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之巨
- 作品数:4 被引量:9H指数:2
- 供职机构:海南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M6A甲基化调控因子对结直肠癌预后及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探讨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相关基因对结直肠癌预后及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从肿瘤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下载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和21个M6A相关基因的表达谱数据,R软件分析差异基因;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分析M6A相关基因;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预后相关M6A基因,LASSO算法建立风险预测模型;筛选结直肠癌相关差异lncRNA(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lncRNA,DElncRNA),与M6A相关基因建立共表达网络。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检测M6A reader脆性X智力低下1(fragile X mental retardation 1,FMR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在结直肠癌细胞中敲除FMR1基因,通过CCK-8、划痕实验、Transwell和细胞凋亡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情况。结果21个M6A相关基因中有15个基因在结直肠癌中差异表达。聚类分析显示,结直肠癌肿瘤分成2种亚型;从建立的风险模型得出烷基化修复同源蛋白5(a-ketoglutarate-dependent dioxygenase alk B homolog 5,ALKBH5)、YTH结构域蛋白2(YTH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2,YTHDC2)和FMR1可能是独立的预后因子。随后,筛选出1784个DElncRNA,构建包含3个预后因子和18个DElncRNAs的共表达网络。网络图中发现FMR1基因占主导地位,RT-qPCR实验发现FMR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上调;FMR1基因的敲除能抑制结直肠癌HT-29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凋亡。结论M6A甲基化调控因子ALKBH5、YTHDC2和FMR1可能是结直肠癌中的独立预后因子,FMR1基因的敲除能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凋亡。
- 刘宁江帆陈之巨王葆春吕云福
- 关键词:预后FMR1
- 活化态肝星状细胞对肝细胞肝癌血管生成、肿瘤增殖及转移作用的实验研究
- 目的 研究活化态的肝星状细胞(HSC)通过调节肿瘤微血管生成促进肝细胞癌生长、转移的作用.方法 体内采用免疫缺陷小鼠肝脏原位HCC模型,分为单独肝癌细胞(H22)注射组及H22+不同浓度HSC联合注射组.50d后对免疫缺...
- 林楠卢逸陈之巨许瑞云
- 人肝癌相关成纤维细胞与肝癌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人原发性肝癌(肝癌)组织中肝癌相关成纤维细胞(hCAF)与肝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本前瞻性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至2014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肝癌根治性切除术的20例患者。其中男16例,女4例;年龄35~58岁,中位年龄42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肝癌组织中hCAF密度和微血管密度(MVD)。观察hCAF和血管内皮细胞在肝癌组织中的分布,分析hCAF密度、MVD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并分析hCAF密度与MVD的相关性。hCAF密度和MVD与临床病理参数关系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或t检验。hCAF密度与MVD关系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肝癌组织中hCAF主要围绕癌血窦分布,血管内皮细胞分布于癌血窦及大血管内壁。癌旁组织中hCAF主要分布于肝血窦Disse间隙内。低分化肝癌组织中hCAF密度为(121±14)个/mm^2,明显高于高、中分化肝癌的(63±9)、(82±11)个/mm^2(LSD-t=11.00,6.90;P<0.05)。癌旁组织为肝硬化时,肝癌组织中hCAF密度为(120±14)个/mm^2,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为慢性肝炎时的(78±9)个/mm^2(t=8.00,P<0.05)。肿瘤直径>5 cm的肝癌组织中MVD为(83±9)个/mm^2,明显高于肿瘤直径≤5 cm的肝癌组织的(32±4)个/mm^2(t=16.40,P<0.05)。低分化肝癌组织中MVD为(61±7)个/mm^2,明显高于高、中分化肝癌的(39±4)、(40±4)个/mm^2(LSD-t=8.60,8.20;P<0.05)。癌旁组织为肝硬化时,肝癌组织中MVD为(63±7)个/mm^2,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为慢性肝炎时的(36±4)个/mm^2(t=10.60,P<0.05)。肝癌MVD与肝癌组织中hCAF密度呈正相关(r=0.92,P<0.05)。结论肝癌组织中hCAF高表达,hCAF与肝癌微血管生成相关,可能共同参与肝癌的发生、发展。
- 卢逸林楠陈之巨许瑞云
- 关键词:成纤维细胞新生血管化病理性
- 活化态肝星状细胞对小鼠肝细胞肝癌血管形成、肿瘤生长及转移的作用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探讨活化态的肝星状细胞(HSC)对小鼠肝细胞肝癌(肝癌)血管形成、肿瘤生长及转移的作用。方法将30只BALB/c.nu雌性裸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每组各10只,单纯组将1×10^6个H22肝癌细胞注射于裸鼠肝脏,低浓度组将1×10^6个H22肝癌细胞及1×10^5个羟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SE)标记的HSC-T6细胞注射于裸鼠肝脏,高浓度组将1×10^6个H22肝癌细胞及4×10^5个CFSE标记的HSC-T6细胞注射于裸鼠肝脏;各组裸鼠生长50d后处死,观察肝原位肿瘤、肝转移瘤、肺转移瘤的数量和体积。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肝原发肿瘤组织、肝转移瘤组织及肺转移瘤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分化群抗原(CD)3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水平;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VEGF蛋白含量。观察HSC对肝癌血管形成、增殖作用影响。两组实验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3组实验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免疫荧光法检测显示HSC—T6细胞株中HSC细胞纯度〉95%,CFSE标记的HSC为绿色荧光细胞,细胞培养8周,CFSE染色的荧光强度稳定。单纯组肝癌成瘤率70%,低浓度组成瘤率70%,高浓度组成瘤率为80%。高浓度组肝内原位肿瘤体积明显大于低浓度组及单纯肝癌细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SD—t=0.04,0.04;P〈0.05)。高浓度组裸鼠肝内转移瘤及肺转移瘤数目明显多于低浓度组及单纯组(LSD-t=0.33,0.57;P〈0.05)。单纯组、低浓度组及高浓度组原发肿瘤组织中仪.SMA数密度分别为(19±4)、(42±4)及(62±6)个/高倍镜视野,高浓度组α—SMA数密度明显多于低浓度组及单纯肝癌细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SD—t=2.12,2.12;P〈0.05);单纯组、低浓度�
- 陈之巨林楠潘楚芝卢逸许瑞云
- 关键词:肝星形细胞微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