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薇
- 作品数:10 被引量:67H指数:4
-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 缺血性脑卒中TOAST亚型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提示预后不良
-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各TOAST亚型患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D-D)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300例,所有患者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且发病7天之内.根据TOAS...
- 袁薇石正洪
- 缺血性脑卒中分子分型和转化作用研究
- 张振昶陈丽霞郭佳鄢琦韩玮苏刚王满侠武国德袁薇李鸣明石正洪张廷华王雪萍刘骥飞田
- 该项目属于临床转化应用研究,通过对甘肃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SNP位点单倍型的构建及其相关蛋白的功能验证,阐明了在该地区人群当中缺血性脑卒中的易感基因分布以及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建立相关分子病理分型指标,为脑卒中精准医...
- 关键词:
-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药物治疗
- 头针结合热敏灸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后手软瘫33例临床观察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热敏灸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后手软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急性脑梗死后手软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2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配合头针治疗,治疗组配合头针结合热敏灸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6 d,间隔1 d,12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1个疗程后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治疗后2组FMA评分及MBI评分均明显升高,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升高更明显,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1%(30/33),对照组为81.25%(26/3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结合热敏灸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后手软瘫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并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卢荣杜小正袁薇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热敏灸
- 动静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术序贯使用阿加曲班治疗静脉窦血栓的安全性和初始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19年
-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thrombosis,CVST)是一种由多种原因所致静脉回流受阻的脑血管疾病,由于临床表现多样,该疾病误诊率及病死率较高。急性期治疗主要以抗凝及血管内介入治疗为主,现本文对血管内介入治疗静脉窦血栓的同时序贯使用阿加曲班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及对治疗疗效的初始观察。
- 李鑫刘雅婷武国德张振昶吕文明郑婷王蕾袁薇鄢琦
- 关键词:静脉窦血栓阿加曲班
- 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与狭窄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被引量:19
- 2013年
- 目的探讨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与狭窄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试验组37例为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照组43例为同期在我科治疗的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CTA进行颈部血管评价。对比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部位、狭窄程度,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部位、狭窄程度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卒中患者与非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有显著性差异(χ2=10.72;P=0.001);颈动脉狭窄程度尤其是重度狭窄有显著性差异(χ2=7.42;P=0.007);斑块分布部位无差异,均以颈动脉起始处多见。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颈动脉狭窄、不稳定斑块均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对于轻、中度狭窄的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优势比最大(OR=11.840;P<0.001)。结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与狭窄共同作用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对于颈动脉轻、中度狭窄的患者,不稳定斑块是导致其发生缺血性卒中的最重要危险因素。
- 袁薇付娜娜石正洪
-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缺血性卒中CT血管造影
- GJB1基因突变致腓骨肌萎缩症一家系被引量:1
- 2023年
- 分析X-连锁腓骨肌萎缩症1型(X-linked 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 type 1,CMT1X)一家系的临床表现、电生理与突变基因特点。该家系为两代4人,共有2例CMT1X患者。先证者12岁起病,先证者母亲40岁起病,两者均表现为进行性肢体无力、萎缩,行走不稳。神经电生理检查均提示:四肢多发感觉运动神经损害(轴索损害为主并脱髓鞘);多发肌肉呈神经源性损害。突变基因分析,先证者存在缝隙连接蛋白B1(gap junction protein Bata-1,GJB1)基因c.283 G>T(p.V95L)半合子突变,先证者母亲存在GJB1基因c.283 G>T(p.V95L),杂合突变。CMT1X是第二常见的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CMT)类型,由GJB1基因突变引起,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发展的周围神经病可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基因检测有助诊断。
- 袁薇吕文明郑婷石蓓张振昶
- 关键词:腓骨肌萎缩症基因突变先证者
- 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与临床短期预后的关系研究被引量:9
- 2013年
- 目的探讨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与临床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49例,按照CISS分型标准分为五类。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患者入院及出院时神经功能状态,以出院时神经功能好转率评价其临床短期预后。结果五种病因亚型中,穿支动脉疾病比例最高(40.2%);入院时NIHSS评分最低,为(4.71±1.58)分;出院时神经功能好转率最高(50±13)%,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卒中、病因不确定卒中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源性卒中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最高,为(14.56±5.06)分;出院时神经功能好转率最低(25±7)%;与大动脉粥样硬化、穿支动脉疾病、病因不确定卒中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穿支动脉疾病是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病因类型,该亚型患者入院时病情最轻,临床短期预后最好;心源性卒中患者入院时病情最重,临床短期预后最差。
- 付娜娜袁薇石正洪
- 关键词:卒中预后
- 缺血性脑卒中TOAST病因分型危险因素及短期预后分析被引量:14
- 2014年
-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各TOAST亚型的危险因素及短期预后。方法连续收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00例,按照TOAST分型标准进行病因分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评分标准(NIHSS)对所有患者入院当天、3 d、7 d、14 d、出院当天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治疗期间筛查并记录各亚型患者的危险因素。对比分析各亚型患者治疗期间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各TOAST亚型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TOAST分型情况:心源性脑栓塞(CE)4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47例;小动脉卒中(SAA)143例;其他原因引发的缺血性卒中(SOE)5例;原因不明的缺血性卒中(SUE)65例。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相关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和高血脂(P<0.05);与小动脉卒中(SAA)相关的危险因素仅为高血压(P<0.05)。心源性栓塞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最严重,恢复较慢,预后最差;小动脉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最轻,恢复最快,预后最好;其他类型卒中介于两者之间。结论 TOAST作为一种病因分型方法可以有效地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估计及危险因素预防提供帮助。
- 袁薇付娜娜石正洪
-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TOAST分型预后
- 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疑似患者合并焦虑和抑郁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7
- 2020年
- 目的:分析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疑似患者伴发焦虑、抑郁的危险因素以便早期干预以改善临床预后。方法:收集2020年1月31日至2月22日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发热隔离病房收治的COVID-19疑似患者76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并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测患者焦虑情况,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测患者抑郁情况,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OVID-19疑似患者出现焦虑或抑郁的危险因素。结果: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更易伴发焦虑(OR=3.206,95%CI:1.073~9.583,P<0.05)和抑郁情绪(OR=9.111,95%CI:2.143~38.729,P<0.01);患者存在已知疫区及疫区人员接触史更容易伴发抑郁情绪(OR=3.267,95%CI:1.082~9.597,P<0.05)。结论:在COVID-19疑似患者隔离治疗期间,对于存在已知疫区及疫区人员接触史的女性患者应该早期进行心理干预,必要时提早给予药物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
- 李鑫代甜王虹石军年袁薇栗静陈利军张天明张珊珊孔焱岳宁时慧何玉苹胡惠芳柳芙蓉杨彩霞
- 关键词:焦虑抑郁LOGISTIC模型
- 普瑞巴林胶囊致定向力障碍1例
- 2018年
-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8岁,因间断性头痛半年余加重1周,于2017年8月16日入院。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呈全头性、钝痛,常于数小时后自行缓解,每月发作2~3次,无头晕、呕吐,无耳鸣,无视物不清,无口角歪斜,无言语不利,无进食哽咽及饮水呛咳,无走路不稳,无四肢无力,无肢体抽搐,无意识障碍,当时未行检查及治疗。于1周前受凉后头痛较前加重,为进一步诊治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3年,
- 袁薇郑婷吕文明王蕾张振昶
- 关键词:定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