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陆耀军

作品数:16 被引量:42H指数:4
供职机构: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脑梗
  • 5篇脑梗死
  • 5篇梗死
  • 2篇血管
  • 2篇氧化应激
  • 2篇帕金森
  • 2篇帕金森病
  • 2篇缺血
  • 2篇卒中
  • 2篇线粒体
  • 2篇线粒体呼吸
  • 2篇线粒体呼吸链
  • 2篇疗效
  • 2篇脑梗死患者
  • 2篇后循环
  • 2篇后循环缺血
  • 2篇还原型谷胱甘...
  • 2篇急性
  • 2篇发病
  • 2篇出血

机构

  • 10篇常熟市第二人...
  • 4篇扬州大学
  • 2篇安徽中医学院
  • 1篇苏州大学附属...

作者

  • 14篇陆耀军
  • 7篇尤年兴
  • 4篇陆建明
  • 3篇李浩涛
  • 3篇周厚广
  • 2篇薛建中
  • 2篇李旺俊
  • 2篇王云霞
  • 2篇鲍远程
  • 2篇石志革
  • 2篇丁琪
  • 2篇吴涛
  • 1篇徐岗
  • 1篇陈峰
  • 1篇陈贤
  • 1篇孙晓东
  • 1篇丁庆国
  • 1篇黄保元
  • 1篇闫志华
  • 1篇赵一栋

传媒

  • 2篇临床误诊误治
  • 2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国行为医学...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苏州医学
  • 1篇岭南急诊医学...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5
  • 1篇2004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阿加曲班与巴曲酶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观察巴曲酶及阿加曲班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收集150名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巴曲酶组、阿加曲班组,观察治疗前后生化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经治疗,巴曲酶组有效率52.0%,阿加曲班组有效率为72.0%,都好于常规组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巴曲酶、阿加曲班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阿加曲班更为有效。
丁琪陆耀军尤年兴
关键词: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巴曲酶阿加曲班
床边微创钻颅术治疗脑室出血的疗效评价
2011年
目的:探讨脑室内出血微创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微创钻颅脑室内血肿纤溶引流联合脑脊液置换术对治疗原发性脑室出血和脑出血破入脑室70例(治疗组),并与常规治疗的69例(对照组)比较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较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著减少,总有效率和病死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钻颅脑室内血肿纤溶引流联合脑脊液置换术能有效降低脑室内出血病人的致残程度和病死率。
徐岗陆耀军
关键词:脑室出血脑室引流脑脊液
椎动脉优势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关系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探讨椎动脉优势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VAIV)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收集经头颅MRA检查发现的椎动脉优势的VAIV患者41例为研究对象,以非椎动脉优势的患者36例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的基底动脉情况及眩晕严重程度。将椎动脉优势组患者根据椎动脉直径差异分为轻度变异组(0.04~0.70mm)、中度变异组(0.70~1.17mm)、重度变异组(≥1.17mm)3组,比较3组患者的眩晕严重程度差异。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观察椎动脉优势与阳性事件发生(眩晕反复发作或发生后循环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1)椎动脉优势组基底动脉形状异常率为70.73%(29/41),明显高于非椎动脉优势组33.33%(12/36)(χ2=10.77,P<0.01);(2)椎动脉优势组眩晕严重程度(3.3±1.2)高于非椎动脉优势组(2.3±0.6)(t=1.99,P<0.01);不同变异3组间两两比较,椎动脉优势重度变异组眩晕严重程度(4.0±1.1)大于轻度变异组(2.9±0.9)(t=2.07,P<0.05);(3)随访1年后,椎动脉优势组阳性事件发生率(65.85%)高于非优势组(30.56%)(χ2=9.56,P<0.01)。结论椎动脉优势的VAIV患者基底动脉异常率高,眩晕程度更严重,更容易反复发作眩晕或发生后循环脑梗死。
陆耀军王云霞李旺俊尤年兴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椎动脉优势
还原型谷胱甘肽保护性治疗帕金森病的机制研究被引量:8
2005年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的异常行为、黑质抗氧化系统、线粒体呼吸链功能及细胞形态学的影响。方法应用6-羟基多巴胺立体定向注射制作PD大鼠模型。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模型组、GSH组、假手术组,分别给予相应处理,共45d,给药前后均进行行为学测试,给药后测定各组大鼠黑质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活性氧(ROS)及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水平,并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1)GSH对大鼠旋转行为无明显影响(P>0.05)。(2)GSH能减轻黑质区氧化应激损伤。(3)GSH能增强黑质呼吸链酶复合体I活性。(4)免疫组化发现GSH组TH-IR神经元数量较模型组明显增多。结论GSH能减轻PD模型大鼠黑质区氧化应激损伤,并对线粒体呼吸链及细胞形态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周厚广鲍远程陆建明尤年兴薛建中陆耀军
关键词:还原型谷胱甘肽帕金森病氧化应激线粒体呼吸链免疫组化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帕金森病大鼠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被引量:8
2004年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 )对帕金森病 (PD)大鼠模型黑质抗氧化水平和线粒体呼吸链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 6 羟基多巴胺 ( 6 OHDA)立体定向注射制作PD大鼠模型。将 2 4只大鼠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8只 ) :模型组 ,治疗组 ,假手术组 ,分别给予相应处理 45d ,给药后测定各组大鼠黑质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丙二醛 (MDA)、活性氧 (ROS)及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Ⅰ水平。结果 ( 1)GSH能使模型大鼠黑质区GSH Px活性增强 ,MDA和活性氧水平降低 ( 11.3 0± 0 .49,1.2 6± 0 .15 ,42 .2 5± 2 .88)。 ( 2 )GSH能增强黑质呼吸链酶复合体I活性 ( 2 90 5 .2 8± 5 2 .15 )。结论GSH能减轻PD模型大鼠黑质区氧化应激损伤 ,并对线粒体呼吸链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周厚广鲍远程陆建明韩德强尤年兴薛建中陆耀军
关键词:还原型谷胱甘肽帕金森病氧化应激水平线粒体呼吸链
院内卒中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探讨(附七例报告)
2009年
陆耀军陈贤尤年兴石志革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住院患者椎间盘移位并发症
脑梗死中枢性面瘫并闭目乏力的临床分析
2015年
目的探讨脑梗死中枢性面瘫并闭目乏力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对2011—2012年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的442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各种数据进行单因素卡方检验。结果与患者闭目乏力相关的因素为病灶位置,NHISS评分。结论脑卒中责任病灶在右侧大脑半球或靠近顶叶者易出现中枢性面瘫并闭眼乏力,且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严重。
陆耀军吴涛
关键词:脑梗死中枢性面瘫
以脑出血发病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1例报告
2012年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多以血栓形成发病,以脑出血发病的罕见,现报告1例如下。1病例女,82岁。因"突发左半身无力10 h"于2011年8月27日入院。入院当天早上5时左右家属发现患者摔倒在地、左侧肢体活动障碍;无昏迷、头痛、呕吐。到当地卫生院查头颅CT示右侧基底节区出血破入脑室,为进一步治疗转入我院。
陆耀军李浩涛丁琪
关键词: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脑出血发病肢体活动障碍头颅CT卫生院
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二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2009年
陈峰陆耀军陆建明尤年兴石志革
关键词:血管瘤磁共振成像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其与病情和预后的关系研究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其与病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收治的25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梗死组,选取同期20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梗死组患者于入院24h内、对照组受检者于体检当日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栓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按入院当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梗死组患者分为轻型(0~15分)组129例、中型(16~25分)组92例、重型(26~33分)组38例。按预后(即住院4周时NIHSS评分)将梗死组患者分为好转组182例和无好转组77例。比较对照组与梗死组、梗死组各亚组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D-二聚体异常率。结果梗死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0.46±0.52)mg/L、D-二聚体异常率43.2%,均高于对照组的(0.13±0.29)iTIg/L、1.0%(P〈0.05)。轻型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O.27±0.13)mg/L、D-二聚体异常率30。5%,分别低于中型组的(O.42±0.28)mg/L、47.8%,中型组又低于重型组的(0.65±0.32)mg/L、76。3%(P〈0.05)。好转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0.31±0.26)mg/L、D~二聚体异常率32.9%,低于无好转组的(0.57±0.29)mg/L、67.5%(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且血浆D-二聚体水平越高患者病情越严重、预后越差。
李浩涛陆耀军
关键词:脑梗死D-二聚体预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