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小倩
- 作品数:3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医学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临床意义再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分析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1月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测HBcAb阳性标本16 830份,根据HBcAb的cut off指数(COI值)将其分为3组:1.0~〈9.0组、9.0~〈11.0组、≥11.0组进行统计分析。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与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均阴性且HBcAb的COI值大于或等于11.0的标本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检测。结果 COI≥11.0组标本HBsAg(+)HBsAb(-)检出率(13.84%)明显高于其他表现形式(P〈0.05);COI值为9.0~〈11.0组各HBsAg、HBsAb表现形式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I值为1.0~〈9.0组标本HBsAg(+)HBsAb(-)检出率(0.5%)明显低于其他2组(P〈0.05)。HBsAg(-)HBsAb(-)且COI≥11.0的标本304份,其中HBV DNA阳性64份,阳性率为21.0%。结论 HBcAb检测中,COI≥11和1.0~〈9.0可分别作为判断HBV现症感染和既往感染的参考指标,临床应用时应联合HBV的其他实验室标志物并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 张汉奎王伟佳卢建强杜满兴罗燕香阮小倩黄燕华冯砚平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化学发光DNA病毒
- 抗-HBc在HBsAg灰区再确认试验的应用研究
- 2012年
-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灰区再确认试验的应用价值。方法挑选HBsAg检测为灰区且抗-HBc阳性120例;HBsAg检测为灰区且抗-HBc阴性120例;对研究样本做双份复检,复检双孔均阴性且小于或等于0.7确认为阴性,复检双孔均阳性且双孔S/CO均大于1.3确认为阳性,其余实验对象6个月后复检。复检同初检一样对处于灰区的样本进行确认试验,但确认后仍为灰区的样本加做HBV-DNA检测。HBV-DNA>1 000copies/mL确认为阳性,其余样本仍判定灰区。结果样本抗-HBc阳性HBsAg灰区真阴性为19例(15.8%),抗-HBc的S/CO值为0.0~0.3时真阴性为2例(2.6%),抗-HBc阴性HBsAg灰区真阴性为110例(9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抗-HBc阳性HBsAg灰区的真阳性为34例(28.3%),抗-HBc阴性HBsAg灰区的真阳性4例(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HBc阳性时HBsAg灰区53例(45.2%),抗-HBc阴性HBsAg灰区114例(95.0%),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HBc尤其是其高滴度或阴性的结果来判断HBsAg灰区的真阳性或真阴性的价值显著。
- 张汉奎卢建强阮小倩杜满兴能继红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灰区
- 酶联免疫技术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的分析性能评价被引量:9
- 2011年
- 目的 评价ALISIE 和 BEPⅢ两台仪器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分析性能和结果的一致性,探讨已知诊断定性实验的性能评价方法.方法 参照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发布的EP12-A2文件对定性试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HBsAg的检测进行性能评价,临界值分析物±20%范围的重复性和灵敏度、特异度评价,以及两套分析系统方法学分析性能比较.结果 接近临界值分析物重复性:+20%浓度临界值分析物检测阳性率大于或等于95%,-20%浓度临界值分析物检测阴性率大于或等于95%;ALISIE灵敏度95.1%、特异性98.3%;BEPⅢ灵敏度92.1%、特异性97.9%.两种方法成对灵敏度/特异性比较:成对灵敏度预测差值-2.96%、成对灵敏度间差异95%CI:-7.32%~1.22%;成对特异性预测差值-0.33%、成对特异性间差异95%CI:-1.69%~2.34%.结论 检测系统ALISIE和BEPⅢ检测HBsAg临界值±20%的浓度范围之外标本,能得到可靠的检测结果,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一致性好.
- 陈桂山张秀明熊继红张汉奎卢健强杜满兴慕月晶阮小倩徐全中
- 关键词:性能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