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军

作品数:20 被引量:242H指数:9
供职机构: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 3篇哲学宗教

主题

  • 5篇卒中
  • 5篇脑卒中
  • 5篇病人
  • 4篇社会支持
  • 4篇精神分裂症
  • 4篇康复
  • 4篇护理
  • 4篇分裂症
  • 3篇抑郁
  • 3篇生活质量
  • 3篇卒中患者
  • 3篇脑卒中患者
  • 3篇活质量
  • 3篇健康
  • 3篇健康教育
  • 2篇心理
  • 2篇心理健康
  • 2篇心理健康状况
  • 2篇血管
  • 2篇随访

机构

  • 20篇济宁市精神病...

作者

  • 20篇郭军
  • 10篇刘琳
  • 8篇付凤珍
  • 6篇曾昭祥
  • 3篇李秀荣
  • 2篇谷凤云
  • 2篇侯东强
  • 2篇马振芬
  • 2篇孙爱莲
  • 2篇楚平华
  • 1篇何伋
  • 1篇周荷英
  • 1篇丁福忠
  • 1篇李志成
  • 1篇韩康玲
  • 1篇詹来英
  • 1篇陈成雨
  • 1篇孙秀娟
  • 1篇许玲
  • 1篇闫珉

传媒

  • 3篇护理学杂志(...
  • 2篇四川精神卫生
  • 2篇护理管理杂志
  • 2篇国际护理学杂...
  • 1篇健康心理学杂...
  • 1篇中国行为医学...
  • 1篇立体定向和功...
  • 1篇临床精神医学...
  • 1篇中国临床心理...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国实用护理...
  • 1篇中国健康心理...
  • 1篇护理研究(下...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护理学杂志

年份

  • 2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 4篇2004
  • 3篇2003
  • 1篇1999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奥瑞姆自我护理模式在脑瘤术后病人护理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为了探讨自我照顾模式也称奥瑞姆的护理模式在脑瘤术后病人护理中的作用。方法将116例脑瘤术后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2组病人均实行整体护理,观察组病人采用奥瑞姆的自我护理模式。统计2组病人并发症、自理能力、焦虑、抑郁心理状况。结果2组病人并发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理能力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焦虑、抑郁评分,观察组出院时明显低于入院时(P<0.01)。结论奥瑞姆的自我照顾模式用于脑瘤术后病人的护理中,可提高病人的自理能力,从而减轻焦虑与抑郁情绪。
郭军孙爱莲周荷英
关键词:脑瘤
综合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将7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均常规予以神经内科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干预措施,时间为6w。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Barthel指数(BMI)、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及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患者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6w末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前,FMA、BMI、SAS及SD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经过为期6w的综合干预后,观察组FMA及BM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SAS及SDS评分则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综合干预不仅有助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刘琳郭军李书光谷凤云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综合干预日常生活能力焦虑抑郁
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自尊、社会功能及应激能力的影响被引量:10
2003年
目的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探讨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自尊、社会功能及应激能力的影响。方法将9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配至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8例,其中脱落5例。对照组行常规抗精神病药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疗程均为8周,随后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采用自尊量表(SES)及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分别于健康教育前及随访结束时进行评定,并于随访结束时进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S)评定。结果随访结束时,①研究组患者的SES评分为(28±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9±4)分(t=9.49,P<0.01),而SDSS评分为(6±3)分,则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4)分(t=2.69,P<0.01);②研究组患者的SCSS中积极应对因子评分为(1.8±0.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0.7)分(t=2.35,P<0.05),而消极应对因子评分为(1.6±0.6)分,则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0.6)分(t=2.38,P<0.05)。结论健康教育可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尊水平、社会功能及心理应激能力。
侯东强刘琳郭军韩凤珍
关键词:健康教育精神分裂症自尊社会功能应激能力随访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述情障碍被引量:13
2007年
目的:探讨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与述情障碍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对60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患者组)和60名健康自愿者(对照组)进行测评,并对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与述情障碍作相关分析。结果:患者组SCL-90总分及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6个因子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其TAS总分及因子Ⅰ、Ⅱ、Ⅳ评分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因子Ⅲ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别则无统计学意义。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SCL-90总分与TAS总分及因子Ⅰ、Ⅱ、Ⅳ评分均呈显著性正相关;而与因子Ⅲ评分则无显著性相关。结论: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并与述情障碍有关。
曾昭祥刘琳郭军付凤珍
关键词:躯体形式障碍述情障碍
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伴发行为问题的调查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孙秀娟曾昭祥刘琳郭军
关键词: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伴发ACHENBACH严重程度量表症状严重程度
强化管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疗效的影响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探讨强化管理对出院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对96例显效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按出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进行健康教育、家庭随访、电话咨询等强化管理,对照组出院后不予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对坚持服药、定期检查,预防复发、识别发病先兆、家庭护理,自立和重返工作6个项目的遵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其精神症状改善程度(BPRS)、精神病性及社会功能恢复(SDSS)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出院后强化管理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及社会功能恢复有明显的效果。
付凤珍郭军楚平华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健康教育社区护理护理管理康复
护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8
2004年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 118例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5 9例 ,两组均予以利培酮系统治疗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 ,予以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 ,时间为 8周 ,随后进行为期 1年的随访。采用阴性与阳性症状量表 (PANSS)及生活质量量表 (WHO ,QOL - 10 0 )分别于治疗前及随访结束时进行评估。结果 随访结束时 ,两组病人的PANSS总分及阴、阳性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 <0 .0 1) ,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 1) ;观察组病人在生活质量总评、心理领域、独立性领域及社会关系领域评分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精神症状 ,提高其生活质量。
马振芬刘琳付凤珍郭军李秀荣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护理干预生活质量随访
失眠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相关因素的研究被引量:29
2004年
目的探讨失眠症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社会支持、应付方式及其个性特征。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 90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SSAS)、应付方式问卷 (CSQ)及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对 78例失眠症患者和 75名正常对照者进行了测评。结果 ( 1)失眠症组SCL 90总均分 (失眠组 1.72± 0 .5 6,对照组 1.41± 0 .3 7)及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精神病性因子评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或P <0 .0 1) ,阳性项目数及阳性项目均分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 2 )失眠症组社会支持总分 (失眠组 3 5 .67± 5 .14 ,对照组 3 7.5 3± 4.62 )、客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评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应付方式中的自责、幻想和退避评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 3 )失眠症组EPQ的神经质评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结论失眠症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多为不稳定个性 ,缺乏社会支持 ,面对压力情景时多采用不成熟的应付方式。
柳群方郭军魏月玲
关键词:失眠症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心理行为
抑郁症病人自动思维和应付方式的调查研究被引量:22
2004年
目的探讨抑郁症病人的自动思维和应付方式以及与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自评抑郁量表(SDS)、自动思维问卷 (ATQ)及应付方式问卷对 80例抑郁症病人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 6周末进行问卷调查 ,比较治疗前及治疗 6周末评分结果。结果①治疗 6周末 ,抑郁症病人的SDS及ATQ评分分别由治疗前的 5 5 .89± 7.31、83.94± 2 3.6 9降为 36 .92± 8.17、5 3.12± 19.83(均P <0 .0 1)。②应付方式方面 ,抑郁症病人的退避及自责评分分别由治疗前的 0 .4 9± 0 .2 3、0 .5 3± 0 .2 7降为 0 .38± 0 .2 1、0 .39± 0 .2 6 ,而求助及解决问题评分分别由治疗前的 0 .37±0 .2 2、0 .4 7± 0 .2 9升为 0 .4 8± 0 .2 4、0 .6 3± 0 .33(均P <0 .0 1) ;幻想及合理化评分则变化不明显 (均P >0 .0 5 )。结论抑郁症病人的自动思维、退避、自责、求助及解决问题评分随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变化而变化 ,具有状态化特征 ;幻想及合理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付凤珍刘琳郭军李秀荣
关键词:抑郁症数据收集
强迫症患者家庭环境及父母教育方式的对照研究被引量:9
2003年
目的 探讨强迫症患者家庭环境及父母教育方式的特点。方法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及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中文版,对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31例强迫症患者进行了评定,并与35例正常者对照比较。结果①强迫症患者家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及娱乐性3个分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矛盾性及控制性两个分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除控制性P<0.05外,余P<0.01);②强迫症患者在父母惩罚及过分拒绝因子上评分较高,另外父亲的情感温暖因子评分较低,而过度保护因子评分较高,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除父母惩罚及父系过度保护P<0.05外,余P<0.01)。结论 不良的家庭环境及不当的父母教养方式在强迫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赵光国曾昭祥郭军
关键词:强迫症家庭环境父母教育方式亲密度情感表达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