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许金华

作品数:10 被引量:74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南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交通运输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建筑科学
  • 10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10篇隧道
  • 8篇软岩
  • 7篇软岩隧道
  • 5篇震区
  • 3篇强震
  • 3篇强震区
  • 2篇岩体
  • 2篇支护
  • 2篇失稳
  • 2篇围岩
  • 1篇动力响应
  • 1篇盾构
  • 1篇盾构隧道
  • 1篇应力
  • 1篇应力场
  • 1篇应力场耦合
  • 1篇有限元
  • 1篇有限元法
  • 1篇余震
  • 1篇整治措施

机构

  • 10篇西南交通大学
  • 3篇四川高速公路...

作者

  • 10篇许金华
  • 9篇何川
  • 8篇汪波
  • 7篇周艺
  • 2篇邹育麟
  • 1篇夏炜洋
  • 1篇李铮
  • 1篇张景

传媒

  • 2篇岩土力学
  • 1篇现代隧道技术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 1篇铁道建筑
  • 1篇中外公路
  • 1篇公路交通科技
  • 1篇公路隧道
  • 1篇地下空间与工...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0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广甘高速公路在建隧道余震动力响应规律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以广甘高速公路施工期隧道塌方调研为依托,利用快速有限差分法对强震区软岩隧道支护及围岩的余震动力响应规律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余震作用下,塌方发生次数最多、塌方量最大的位置为隧道拱肩部位,围岩主应力极值分布由静力作用下的"十"字型变为"X"型分布,隧道拱肩至拱顶位置处岩体易发生破损;隧道初支内外侧承受拉压交替作用,拱肩位置出现内力极值;当初支背后存在空洞时,围岩主应力极值分布于空洞周围,围岩塑性区显著增大,空洞位置处的初支内力急剧增大,极易发生破坏。时程分析法结果所揭示的规律与现场统计情况一致,研究结果对认识强震区软岩隧道施工中坍塌破坏机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张景何川汪波周艺许金华
关键词:初期支护塌方余震
震裂岩体区软岩隧道失稳机理及安全控制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大幅提升,西部大开发的逐渐深入,穿越高烈度、强震区等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隧道工程大量涌现,而上述地区强震后对原有山体形成的损伤使得原本复杂的山区环境更加艰险,隧道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更甚,频繁发生的余震...
许金华
关键词:失稳机理安全控制
文献传递
强震区软弱破碎千枚岩隧道系统锚杆支护作用效果分析被引量:20
2013年
以在建的穿越5.12强震区发震断裂带的广甘高速公路杜家山隧道为工程依托,选取20 m典型围岩区段为试验段,对有、无系统锚杆时的洞周位移、锚杆轴力、钢拱架内力、围岩与初支接触压力、及其二衬内力进行实测对比分析,探讨锚杆支护作用效果不明显的成因,提出了在强震区软弱破碎千枚岩隧道围岩中采用"钢喷"初期支护的支护方案。研究结果表明:设置锚杆的断面,其锚杆轴力值较小,最终洞周变形值及围岩与初支的接触压力值相对偏大,钢拱架和二衬的安全储备相对不足;锚杆的施工不仅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对深部围岩的扰动,而且还延误了喷射混凝土和钢支撑支护对暴露围岩及时封闭的最佳时机;震后深部围岩的震裂损伤和震裂岩体地下水的渗透性增强,致使围岩松弛区域超过了锚杆设置范围,且锚杆与围岩间的黏结力被削弱。
邹育麟何川周艺汪波许金华
关键词:软弱破碎围岩系统锚杆强震区
震裂软岩隧道施工期围岩-支护体系失稳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地震的发生将对原山体造成较大震裂揉动挫伤,隧道开挖后围岩-支护体系易发生失稳现象。文章依托震区杜家山隧道的典型失稳断面,结合现场监测和数值分析手段,从震裂软岩的基本特性、结构失稳特征、不同裂隙结构面倾角三个角度分析了震裂软岩隧道施工期围岩-支护结构的失稳机理,得到以下结论:强震区软岩主要表现出破碎、散体、密度低、架空等基本特征,隧道开挖后结构失稳多以拱顶-拱腰发生剪性坍塌破坏的形态出现;失稳主要以塌方为主,塑形挤出、剪切滑动及组合作用破坏形式是其主要的失稳模式;隧道开挖后洞周变形、结构受力、塑性区影响最大均发生在45°倾角的裂隙结构面时,此条件下施工最为不利。
李铮何川杨赛舟汪波许金华
关键词:隧道施工期失稳破坏
震区软岩隧道衬砌裂损成因分析及整治
2013年
为探明震区软岩隧道二衬的裂损特征及原因,寻求一套合适的整治方案,对在建的穿越"5.12"地震发震断裂带上广甘高速公路沈家山软岩隧道二衬开裂的破坏特征及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裂损部位多发生在拱顶至拱腰,以环向裂缝与斜向裂缝的组合形式出现;复杂的地质环境是造成二衬开裂的主要原因,不定期发生的余震和施工方法选择不合理以及支护体系的设计偏弱也是二衬开裂的诱因。实践证明:在二次衬砌内表面喷钢纤维混凝土和布设轻轨进行整治切实可行,并具有一定的优点。
许金华何川周艺汪波
关键词:破坏特征整治措施
强震区软弱岩体震裂特征及其隧道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2013年
通过对强震区建设过程中多条软岩隧道岩体的调研分析,揭示了强震区软岩隧道的基本震裂特征,根据对强震区软岩隧道建设过程中病害特征的现状调研,提出了穿越强震区大量"松"而未"动","裂"而未"塌"的软岩隧道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汪波何川周艺许金华
关键词:强震区软岩隧道
水下盾构隧道渗流场应力场耦合效应研究被引量:31
2009年
在高水压条件下施工水下盾构隧道,渗流场对于结构及围岩应力场有很大影响。结合重庆主排水过江盾构隧道的修建,针对不同水压情况下的盾构隧道,采用有限元法对围岩及结构的渗流场和应力场进行耦合分析,获得施工期管片应力、位移及孔隙水压力分布。重点研究了管片的水压力分布规律,并与现场试验进行相互验证。结果表明:耦合效应下隧道管片需要承担更大的拉力,在设计中应按更不利工况进行配筋。所得结论为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有了益参考及依据。
许金华何川夏炜洋
关键词:水下盾构隧道渗流场应力场有限元法
基于台阶法的极破碎软岩隧道开挖进尺优化研究被引量:13
2013年
为探明极破碎区域软岩隧道在采取不同台阶间距情形下,隧道变形及结构内力的分布及变化规律,寻求其合理开挖进尺,本文结合"5.12"特大地震发震断裂———龙门山断裂带附近杜家山隧道的实际施工过程,根据隧道采取的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方法,以现场试验段采取的3种开挖进尺为依托,对不同工况下隧道变形及结构受力进行对比分析,初步认为:F1及F2工况为极破碎区域软岩隧道的最优进尺。在此基础上对1、1.5、2、2.5、3、3.5m开挖进尺,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对现场试验进行补充验证,通过对开挖后隧道变形、支护受力与现场监测值的对比分析,进而对不同工况下隧道施工后结构的稳定进行评价,综合分析表明,对于软岩隧道,循环进尺应在1~2m间合理选择。现场试验段的成功运用也论证了这一方案的合理、有效性,其成果可供类似工程施工参考。
许金华何川周艺汪波
关键词:大变形
震裂软岩隧道围岩-支护失稳机制和处治机理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以穿越5·12发震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的广甘高速公路软岩隧道为工程依托,依据对施工现场频发的围岩-支护结构失稳破坏的统计,以及典型失稳案例的分析,探讨了震裂软岩隧道围岩-支护失稳机制及处治机理,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围岩-支护失稳段为试验段,对其处治机理及效果进行验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隧址区岩体受地震及新近地震的反复揉搓,致使山体内部岩体产生震裂损失、围岩稳定性不足、地下水的渗透性增强、围岩与支护结构不能密切接触,是造成软岩隧道围岩-支护失稳事故的直接诱因;通过掌子面反压回填、地下水引排、塌腔回填、加强超前支护、基底注浆加固、改善施工工法和加强支护参数等处治措施,可有效地稳定掌子面前方松动岩体、控制震裂松动围岩压力、增强围岩-支护体系的稳定性,且使支护体系具备一定的安全储备能力。
邹育麟何川汪波周艺许金华
震区软岩隧道施工新方法适宜性探讨被引量:1
2013年
软岩隧道施工常用的"台阶法"在实际工程中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但施工中出现的大变形破坏灾害一直困扰着设计施工人员。该文结合震区某软岩隧道的实际开挖情形提出一种新型的开挖方法——"导洞过渡法",其核心为:通过先行导洞对主洞基底的加固来减小隧道沉降变形。采用数值模拟对该法开挖后的洞周变形及支护受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导洞过渡法"比台阶法开挖产生拱顶沉降减少30%,周边收敛值减少55.6%,同时减小剪应力值,塑性区范围缩小,支护结构受力合理,可为类似工程的设计提供参考。
许金华丁茂润周艺何川汪波
关键词:施工工法数值模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