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丽英
- 作品数:43 被引量:1,138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建筑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 环渤海地区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转换态势研究
- 刘玉郭丽英
- 关键词:土地利用类型耕地
- 文献传递
- 中国粮食生产与耕地变化的时空动态被引量:172
- 2009年
- 【目的】揭示1990-2005年中国粮食生产与耕地变化的时空动态特征,以及粮食生产对于耕地变化的敏感性。【方法】构建重心拟合模型和敏感度分析模型,对比分析耕地面积重心和粮食产量重心动态关系。【结果】中国粮食生产重心和耕地分布重心在空间上均表现为"北进中移"的态势,在移动方位上大致具有同向性。耕地重心沿着"西北—西南—东北"的轨迹共移动了17.3km,粮食产量重心沿着"东北—西南—东北"的轨迹移动了223.3km,两个重心之间的距离和粮食产量大致呈反向变化。当两者距离拉近时,粮食产量减少,当两者距离增大时,粮食产量增长。【结论】区域粮食产量增长受粮食单产、粮食播种面积等非耕地总量因素的影响日益明显;粮食产量变化对耕地变化的敏感性呈增强趋势。化肥、农药等物质投入的报酬递减趋势日益明显,粮食增产对耕地资源的依赖性也日益增强。保障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亟需创新机制和政策。
- 刘彦随王介勇郭丽英
- 关键词:粮食生产耕地变化
- 环渤海区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被引量:26
- 2009年
- 利用环渤海区域1985年、1995年和2000年3期TM卫星遥感解译数据,在GIS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支持下,对该区域1985年~2000年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其变化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耕地是区域主导的景观类型,1985年、1995年和2000年耕地分别占景观类型总面积的55.96%、53.70%和55.64%;林地、建设用地是区域优势景观类型,林地分别占景观类型总面积的21.12%、22.13%和20.95%,建设用地分别占景观类型总面积的10.48%、11.83%和11.70%;1985年~1995年、1995年~2000年两个时期,林地和建设用地景观的变化趋势是先增加后减少,与耕地景观变化趋势正好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耕地与林地、建设用地景观类型之间的互动转换关系;两个时段土地利用景观斑块数、斑块密度、边界密度、多样性指数、聚集度和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过程,分维数、蔓延度指数和分离度的变化呈现出先减后增的过程。1985年~2000年土地利用景观斑块数、分维数、多样性指数、分离度和均匀度指数处于降低趋势,而斑块密度、边界密度、蔓延度和聚集度指数呈现出增大趋势,反映了该区域内土地利用景观类型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各组分的复杂性降低,大斑块增多,各景观之间的不均匀性增大,不稳定性增强。
- 郭丽英王道龙邱建军
- 关键词:土地利用环渤海区域
- 乡村地域多功能的内涵及其政策启示被引量:111
- 2011年
- 乡村地域多功能分异及其价值提升已成为地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乡村地域多功能具有空间异质、时间变异等属性,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基础、区域文化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推动乡村地域功能的演进。在承载力范围内,乡村地域多功能间沿着"兼容性—拮抗作用—兼容性—协同作用"的路径演进。乡村地域多功能处于动态演化中,功能位"态"与"势"的差异将其演进过程划分为成长、兴盛、稳定和衰退四个阶段。乡村组成要素的分化整合是转型期乡村社会发展与功能演进的根本动力,导致了地域主导功能的变迁。本文通过深入剖析乡村地域多功能的内涵,以期为指导乡村"特质化"发展实践、有效提升乡村地域价值提供理论支撑。
- 刘玉刘彦随郭丽英
- 关键词:动力机制演进趋势
- 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以陕西榆林市为例被引量:95
- 2005年
- 榆林市地处北方毛乌素沙地向陕北黄土丘陵区的过渡地带,是典型的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特大型神(木)府(谷)煤田、靖边天然气田的开发建设,区内人口快速增长,工矿业规模日益增大,经济活动对土地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强。本文将现代遥感和GIS技术与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相结合,以1985年、1995年和2000年的3期LandsatTM遥感影像为基本信息,通过计算多样性指数、优势度、破碎化指数、分离度等指标,进行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并借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方法,揭示了榆林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主导人文驱动机制。
- 郭丽英刘彦随任志远
- 关键词:生态脆弱区工矿业黄土丘陵区毛乌素沙地优势度
- 沿海发达地区山区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研究——以浙江乐清市为例
-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有活力和竞争能力最强的区域。然而,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高强度开发利用,已深刻地改变着该地区土地覆被的格局,区域资源消耗与环境退...
- 郭丽英王道龙梁昊光
- 关键词:山地城市可持续利用沿海发达地区
- 文献传递
- 环渤海地区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转换态势研究
- 以环渤海地区为例,基于分县土地利用详查变更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数学模型定量分析土地利用转换态势。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主,牧草地、交通用地和园地所占比例较小;1996008年,区域土地利用综合动...
- 刘玉郭丽英
- 关键词:土地利用类型耕地
- 文献传递
- 空心村综合整治与低碳乡村发展战略探讨被引量:28
- 2012年
- 当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我国日益加剧的农村空心化带来一系列的不良效应和生态环境问题。开展空心村综合整治,可以通过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减少排放和增加碳汇4个途径,引领乡村低碳产业发展,重塑农民生产、生活新观念与新模式。在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深入探讨空心村整治的低碳经济战略,测算空心村整治增地潜力与固碳能力,研究空心村整治过程中的农村能源技术体系,构建空心村整治还林还田创新机制,可为空心村整治实践和低碳乡村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 郭丽英刘玉李裕瑞
- 关键词:农村空心化空心村整治低碳经济
- 环渤海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分区及其整治策略被引量:87
- 2011年
- 为制定农村土地整理规划和设计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项目提供决策依据,该文以环渤海地区327个县域为评价单元,从整理潜力、整理能力和整理迫切度3方面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分区的概念模型,利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并计算综合评价值,运用指标判别法将研究区划分为5种类型区。研究认为,优先整理区着重推进城镇化引领型的村庄整治模式;重点整理区依据组织整合、产业整合、空间整合的原则适时推行区域内部"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优化调整区应以内部挖潜为主推进农村建设用地调整;适度整理区在整理过程中重点关注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挂钩项目优选区应实施整域推进的区域整理模式,实现城乡等级体系重构和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建设的有效结合。该研究有助于推进农村居民点用地有序整理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刘玉刘彦随郭丽英
- 关键词:土地利用区域规划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整治模式
- 海南省土地开发利用战略研究
- 刘彦随王业侨陈玉福尧德明王介勇张淼郭丽英蔡清香陈秧分李慧兰刘玉李裕瑞龚建周胡银根胡智超
- 为科学规范土地开发秩序,保障海南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和科学技术厅设立了海南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海南省土地开发利用战略研究”。项目在广泛地文献检索、深入地实地调研和反复研讨的基础上,分析了海南省土地开...
- 关键词:
- 关键词: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