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海山

作品数:179 被引量:1,951H指数:28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3篇期刊文章
  • 22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166篇天文地球
  • 4篇生物学
  • 4篇水利工程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农业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40篇夏季
  • 40篇降水
  • 38篇气候
  • 37篇环流
  • 29篇大气环流
  • 24篇数值模拟
  • 24篇夏季降水
  • 24篇陆面
  • 24篇值模拟
  • 19篇土壤
  • 17篇年际
  • 16篇年代际
  • 15篇年代际变化
  • 14篇土壤湿度
  • 13篇陆面过程
  • 11篇环流异常
  • 11篇海温
  • 10篇地表
  • 10篇欧亚
  • 10篇热带

机构

  • 155篇南京信息工程...
  • 22篇南京气象学院
  • 10篇江苏省气象局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解放军理工大...
  • 3篇教育部
  • 3篇上海市气象局
  • 3篇中国气象局成...
  • 3篇沈阳区域气候...
  • 3篇重庆市气候中...
  • 2篇南京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气象局国...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无锡工艺职业...
  • 2篇河南省气象局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福建省气候中...

作者

  • 179篇陈海山
  • 41篇孙照渤
  • 17篇倪东鸿
  • 16篇华文剑
  • 12篇俞淼
  • 10篇朱伟军
  • 10篇李忠贤
  • 9篇孙善磊
  • 9篇谭桂容
  • 8篇曾刚
  • 7篇李兴
  • 7篇许蓓
  • 6篇彭丽霞
  • 5篇高楚杰
  • 5篇周晶
  • 5篇沈桐立
  • 4篇邓自旺
  • 4篇张宏芳
  • 3篇吴海英
  • 3篇李春

传媒

  • 26篇大气科学
  • 24篇大气科学学报
  • 23篇气象科学
  • 17篇南京气象学院...
  • 9篇热带气象学报
  • 7篇气候与环境研...
  • 6篇高原气象
  • 5篇气象学报
  • 5篇气象与减灾研...
  • 3篇科学通报
  • 3篇气候变化研究...
  • 3篇海洋气象学报
  • 2篇气象
  • 2篇应用气象学报
  • 2篇中国科学:地...
  • 2篇第一届中国大...
  • 1篇中国农村水利...
  • 1篇地理学报
  • 1篇系统科学与数...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7篇2020
  • 6篇2019
  • 9篇2018
  • 6篇2017
  • 14篇2016
  • 13篇2015
  • 10篇2014
  • 20篇2013
  • 11篇2012
  • 18篇2011
  • 11篇2010
  • 9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 7篇2004
17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陆面过程影响天气、气候的数值模拟试验
陆面是大气运动的重要下边界条件,陆面与大气之间存在不同时空尺度的动量、能量和物质交换过程;陆面过程一直被认为是影响大气环流和气候的重要物理过程,然而目前我们对于陆面过程影响天气、气候的认识还很有限,相关的物理机制也尚不十...
陈海山倪悦李启芬李兴
东亚夏季风指数的分类及物理特征分析被引量:14
2017年
利用1961—2010年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较有代表性的16个东亚夏季风指数,讨论了不同季风指数反映的环流及降水之间的异同,探讨了不同季风指数与东亚夏季风不同空间模态之间的可能关联。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风指数大致分为两类:1)第一类季风指数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反映了东亚夏季风强弱的整体一致型变化,与东亚夏季风环流第一模态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高指数年,整个东亚区域夏季风活动整体偏强;贝加尔湖地区为深厚气旋性环流控制,副高位置略偏北;华北、东北地区降水显著偏多,长江流域及其以南降水偏少,降水异常型与我国夏季偶极型季风降水相似,这类指数对我国华北地区降水有较好的指示作用。2)第二类季风指数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反映的是东亚夏季风强弱的南北反相变化,与东亚夏季风环流第二模态相对应。高指数年,我国东南地区夏季风偏弱,东北部夏季风偏强;西北太平洋为深厚的气旋性距平环流控制,副高偏北,该分布型与东亚—太平洋(EAP)遥相关十分相似;我国东北、内蒙古地区,华南地区降水增多,长江流域降水显著减少,降水异常型与我国夏季三极型季风降水异常型相似,这类指数对我国长江流域降水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陈海山陈健康
关键词:大气环流异常夏季降水
2008年1月中国低温与北大西洋涛动和平流层异常活动的联系被引量:50
2010年
运用中国160站月平均气温和NCEP/NCAR再分析数据,在结合近30年中国1月地面气温年际异常变化可能机理基础上,分析了2008年1月气温异常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2008年1月中国大范围气温异常偏低,其异常变化与同期北大西洋西风急流及其相联系的北大西洋涛动遥相关环流异常有密切的关系。北大西洋急流加强东扩,北大西洋涛动正异常,从北大西洋经欧亚中高纬到中国北方出现波状环流异常,贝加尔湖南侧气压偏高,冷空气活动偏强,是中国1月气温偏低的主要环流因子。进一步分析发现,2008年1月中国低温还受到了平流层的影响。平流层环流异常开始于2007年9月,对流层从2007年12月开始,两者都在2008年1月达到最强。从平流层环流显著异常的波源区有异常的波作用量向西向下传播,在北大西洋东部到西欧上空平流层和对流层的波向量耦合,导致对流层该地区上空高压脊扰动加强,扰动向北的经向热输送异常偏强,锋区向北扩展,相应急流异常偏北东扩;通过波流相互作用,扰动能量向下游频散,引起相应遥相关环流异常,导致2008年1月中国低温。
谭桂容陈海山孙照渤邓伟涛
关键词:环流异常地面气温冷事件
卫星云图资料反演的质量控制及变分同化数值试验被引量:34
2000年
该文针对数值化的 GMS红外卫星云图资料的特点 ,利用改进的统计反演方法分别求出温度和湿度估计场 ,设计了几种订正方案对反演出的温度和湿度进行质量控制 ;控制后的反演场再与常规观测资料进行变分同化 ,最后用 MM4模式进行了模拟对比试验 .结果显示 ,在合理的泛函设计的基础上 ,质量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预报结果 .用分析场格点值进行订正效果优于用测站值直接订正 ,加上对云图反演的值进行系统误差订正后 ,有效提高了降水预报准确率 .值得指出的是 ,加进云图资料后 ,明显改善了模式降水预报的强度和区域 ,与仅用常规探空资料相比更接近于实况 .
闵锦忠沈桐立陈海山孙麟平
关键词:卫星云图变分同化MM4模式
青藏高原单点地气交换过程的模拟试验被引量:24
2005年
利用GAME-Tibet 1998 IOPs的外场观测资料, 采用单点陆面过程气柱模式CLSM对青藏高原的昌都(Amdo)站和改则(Gaize)站的地气交换过程进行了模拟试验, 模拟结果与观测分析的对比表明: 模式对两个站陆面特征的变化和陆气之间的交换给出了比较合理的模拟结果, 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较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CLSM模式具有描述夏季高原地区两种不同下垫面陆面状况基本过程的能力。
陈海山孙照渤
关键词: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4月陆面状况和地表加热异常与中国夏季降水的联系被引量:23
2012年
利用1981—2002年GIMMS-NDVI资料、中国西部数据中心提供的雪深长时间序列数据集、中国753个测站降水资料及ECMWF再分析地表通量资料,通过相关和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探讨了青藏高原(下称高原)4月植被覆盖、积雪异常与地表加热异常和与后期中国夏季降水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高原4月的陆面状况与同期的地表加热存在密切的联系,植被覆盖和积雪深度的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高原植被覆盖(积雪)主要影响地表感热(潜热)通量,从而改变高原地区的地表加热;高原地表加热和中国夏季降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就年际异常而言,前期高原地表加热异常与长江以南地区6月降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与7月降水的显著负相关区域主要位于华北、东北地区,与8月降水的显著负相关区主要位于长江中上游及淮河一带。相比之下,前期高原地表加热与夏季降水的年际增幅异常之间存在更为密切的联系,即前期高原地表加热年际增幅异常与长江以南及西南部分地区6月降水年际增幅异常为负相关,而与7、8月降水年际增幅异常主要呈南正北负的分布特征。
于琳琳陈海山
关键词:青藏高原中国夏季降水年际异常
土壤湿度初始异常对东亚区域气候模拟影响的敏感性试验被引量:1
2015年
利用耦合了CLM3.5陆面模式的区域气候模式Reg CM4.0,通过敏感性试验,探讨了人为减小春季初始土壤体积水含量对短期时间尺度东亚夏季气候模拟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较低的初始土壤湿度场能够明显改变区域的地表能量平衡,引起地表净长波辐射和感热通量的显著增加,进而加强了地表对大气的加热,因而引起东亚大范围地区特别是中国东部、印度北部和中亚地区地表温度、气温的升高。与气温不同,初始土壤湿度场对降水的影响很小而且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同时偏暖的下垫面使得对流层中高层出现暖高压异常,但这些影响均不显著。综合来看,土壤湿度初始场的初始异常,对Reg CM4.0模式东亚气候模拟的结果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在地表温度、气温和能量平衡方面,应在以后的模拟中加以考虑。
史一丛陈海山高楚杰
关键词:土壤湿度REG气候影响
陆面热力因子应用于中国夏季降水预测的初步试验被引量:10
2014年
基于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与欧亚大陆土壤温度和全球海表温度的相关分析,选取不同关键区的土壤温度和海表温度作为夏季降水的预测因子。利用1961-1990年的资料,分别以土壤温度作为第1组预测因子,海表温度作为第2组预测因子,综合海表温度与土壤温度因子作为第3组预测因子,使用改进的典型相关分析和集合典型相关分析法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场进行预测,建立了相应的预测模型。然后,利用1991—2010年的资料进行了独立样本预测试验。在独立样本预测试验中,综合海表温度与土壤温度因子建立的模型比只用海表温度进行预测的各项预测评分高,说明加入土壤温度因子后预测效果有所提高。基于陆面热力因子的预测模型对夏季降水有一定的技巧,而综合海温与陆面热力因子的预测模型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有较高的预测能力。
朱蒙陈海山蒋薇谭桂容
关键词:夏季降水土壤温度
江苏气温长期变化趋势及年代际变化空间差异分析被引量:36
2006年
根据江苏省60个气象站1961—2001年的逐月气温资料,研究了江苏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近40 a来江苏省年平均气温升高了约1℃,其中冬季3个月(12月—次年2月)升温最明显,夏季7、8月降温明显。各季节和年平均气温年代际变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基本上是20世纪60年代有降低趋势,70年代到80年代前期趋势不明显,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气温快速升高,因此,年、春、秋、冬季最高温度出现在90年代。其中夏季气温在90年代后期又有所下降,夏季最高出现在60年代。2)长期变化趋势和年代际变化在空间上也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温度变化幅度上,春、秋、冬和年平均气温在全省都是升高的,其中苏南和江苏北部的徐连地区春、冬季和年平均气温升高最明显,秋季苏南地区升温最明显;夏季大部分地区气温有下降趋势,其中东部沿海和西南部降温最明显,而北部部分地区则有弱的升温趋势。
周晓兰高庆九邓自旺陈海山
关键词:气温年代际变化
基于土壤湿度和年际增量方法的我国夏季降水预测试验被引量:10
2016年
选取欧亚大陆9个关键区的土壤湿度年际增量作为预测因子,采用变形的典型相关分析(BP-CCA)结合集合典型相关分析(ECC)方法建立集合预测模型,对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年际增量进行预测,进而预测夏季降水。其中,1980-2004年的资料用于历史预测试验,而2005-2014年的资料用于独立样本预测试验。首先利用BP-CCA方法对9个因子分别建立单因子预测模型,然后采用ECC方法对9个预测因子按照不同的组合方式建立集合预测模型,并且对独立样本检验的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不同预测因子的组合对我国夏季降水均表现出一定的预测能力:东欧平原、贝加尔湖以北、我国河套地区及长江以南地区的土壤湿度对华北夏季降水预测效果较好;而巴尔喀什湖以北地区、我国西北地区、河套地区以及长江以南地区的土壤湿度对江淮夏季降水有较好预测效果;东欧平原、巴尔喀什湖以北地区以及我国河套地区的土壤湿度对华南降水预测技巧较高。这三组模型预测出的降水变化趋势与相应区域的观测结果较为一致,且预测评分(PS)均超过70分,距平相关系数(ACC)均为正值。研究表明土壤湿度因子中包含了对我国夏季降水有用的预测信号,可以考虑将土壤湿度应用于夏季降水的预测业务中。
刘婷婷陈海山蒋薇李忠贤
关键词:夏季降水预测土壤湿度
共1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