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飞龙
- 作品数:16 被引量:71H指数:6
-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广东省HIV-1分子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12
- 2012年
- 目的分析广东省HIV感染者HIV-1基因亚型、感染途径、地区分布等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门诊2009年HIV感染者相关临床资料和外周静脉血标本,通过分离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PBMC核酸抽提及CD4+T细胞培养等方法,提取病毒核酸,并采用PCR扩增pol及env基因,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经过比对分析确定基因亚型,结合临床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特点分析。结果 192例标本扩增基因序列并经比对后确定基因亚型,124例(64.6%)为CRF01-AE;26例(13.5%)为CRF07-BC,另外CRF08-BC重组亚型(2.1%)、C亚型(0.5%)、B亚型(2.6%)、B'亚型(4.7%)及CRF02-AG(1.0%),其中有10例标本的pol为CRF01,而env为B型。广东省HIV感染者多为无固定职业、农民或工人,年龄集中于21~50岁的青壮年,主要分布于广州、云浮、阳江、佛山、江门等。168例有传播途径的资料,发现异性传播99例(58.9%),静脉吸毒34例(20.2%),其余为输血(6.0%)、男男同性行为(1.2%)、母婴(1.2%)。结论广东省HIV感染者以青壮年为主,主要经异性性接触感染,HIV-1流行株仍以CRF01-AE亚型为主,并首次发现CRF02-AG亚型,也存在CRF07-BC重组亚型、CRF08-BC重组亚型、C亚型及B亚型(包括B和B')。
- 何浩岚许飞龙蔡卫平陈谐捷卢葳何金洋聂静敏贾卫东
- 关键词:HIV-1分子流行病学
- 艾滋病合并人微小病毒B19感染导致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5例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分析艾滋病合并人微小病毒B19(HPV B19)感染导致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住院部收治的5例艾滋病合并HPV B19感染导致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艾滋病患者中,男性4例,年龄14~43岁;2例接受ART时间<1年,3例接受ART时间>3年,入院时:5例患者检测HIV RNA<20拷贝/mL,CD4细胞计数均<100个/mm^(3)。外周血HPV B19DNA(+),确证为HPV B19感染导致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5例患者均应用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及结合输注红细胞治疗,其中4例患者调整ART方案。历时2~10个月,4例患者CD4细胞计数>200个/mm^(3),外周血HPV B19DNA(-),贫血纠正;1例患者持续CD4细胞计数<100个/mm^(3)、血HPV B19 DNA(+),出现嗜血细胞综合征而死亡。结论 CD4细胞低下的艾滋病患者出现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应怀疑并评估HPV B19感染,高效ART及良好的免疫重建是减少死亡的关键。
- 许飞龙陈谐捷何凯茵谢志伟李青青李凌华
- 关键词:艾滋病人微小病毒B19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 艾滋病合并淋巴瘤预后的影响因素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影响艾滋病合并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2011年8月至2014年7月因淋巴瘤住院的32例艾滋病患者,随访2~48个月(中位数9个月),对影响其预后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2例患者中,男27例,女5例,发病年龄4~70岁,平均(42.8±13.5)岁。淋巴瘤临床诊断分期:Ⅰ期6例(18.8%),Ⅱ期4例(12.5%),Ⅲ期5例(15.6%)和Ⅳ期17例(53.1%)。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低危组(IPI 0~1) 4例(12.5%),低中危组(IPI 2) 5例(15.6%),中高危组(IPI 3) 8例(25.0%),高危组(IPI 4~5) 15例(46.9%)。病理诊断分类: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26例(81.2%),T细胞NHL 4例(12.5%),霍奇金淋巴瘤(HL)结节硬化型2例(6.2%)。共23例(71.9%)患者于就诊前或诊断淋巴瘤后1个月内接受HAART。16例(50.0%)患者按照肿瘤科专家会诊制订的方案进行规范化学治疗。32例患者中死亡17例(53.1%),生存15例(46.9%)。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影响因素包括年龄(OR=0.915,P=0.012)、治疗前乳酸脱氢酶水平(OR=1.006,P=0.021)、是否接受HAART(OR=12.444,P=0.011)和规范性化学治疗(OR=13.000,P=0.00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是否接受规范化学治疗是影响艾滋病合并淋巴瘤预后的重要因素(OR=0.035,P=0.022)。结论艾滋病合并淋巴瘤病死率高,以NHL为主。在HAART基础上给予规范化学治疗可改善预后。
- 何凯茵何耀祖许飞龙陈谐捷蔡卫平唐小平李凌华
- 关键词: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艾滋病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AART化学治疗
- 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3
- 2011年
- 随着医学研究从以"病"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方向发展,体质研究得到普遍重视。对中医体质学相关研究文献从6个方面进行综述:体质的概念、古代文献、现代分型、体质与证候、体质与组学、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最后提出中医体质学应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发展方向。
- 许飞龙符林春岑玉文
- 关键词:中医体质学
- SIVmac251感染猴艾滋病模型炎症相关因子表达变化
- 2016年
- 目的观察SIVmac251感染中国恒河猴前后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方法 16只中国恒河猴感染SIVmac251,在感染前1天,感染2、4、6、8、10周分别采集外周静脉血,于感染前1天及感染10周采集浅表淋巴结和直肠组织。用染料法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PBMC和浅表淋巴结组织炎症及免疫活化相关因子m RNA水平,用ELISA及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浆炎症及免疫活化相关蛋白;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浅表淋巴结组织和直肠黏膜组织病理改变情况和炎症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结果 SIVmac251感染中国恒河猴后,其外周血PBMC、浅表淋巴结组织中IL-6、CD38、HLA-DR、IL-1β、IFN-α4、My D88、IL-33、TLR2、TLR7、HMGB1、IL-18 m RNA显著升高;CD4+CD38+HLA-DR+细胞占CD4+T细胞百分比在SIV感染后显著上升;血浆IL-6、IL-1β、IL-18、IFN-γ、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升高;SIV感染后恒河猴浅表淋巴结出现了显著的病理改变,表现为纤维化、淋巴滤泡增生、耗竭等现象;肠道黏膜HE染色则显示明显炎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浅表淋巴结组织和直肠黏膜组织IL-1β、IL-18及HLA-DR表达均明显升高。结论 SIV感染引发了显著的炎症反应,这种炎症反应的特点是与免疫活化程度紧密相关。
- 刘翠华吴胜男谢延峥何浩岚许飞龙何金洋
- 关键词:炎症免疫激活
- HIV-1亚型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10年
- HIV-1具有高度的遗传变异性,利用基因分型技术,对HIV-l基因亚型进行分类,得出HIV-l亚型流行特点及其地域分布等,对HIV-l的传播及其流行模式、病毒耐药研究和疫苗研发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HIV-1基因分型相关技术及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HIV-1分子流行病学提供依据。
- 何浩岚何金洋蔡卫平陈谐捷许飞龙陈伟烈
-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1基因型分子流行病学
- 艾滋病合并淋巴瘤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 目的:探讨影响艾滋病合并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为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诊治水平,降低死亡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2011年8月至2014年7月因淋巴瘤住院的32例艾滋病患者,随访2-48个月(中位数9个...
- 李凌华何耀祖钟活麟许飞龙陈谐捷蔡卫平唐小平
- 关键词:淋巴瘤HAART预后影响因素
- 文献传递
- AIDS患者的中医体质特征与HAART治疗后免疫重建的相关性研究
- 我们在临床研究中发现AIDS患者HAART治疗后的免疫重建存在个体差异,而其中的变化规律尚未清楚。传统医学发现在相同的致病因素作用下,体质影响着病情变化的趋势,我们对AIDS中医证候的研究也发现不同的人群其证候各不相同,...
- 许飞龙
- 关键词:艾滋病中医体质HAART治疗免疫重建中药干预
- 艾滋病患者的中医体质特征与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本研究以即将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索艾滋病患者中医体质特征与HAART后CD4+T淋巴细胞的相关性,揭示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免疫重建的规律,为指导艾滋病患者个体化HAART治疗和中药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调查100例艾滋病患者,依据中医体质量表确定HAART前与后(1、3、6、9、12月)中医体质类型,并检测每个时间点CD4+T淋巴细胞,分析中医体质与CD4+T淋巴细胞相关性。结果:本调查发现艾滋病患者主要表现为混合体质,但气虚质出现比例最高(占49%),远超过其他类型体质;气虚质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长成功率较非气郁质高,其他8种体质类型则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长无相关性。结论:HIV病毒导致机体的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患者易出现气虚质并发展为虚实夹杂体质,良好心态可帮助患者增加治疗的成功率。
- 许飞龙符林春谭行华岑玉文
- 关键词:艾滋病中医体质HAARTCD4+T淋巴细胞
- 艾滋病患者阳虚证常见四诊信息的专家咨询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通过专家咨询问卷调查艾滋病阳虚证的常见四诊信息。方法在古文献研究和初步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制定专家问卷,对全国6个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定点医院和科研机构中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专家进行调查,问卷核心内容是古文献中提取的阳虚证四诊信息对艾滋病阳虚证诊断的重要程度,在综合分析全体专家的可靠性(积极系数、权威系数)、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均数、满分秩)和协调程度(变异系数、协调系数)基础上筛选主要四诊信息,并计算各个独立四诊信息的权重。结果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份,收回39份,回收率为97.5%,其中有效问卷39份,专家对此次评估总体权威系数0.80,协调系数0.11。根据专家给予的各个四诊信息重要程度评价的分析结果,按照均数>3.5,标准差<1,变异系数<0.30,满分秩≥0.15的标准,确定了32条包含望闻问切诊的症状和体征作为常见的艾滋病阳虚证四诊信息,并分别计算各个四诊信息的权重。结论通过专家问卷的咨询调查明确代表专家共识意见的艾滋病阳虚证常见中医四诊信息,主要集中在中医的脾肾两脏,表现为胃肠道营养吸收、能量代谢系统和精神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
- 岑玉文蔡南乔贾卫东许飞龙谭行华
- 关键词:艾滋病阳虚证证候中医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