红石耀霖
- 关键词:紫坪铺水库汶川地震库仑应力
- 郯庐断裂带中段第四纪活动及其分段特征被引量:104
- 2003年
-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一条岩石圈尺度的构造不连续带。位于江苏和山东境内的郯庐断裂带中段 ,在新构造运动时期强烈右旋走滑复活 ,形成地貌形迹显著的走滑活动断裂带。笔者在断层活动形迹的野外调查和观测的基础上 ,结合TM遥感影象特征解译和地震震源机制解资料 ,分析了郯庐断裂中段第四纪活动的分段行为特征。位于嘉山 潍坊之间的郯庐断裂带中段可以进一步划分为 3段 ,北段安丘 茅埠亚段 ,中段汪湖 宿迁亚段 ,南段宿迁 嘉山亚段 ,这三段可能分别是独立的地震破裂段。观测表明 ,新构造变形主要集中在宿迁以北的中、北段 ,是历史强震的发生段 ,而南段变形相对较弱。嘉山以南安徽境内郯庐断裂新构造变形更弱。郯庐断裂带新构造走滑变形的走向分段行为是华北地区不同块体新构造运动位移调节的结果。
- 施炜张岳桥董树文
- 关键词:第四纪活动郯庐断裂带新构造变形块体运动断层活动震源机制
- 下扬子中三叠世—中侏罗世沉积相与印支运动被引量:41
- 1994年
- 下扬子地区三叠纪—中侏罗世经历了重大的构造运动——印支运动。在这个过程中三叠纪一中侏罗世的沉积环境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变,其沉积相有规律的演化记录了该区构造运动(褶皱作用)的精细发育过程。同时,也确定了现存的下扬子盆地为次级盆地残体,原主盆地中心和其北部已消失在华北与扬子板块俯冲-碰撞造山带之下。下扬子印支运动正是碰撞造山作用的反映,实为一个渐进递变的收缩过程,并无主次幕之分。
- 董树文方景爽李勇朱洪吉W. SchneiderH. BreitkreuzF. Mattern
- 关键词:沉积相印支运动
- 长江中下游庐江-枞阳矿集区龙桥铁矿成矿时代研究被引量:12
- 2011年
- 龙桥铁矿床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隐伏的富铁矿床,位于庐江-枞阳火山岩矿集区的北缘,铁矿体主要赋存于下白垩统龙门院组火山岩之下和石英正长岩、二长岩之上的泥质粉砂岩和碳酸盐之中;本文分别采集了龙桥铁矿床井下370中段与黄铁矿矿体、方解石共生的黑云母样品(Lz370-1)和矿体围岩蚀变粗安岩中的黑云母样品(Lz370-2),进行Ar-Ar同位素测年,得到两个样品黑云母40Ar-39Ar坪年龄和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33.4±1.5Ma(2σ)、133.1±4.8Ma(MSWD=0.32)和135.4±1.4Ma(2σ)、135.5±1.8Ma(MSWD=1.3),它们代表了龙桥铁矿床的热液蚀变和矿化年龄。区域岩浆活动和典型矿床的成矿时代特征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火山岩型铁矿床主要成矿时代在135Ma之后。
- 马立成董树文仲玉斌张千明高昌生
-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成矿时代
- 华北板块南缘石人山岩块晚古生代陆内变形特征及侧向挤出构造被引量:2
- 2019年
- 华北板块南缘在古生代时期经历了复杂的陆内变形过程。石人山岩块边界断裂发育大量平行于断裂带的A型褶皱和近水平的矿物生长线理,表明其经历了以走滑剪切变形为主的构造阶段。动力学研究表明石人山岩块具有南西向逆冲的运动学特征,其南侧洛南—栾川断裂带(洛栾断裂带)以左行剪切变形为主,北东侧鲁山断裂带以北西向逆冲兼有右行剪切变形为特征,夹于其中的石人山岩块显示为向西、向上挤出的特征。选择典型岩石样品进行同位素测年来限定断裂活动的时代,其中,洛栾断裂带内同构造花岗岩脉的锆石U-Pb定年结果为413.6±7.4 Ma,鲁山断裂带内走滑剪切特征明显的构造透镜体内变形岩石的锆石定年结果为419.3±11.2 Ma。虽然洛栾断裂与鲁山断裂的运动方向不同,但是同位素年代学研究限定了两条断裂带发生走滑变形的时间都是晚古生代泥盆纪末期,从而共同构成了石人山岩块整体向西挤出的构造特征,同时也表明,相互碰撞的大陆在碰撞之后将很快转变为以平行造山带侧向挤出与走滑位移为主的陆内变形演化阶段。
- 王静雅任升莲董树文李加好宋传中林寿发韩旭李振强张刚王莹杨青亮
- 关键词:华北板块南缘陆内变形
- 湖南白马山龙潭超单元、瓦屋塘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27
- 2014年
- 运用阴极发光技术,对湖南白马山龙潭超单元2个样品和瓦屋塘花岗岩1个样品的锆石进行了内部结构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锆石SHRIMPU-Pb定年方法进行了同位素年代学测定。其中,白马山龙潭超单元2个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样品分别给出了(215.9±1.9)Ma和(212.2±2.1)Ma的主体谐和年龄。同时还测得了一组较年轻的谐和年龄((201.0±2.8)Ma)和一组较老的锆石核部年龄(230.3~227.0Ma),表明研究区印支晚期存在多期花岗质岩浆的侵入活动。瓦屋塘岩体黑云母二长花岗岩1个样品给出了(217.7±1.8)Ma的谐和年龄。这2个岩体的形成进一步佐证了华南大陆印支晚期岩浆活动于210~225Ma,达到岩浆活动的峰期。地球化学测试结果显示,白马山和瓦屋塘岩体均为弱过铝强过铝质花岗岩,具壳源型花岗岩的特征,形成于后碰撞期或碰撞晚期的构造环境,源于早元古代变质杂砂岩的部分熔融。结合区域大地构造背景认为,这2个岩体形成于秦岭大别和松马2条印支期缝合带碰撞结束后的印支晚期伸展构造背景下,为热应力松弛阶段,板内挤压加厚的地壳减压熔融作用的产物。
- 李建华张岳桥徐先兵李海龙董树文李廷栋
- 关键词:锆石SHRIMPU-PB定年印支期花岗岩地壳伸展
- 大别山造山带前陆阳新二长质侵入体的矿物化学、地球化学与锆石SHRIMP定年被引量:25
- 2006年
- 阳新岩体是个由三期侵位形成的复式岩体,其中作为主体的第二期占了整个岩体出露面积的90%以上,其锆石U-Pb SHRIMP年龄为134±2Ma,为典型的燕山晚期侵入体,而不是早先认为的属燕山早期.该岩体内主要暗色矿物角闪石和黑云母都以富镁为特征,表明其母岩浆来源深,与地幔具有近缘性.地球化学上该岩体以高铝(Al2O3=15.92%-16.38%)、偏碱(Na2O+K2O为6.95%-7.37%)、富钠(Na2O/K2O为1.47-1.94)、高Sr(816-897μg/g)、富集强不相容元素Rb,U,Th,K及轻稀土元素,而亏损重稀土元素和Y为特征,轻、重稀土元素的分馏程度强((La/Yb)N=17.83-20.86),地球化学的总体特征虽与典型的埃达克岩有所差别,但非常类似.推测岩浆的形成可能与大别山造山带山根拆沉后底侵玄武岩的部分熔融有关.该岩体自固结至今大约抬升了5km,抬升速率仅约0.04mm/a,远低于造山带内晚中生代的剥蚀程度,只是到了新生代,两地的抬升剥蚀速率才可能相近.
- 薛怀民董树文简平
- 关键词:锆石SHRIMP前陆
- 莫霍面地震反射图像揭露出扬子陆块深俯冲过程被引量:40
- 2004年
- 近垂直深地震反射剖面对莫霍面变化的观测 ,强有力地说明大陆莫霍面的复杂特征记录了岩石圈的构造历史。横过大别山造山带前陆的深地震反射剖面长约 1 4 0km ,记录时间达 3 0s ,探测深度超过莫霍面深达岩石圈地幔。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出扬子陆块与大别山造山带结合部位的岩石圈精细结构、清晰的莫霍面及其变化特征。作为相关解释的第一步 ,我们将探测到的莫霍面变化特征与其他特殊反映不同地质年代和岩石圈构造历史的深地震反射剖面进行对比 ,以追索扬子陆块与大别山造山带的岩石圈构造过程。总体北倾的莫霍面和同样北倾的下地壳结构记录了中生代扬子陆块的向北俯冲。北倾的莫霍面错断、叠置现象描述出扬子陆块的俯冲过程。大别山前向北和向南倾斜的交叉反射图像 。
- 高锐董树文贺日政刘晓春李秋生管晔白金李朋武1黄东定钱桂华匡朝阳李三忠
- 关键词:大别山造山带前陆扬子陆块大陆深俯冲深地震反射剖面
- 大巴山前陆弧形构造带形成机理分析被引量:76
- 2010年
- 基于野外观察和构造测量,论述了大巴山前陆弧形构造带的基本构造特征,包括弧形带展布特征、分带特征、分段特征、分层特征、构造变形样式、叠加变形特征和古构造应力场特征等,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大巴弧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指出大巴弧形成的机理不同于经典的碰撞造山模式,该弧形构造带经历了古生代大陆边缘伸展裂陷初始期、中晚三叠世碰撞造山雏形期和中晚侏罗世陆内造山定型期。造山作用前的古大陆边缘伸展作用及其产生的不规则边界形态对弧形带的形成起到了决定作用。其中先成的城口-房县弧形断裂带不仅控制了早古生代沉积-岩浆作用,同时成为大巴弧形成的主导边界条件,而弧形带两端的基底隆起也起到了重要的限制作用。根据实际地质资料设计的简单沙箱模型模拟了这个弧形带的形成条件和过程。
- 张岳桥施炜李建华王瑞瑞李海龙董树文
- 关键词:古构造应力场构造物理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