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文华

作品数:8 被引量:97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部农业核技术与航天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际原子能机构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小麦
  • 2篇幼穗
  • 2篇离体培养
  • 2篇基因
  • 2篇基因枪
  • 2篇基因枪法
  • 1篇单倍体
  • 1篇导入小麦
  • 1篇诱变
  • 1篇幼苗
  • 1篇幼苗生长
  • 1篇幼胚
  • 1篇植株
  • 1篇植株再生
  • 1篇生物效应
  • 1篇种子
  • 1篇种子萌发
  • 1篇转基因
  • 1篇转基因小麦
  • 1篇转录

机构

  • 6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6篇刘录祥
  • 6篇陈文华
  • 6篇赵世荣
  • 6篇郭会君
  • 6篇王晶
  • 6篇赵林姝
  • 5篇郑企成
  • 1篇杨俊诚
  • 1篇梁欣欣
  • 1篇刘强

传媒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核农学报
  • 1篇中国生物工程...
  • 1篇全国作物生物...

年份

  • 1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7Li离子束诱变紫松果菊的生物效应研究初报被引量:3
2003年
对紫松果菊的风干种子进行不同剂量的7Li离子束注入和γ射线照射处理 ,结果表明 ,与γ射线照射相比 ,7Li离子束注入处理具有损伤效应轻的特点。二者虽然在一定剂量范围都能够促进种子萌发 ,但对种子成苗的影响依诱变源和剂量不同而有所不同。7Li 1 0 9ions cm2 处理对幼苗形成有明显促进作用 ,随着7Li离子束剂量升高 ,幼苗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真叶的生长发育迟缓 ,成苗率明显下降。γ射线处理的种子成苗受到显著抑制 ,处理剂量越高 ,成苗率越低 ;当剂量高于 1 5 0Gy时 ,一般不能萌发真叶而导致幼苗死亡。在7Li离子束处理的M1代植株中出现花期、花径、花色、瓣形或瓣数的变异类型 ,变异主要发生在 1 0 11ions cm2 和 1 0 12ions cm2 两个剂量处理中 ,总体变异频率在 1 67%~ 6 67%之间。
王晶刘录祥赵世荣杨俊诚郭会君赵林姝陈文华
关键词:辐射诱变生物效应种子萌发幼苗生长
基因枪法将DREB1A基因导入小麦的研究
<正> DREB(dehydration 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转录因子可以调控多个与植物干旱、高盐及低温耐性有关的功能基因的表达。因此,利用DREB转录因子改良小麦耐盐及耐早等抗逆性状,...
赵林姝刘录祥梁欣欣王晶郭会君赵世荣郑企成陈文华
文献传递
利用加倍单倍体与核辐射技术培育耐盐小麦
<正>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人们将细胞工程技术应用于农作物育种实践,并逐步形成了包含花药培养、小孢子培养、体细胞无性系和配子体无性系变异、突变体离体筛选、染色体工程和细胞融合等多种新型育种技术在内的植物细胞工程育种技术...
刘录祥郑企成赵林姝郭会君赵世荣陈文华王晶
小麦幼穗离体培养高效再生系统的建立
<正> 幼胚目前是小麦基因枪转化的主导受体,但由于幼胚离体培养具有很强的基因型依赖性,因此寻找获得高效的小麦再生系统是基因枪法在生产中广泛应用的基础。研究表明,小麦幼穗离体培养可获得较高的绿苗分化率,以小麦幼穗为外植体将...
赵林姝刘录祥郑企成王晶郭会君赵世荣陈文华
小麦不同外植体离体培养及转化效率的比较研究被引量:9
2006年
小麦基因枪法遗传转化中幼胚组织培养有很强的基因型依赖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转基因小麦的广泛应用。为了建立克服基因型障碍的小麦高效再生系统,促进转基因小麦的规模化应用,对15个小麦基因型的幼穗、幼胚两种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率、绿苗分化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各基因型愈伤组织诱导率在两种外植体之间无差异,但幼穗外植体产生的愈伤组织质量好于幼胚。15个基因型幼穗外植体的绿苗分化率均高于其相应的幼胚外植体绿苗分化率,表明幼穗是很好的外植体材料。对其中H 6756和H 311两个基因型不同外植体所形成的愈伤组织进行了基因枪转化,结果表明,幼穗受体的基因转化效率明显高于其相应幼胚受体的基因转化效率。
赵林姝刘录祥王晶郭会君赵世荣郑企成陈文华
关键词:小麦幼穗幼胚植株再生
基因枪法获得逆境诱导转录因子DREB1A转基因小麦的研究被引量:43
2003年
以小麦品种H675 6和藁城 890 1作为基因枪转化的靶材料 ,取其护颖至雌雄蕊原基形成期的幼穗 ,用含逆境诱导转录因子DREB1A和bar基因的质粒pAHC2 5轰击胚性愈伤组织 ,在分别含有 5mg L和 1 0mg LBasta溶液的培养基上进行筛选。得到的抗性愈伤组织在不含Basta溶液的培养基上再生培养 ,获得 2 1 8棵再生植株。田间涂抹浓度为 1 0 0mg L的Basta溶液检测后 ,对抗性植株作PCR检测 ,获得 5 4棵再生植株。通过对其中 2 0株T1代的PCR和Southern杂交分析 ,已获得 1 4株含DREB1A和bar基因的转基因小麦植株 ,其中H675 61 3株 ,藁城 890 1 1株。
刘录祥赵林姝梁欣欣郑企成刘强王晶郭会君赵世荣陈文华
关键词:转录因子基因枪转化转基因小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