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2日
星期六
|
欢迎来到滨州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进入后台
[
APP下载]
[
APP下载]
扫一扫,既下载
全民阅读
职业技能
专家智库
参考咨询
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淑清
作品数:
14
被引量:54
H指数:3
供职机构:
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合作作者
曾令兰
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罗端德
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郭劲松
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李淑莉
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张淑玲
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作品列表
供职机构
相关作者
所获基金
研究领域
题名
作者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作者
题名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在结果中检索
文献类型
13篇
期刊文章
1篇
科技成果
领域
14篇
医药卫生
主题
8篇
病毒
5篇
出血热
4篇
正常人
4篇
流行性
4篇
流行性出血热
4篇
流行性出血热...
4篇
流行性出血热...
4篇
常人
4篇
出血热病毒
3篇
髓细胞
3篇
细胞
3篇
骨髓
3篇
骨髓细胞
3篇
肝炎
2篇
毒性肝炎
2篇
肾综合征
2篇
四逆
2篇
四逆散
2篇
综合征
2篇
加味
机构
13篇
同济医科大学...
1篇
同济医科大学
1篇
湖北中医学院
1篇
中国人民解放...
1篇
湖北中医药大...
作者
14篇
蔡淑清
9篇
曾令兰
8篇
罗端德
4篇
李淑莉
4篇
郭劲松
3篇
张淑玲
2篇
戴春林
2篇
魏屏
2篇
彭汉光
1篇
何生松
1篇
杨青
1篇
孙江桥
1篇
王心禾
1篇
刘薇
1篇
向友华
1篇
黄坤堂
1篇
揭盛华
1篇
黄华芳
1篇
李伟
1篇
杨渝珍
传媒
4篇
临床内科杂志
1篇
中国中医药信...
1篇
中国临床药学...
1篇
现代临床医学...
1篇
中西医结合肝...
1篇
湖北中医杂志
1篇
中华传染病杂...
1篇
中国病毒学
1篇
湖北医学院咸...
1篇
中华疾病控制...
年份
1篇
2006
2篇
2000
4篇
1999
1篇
1998
1篇
1997
1篇
1996
1篇
1995
2篇
1994
1篇
1992
共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全选
清除
导出
排序方式: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排序
基因重组干扰素α-2b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995年
作者应用基因重组干扰素α-2b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28例,并与对照组相比较,结果表明干扰素α-2b治疗丙肝可以增加ALT的复常率及HCV-RNA的阴转率,尤其是急性丙肝治疗可减少HCV感染的转慢率,并提出丙肝患者越早使用效果越好。
蔡淑清
罗端德
曾令兰
关键词:
丙型肝炎
药物疗法
基因重组
干扰素
汉滩病毒感染正常人骨髓细胞后细胞膜流动性的变化
1998年
为了解汉滩病毒(HTNV)感染正常人骨髓细胞后膜流动性改变,以疏水荧光DPH(1,6-二苯基-1,3,5-已三烯)为探针,标记于被检测的细胞膜上,根据荧光偏振值的变化推导出膜脂流动度。经动态观察:1h、6h、24h、72h培养后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发现感染后细胞与未感染细胞膜脂流动度的比值随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步降低,其中中性粒细胞膜脂流动度比值始终处于较低水平,说明中性粒细胞是病毒感染的主要靶细胞。
曾令兰
蔡淑清
李淑莉
郭劲松
关键词:
汉坦病毒感染
骨髓细胞
细胞膜流动性
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正常人骨髓细胞膜脂和酶生物活性的研究
1996年
采用疏水性荧光探针DPH(1,6,-苯基-1,3;5-已三烯)标记感染了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正常人骨髓细胞的细胞膜,根据荧光偏振值的变化推导出膜脂流动性,同时通过细胞组化染色定量方法,测定细胞内酸性磷酸酶(ACP)和琥珀酸脱氢酶(SDH)的活性。动态观察1、6、24、72h培养后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发现感染后细胞膜脂的流动性明显降低,并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通过组化染色和显微分光光度计单细胞扫描定量认为:感染细胞在培养开始的72h内ACP、SDH升高,120h后明显下降,和正常相比亦有显著差异(P<0.05),这与病毒侵犯和细胞机能的受损程度有关。
曾令兰
罗端德
蔡淑清
刘薇
杨渝珍
郭劲松
关键词:
流行性出血热
病毒
骨髓细胞
膜脂
尿钠素与肝肾综合征
1999年
尿钠素(UrodilatinURO)是1988年Schultz从尿中发现并分离出的多肽,由肾脏合成并分泌、以旁激素方式调节尿钠排出。研究发现,与其它利钠肽比较,其利钠利尿作用较强[1]。本文对近年来有关URO结构、生物学特征及临床意义的研究作一概述。...
李伟
蔡淑清
罗端德
关键词:
肝肾综合征
感染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脏、脾脏和结肠IL-4、IL-5和IL-10水平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3
1999年
目的:为了解感染日本血吸虫后小鼠不同脏器的免疫反应,我们观察了小鼠肝、脾、小肠Th2因子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ABC免疫组化法,并用多媒体病理图文定量分析,动态研究感染后8,10,12周IL-4、IL-5、IL-10的变化.结果:在感染小鼠肝脏IL-4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1).并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而逐步升高,IL-5和IL-10亦有相同变化,但IL-4最高,IL-10次之,IL-5居后;在感染小鼠的脾脏IL-4、IL-5、IL-10亦随感染时间的延长逐步缓慢升高,但IL-4在感染的第10周,IL-5在感染的第12周,IL-10从感染的第8周起与正常对照比较才有显著意义(P<0.05);在感染小鼠的小肠IL-4、IL-5、IL-10随感染时间延长呈缓慢升高趋势,从感染的第8周起与正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0.01).结论:感染日本血吸虫病的小鼠,肝脏是Th2因子免疫应答的主要器官,IL-4、IL-5和IL-10呈同步平行变化,以IL-4升高最明显;脾脏是调节免疫的器官,上述Th2因子的变化明显低于肝脏;而感染小鼠的小肠亦不是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其Th2因子的升高可能是整体反应的一部分.
曾令兰
李淑莉
蔡淑清
罗端德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病
结肠
加味四逆散治疗肝损伤63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5
1999年
彭汉光
魏屏
蔡淑清
戴春林
马肇禹
关键词:
肝损伤
中医药疗法
四逆散
病毒性肝炎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对正常人骨髓细胞致病变作用
被引量:11
1994年
应用正常人骨髓粒细胞系作体外培养并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分别进行细胞膜脂流动性、扫描电镜和免疫用镜检查。结果发现EHFV感染粒细胞系后1小时开始,感染组细胞膜脂流动性始终低于对照组。扫描电镜发现EHFV感染粒细胞后3天,细胞表面出现凹陷,感染1周细胞膜出现空洞和缺损,并可见细胞肿胀,而对照组细胞均完整。免疫电镜检查发现胶体金颗粒主要沉着在细胞膜上,次为细胞浆内,说明EHFV主要在胞浆内复制,抗原主要在细胞膜上表达。以上结果说明EHFV感染髓细胞后最早引起的是细胞膜病变和损害。
罗端德
曾令兰
蔡淑清
郭劲松
关键词:
流行性出血热
病毒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致正常人骨髓细胞病变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
罗端德
曾令兰
蔡淑清
郭劲松
张淑玲
该研究采用体外培养人骨髓细胞作为靶细胞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后在不同时间内分别应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免疫电镜和膜脂流动性测定等先进技术进行检查,发现骨髓细胞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后,可发生形态异常细胞膜、细胞器和细胞核的破...
关键词:
关键词: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病毒抗原
霍乱弧菌O_(139)感染的研究近况
被引量:2
2000年
蔡淑清
关键词:
霍乱
霍乱肠毒素
霍乱疫苗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对HFRSV抗原免疫应答的研究
1992年
本文对47例HFRS患者应用HFRSV抗原再次攻击后观察IgE、嗜酸性粒细胞和临床变化,此外观察HFRSV抗原的皮试反应和皮窗试验细胞渗出情况。结果发现HFRSV抗原注射前后嗜酸粒细胞和血压等无明显变化。抗原注射前IgE正常的13例,注射后7例(53.38%)超出正常范围。皮试结果15分钟阳性14.8%.6小时陌性57.44%,2d~48小时阳性80.89%。皮窗试验淋巴细胞渗出较对照明显升高.此外单核细胞增高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抗原蛀有3例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以上结果说明HFRS患者应用HFRSV抗原再次攻击后可以出现Ⅰ、Ⅲ、Ⅳ型变患反应的免疫应答,但绝大多数为Ⅳ型.本文对以上各型变态反应在HFRS发病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罗端德
李淑莉
曾令兰
张淑玲
蔡淑清
王心禾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免疫应答
病毒感染
变态反应
全选
清除
导出
共2页
<
1
2
>
聚类工具
0
执行
隐藏
清空
用户登录
用户反馈
标题:
*标题长度不超过50
邮箱:
*
反馈意见:
反馈意见字数长度不超过255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