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辛宇

作品数:17 被引量:78H指数:5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血管
  • 5篇手术
  • 5篇肿瘤
  • 5篇细胞
  • 4篇颅内
  • 3篇动脉瘤
  • 3篇血管造影
  • 3篇造影
  • 3篇外科
  • 3篇脑血
  • 3篇脑血管
  • 2篇动静脉
  • 2篇动静脉畸形
  • 2篇烟雾病
  • 2篇软骨
  • 2篇软骨瘤
  • 2篇综合征
  • 2篇文献复习
  • 2篇细胞瘤
  • 2篇静脉畸形

机构

  • 17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市神经外...
  • 1篇复旦大学附属...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郑州人民医院
  • 1篇榆林市第二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市神经外...

作者

  • 17篇辛宇
  • 6篇赵继宗
  • 4篇王硕
  • 4篇吴震
  • 3篇张俊廷
  • 3篇郝淑煜
  • 3篇张力伟
  • 3篇袁葛
  • 3篇许俊
  • 2篇王贵怀
  • 2篇王亮
  • 2篇王江飞
  • 2篇王忠诚
  • 1篇田凯兵
  • 1篇耿素民
  • 1篇周兵
  • 1篇韩正学
  • 1篇侯颖智
  • 1篇李京生
  • 1篇于兰冰

传媒

  • 5篇中华神经外科...
  • 3篇北京医学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国外医学(神...
  • 1篇继续医学教育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解放军医药杂...
  • 1篇空军医学杂志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09
  • 3篇2007
  • 1篇2005
  • 2篇2003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椎管内原发性黑色素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分析椎管内原发性黑色素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4年12月于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6例椎管内原发性黑色素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23~50岁,平均年龄39.8岁。6例患者中,4例主诉颈肩腰背痛、2例主诉四肢麻木无力。术前均进行MRI检查,仅1例诊断为原发性黑色素细胞瘤,其余均为术后病理证实。肿瘤全切除2例,近全切除2例,2例为多发或播散病例,仅行部分切除。术后随访时间9—52个月,平均25.7个月。1例患者术后9个月复发,16个月死亡;1例术后4年复发;其余4例均为初发且术后均未复发。2例复发患者均为术后未行放疗者,4例未复发患者中2例术后行放疗,所有患者均未化疗。结论椎管内原发黑色素细胞瘤恶性程度较低,需依靠术后病理进行诊断。全切肿瘤术后不易复发、转移。治疗首选手术,提倡早期全切除,预后较好,部分切除患者采取适宜的放疗可延缓肿瘤复发。
贾文清孔德生苗壮张亮辛宇王贵怀杨俊
关键词:脊髓肿瘤神经内分泌瘤黑色素细胞瘤治疗学
CYT387用于制备治疗神经胶质瘤的药物的应用
本发明涉及CYT387用于制备治疗神经胶质瘤的药物的应用,属于医药领域。CYT387用于制备治疗神经胶质瘤的药物的应用。本发明的优点是:本发明首次发现CYT387能够有效抑制神经胶质瘤细胞的克隆形成、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
辛宇刘铁
文献传递
颅底脊索瘤多学科诊疗专家共识被引量:2
2023年
脊索瘤是一种罕见的、生长缓慢的、具有局部侵袭性及破坏性的恶性骨肿瘤[1-3]。脊索瘤好发于颅底和脊柱等中轴骨骼,约30%原发于颅底。由于颅底脊索瘤具有解剖位置深在、侵袭范围广、周围神经血管复杂脆弱、对常规放疗欠敏感及易复发等特点,诊治需要神经外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口腔颌面外科、整形外科、放疗科、肿瘤科、病理科及影像科等多学科医生合作。但在临床实践中,相关学科医生对其认识尚存不足,诊疗呕待规范。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颅底外科学分会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颅底外科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神经外科分会吴震周兵马骏鹏田凯兵王亮韩正学孔琳杨雪李文斌梁宇超辛宇
关键词:口腔颌面外科脊索瘤恶性骨肿瘤放疗科局部侵袭性
椎管内原发性黑色素细胞肿瘤的临床分析(附四例报告)被引量:1
2015年
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黑色素细胞肿瘤(primary melanocytic neoplasms,PMN)是一组起源于软脑脊膜的弥漫性或局限性的良性或恶性肿瘤[1].椎管内PMN临床罕见,李永等[2]报道3例,仅占同期870例椎管内肿瘤的0.34%.PMN临床发病率较低,临床表现往往无特征性,在症状和体征上同其他椎管肿瘤一样,
张喆于洮辛宇初君盛王贵怀
关键词:椎管内肿瘤细胞肿瘤黑色素原发性NEOPLASMS中枢神经系统
PBL结合TBL教学模式在神经外科带教中的应用观察被引量:14
2021年
目的分析PBL结合TBL教学模式在神经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9月—22019年9月将6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联合教学组(30例)与常规教学组(30例),常规教学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联合教学组采用PBL结合TBL教学模式;教学结束后,对比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分、理论知识得分情况和学生满意度。结果联合教学组学生在实践操作能力得分与理论知识得分均明显优于常规教学组,联合教学组学生的总有满意度明显优于常规教学组(P<0.05)。结论在神经外科临床教学中通过采用PBL结合TBL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提升临床带教质量。
辛宇胡杰韩波
关键词:TBL教学模式PBL教学法神经外科实践操作能力
术中血管造影在出血性脑卒中急诊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 研究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急诊手术中脑血管造影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5例急诊脑血管病患者在手术中进行脑血管造影.15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6~56岁,平均(36±10)岁.患者中脑动静脉畸形(AVMs)10例,畸形血管团直径2~7 cm,其中巨大AVMs(直径≥6 cm)2例.动脉瘤5例,其中巨大动脉瘤(直径≥2.5 cm)1例.5例动脉瘤患者手术前Hunt-Hess 1级1例,2级2例,3级2例.所有患者气管插管全麻后,经右侧股动脉插管,先行全脑血管造影,并将动脉导管置于手术涉及的颅内动脉.病灶处理完毕,再行血管造影.结果 15例急性颅内出血患者手术前未造影,手术中经过血管造影证实为AVMs 10例,动脉瘤5例.13例经过造影证实病变处理满意,1例眼动脉瘤夹闭后有残留,需重新调整动脉瘤夹;1例运动功能区AVMs残存,需进一步手术切除.本组未出现夹闭重要动脉,无手术死亡,未发生与造影相关并发症.术中血管造影需要时间为60~145 min,平均(83±22)min.结论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术中脑血管造影有助于医师及时发现动脉瘤、AVMs残余或载瘤动脉闭塞,可立即修正技术缺陷,避免再次手术,降低手术后合并症,已成为脑血管外科治疗的安全辅助技术.
袁葛王硕许俊辛宇赵继宗
关键词:动静脉畸形动脉瘤脑血管疾病
颅内软骨瘤的临床特点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提高对颅内软骨瘤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证实的30例颅内软骨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全部病人行手术治疗,5例病人术后行放射治疗。结果颅内软骨瘤主要发生在颅底软骨的结合处,多见于中颅窝,临床表现为头痛及多组脑神经损害症状。影像表现多数伴有明显钙化,相邻骨质可受累。手术33例次,有3例病人复发后再次行手术治疗。肿瘤全切除11例次,近全切除13例次,大部及部分切除9例次。手术死亡1例。随访到26例病人,平均时间为45.8个月。恢复正常活动21例,复发3例,死亡2例。结论颅内软骨瘤手术不易全切除,放疗效果不确定。临床和影像方面不易与黏液瘤及脊索瘤鉴别,病理仍是主要确诊手段。
辛宇张力伟张俊廷吴震孙异临郝淑煜
关键词:软骨瘤脑肿瘤显微外科手术
烟雾病病因研究的进展被引量:18
2003年
烟雾病病因尚未阐明,与血管微环境改变、炎性刺激以及相关细胞因子及其受体表达有重要关系。从细胞、分子及基因水平阐明烟雾病的发病机制将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详细叙述了VEGF、TGF-β、bFGF、NO、PDGF等细胞因子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烟雾病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弹性蛋白,炎症以及基因与烟雾病的关系作一介绍。
辛宇王江飞赵继宗
关键词:烟雾病病因内膜增生细胞因子
适配体标记的阿霉素对于人胶质瘤U251细胞凋亡的影响
2016年
目的构建一种核酸适配体(aptamer,Apt)标记的阿霉素(doxorubicin,DOX)靶向药物Apt-DOX,并研究其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阳性的人胶质瘤U251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阿霉素连接核酸适配体前后紫外线特征吸收峰位置的变化;CCK-8法检测Apt、DOX和Apt-DOX对U251细胞增殖的影响,并以EGFR阴性的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为对照组;Annexin V-FITC/PI双染法对DOX和Apt-DOX处理的U251和MDA-MB-231细胞进行染色,然后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Apt的连接对DOX的紫外吸收峰位置没有产生影响,DOX对U251和MDA-MB-231细胞均有一定的杀伤效果,并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而与DOX相同浓度的Apt对U251和MDA-MB-231细胞的活性均没有产生明显影响,Apt-DOX相比单独的DOX更加明显抑制U251细胞的活性(P<0.01),而Apt-DOX对MDA-MB-231细胞活性的影响与DOX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流式双染结果显示Apt-DOX对MDAMB-231细胞的凋亡率与DOX的相似,分别为14.6%和13.5%,而Apt-DOX对U251细胞的凋亡率显著高于DOX,为42.7%。结论 Apt-DOX可以显著靶向EGFR阳性U251细胞。相对单独的DOX,Apt-DOX对U251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活性抑制效果,并诱导其凋亡。
辛宇
关键词:核酸适配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阿霉素
虚拟现实技术在远外侧入路探查枕骨大孔前部中的应用分析
2022年
目的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三维解剖模型中分析远外侧入路不同操作轨迹与枕骨大孔前部的解剖显露之间的数据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解放军总医院和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9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5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多模态影像资料并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后颅窝三维解剖模型。选取枕髁关节面后缘作为远外侧入路开颅起始点,在颅底骨性结构中分别选择同侧舌下神经管开口、颈静脉结节前缘和枕骨大孔前缘作为暴露目标,以开颅起始点与3个暴露目标之间连线为轴线做出一个半径为5 mm的圆柱模拟远外侧入路显露枕骨大孔前部的手术路径,路径按1、2、3依次命名。观察不同路径操作空间大小,记录每种路径经过某种解剖组织的频数并测量解剖结构的体积。结果3种路径操作空间体积、经过的骨性结构和后组颅神经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路径3操作空间体积较路径1、2明显增大,路径2经过的骨性结构和后组颅神经体积较路径1、3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的远外侧入路中采集数据有助于揭示路径操作空间中解剖关系,为选择最佳手术路径提供依据。
钱增辉胡杰辛宇汤可
关键词:远外侧入路枕骨大孔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