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华
- 作品数:54 被引量:302H指数:10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序贯桥终末端与细小靶冠状动脉侧侧和端侧吻合的疗效对比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评估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分别采用侧侧吻合与端侧吻合方式缝合大隐静脉序贯桥终末端与细小靶冠状动脉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且终末靶冠状动脉细小的患者共89例。其中37例患者使用侧侧吻合术,即采用侧侧吻合方法缝合大隐静脉序贯桥终末端与靶冠状动脉;52例患者使用端侧吻合术,即将大隐静脉序贯桥终末端与靶冠状动脉进行端侧吻合。术中监测桥血管流量及搏动指数,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指标,以评估手术疗效。术后1年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观察终末桥血管的通畅情况。结果:两组术中终末桥血管流量分别为[(17.32±6.18)vs.(14.15±5.09)mL/min,P<0.05],搏动指数分别为[(2.50±1.08)vs.(3.47±0.74),P<0.05]。两组患者在围术期内均无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肌梗死等不良事件发生。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两组患者心功能均较术前改善,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时侧侧吻合组患者均无心绞痛发作,端侧吻合组有9例患者再发心绞痛。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侧侧吻合组中终末桥血管均保持通畅,而端侧吻合组中8例患者的终末桥血管再狭窄(P<0.05)。随访截至2014年1月底,平均随访时间为(10.7±2.5)个月,患者随访率为100%,存活率为100%。结论:采用侧侧吻合术缝合大隐静脉序贯桥终末端与细小靶冠状动脉,可改善终末桥血管的通畅性。
- 李波顾承雄李海涛杨俊峰韦华李京倖刘锐黄信生李晖李琴
-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侧侧吻合
- 脑卒中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应用前列地尔预防神经系统并发症分析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应用前列地尔预防神经系统并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06—2013-06收治的脑卒中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78例,随机分为2组组各39例,试验组患者应用前列地尔预防神经系统并发症,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抗生素。对比患者f-MRI,比较2组患者认知功能、焦虑、抑郁、危险因素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定向、视知觉、空间知觉、动作运用、视运动组织、思维操作、注意力及专注力等各方面认知能力评分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试验组认知障碍、脑病的发生率、病死率、复发率分别为7.69%、2.90%、0、10.26%,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08%、17.95%、15.38%、3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应用前列地尔预防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疗效显著,脑卒中复发率低,认知功能良好,焦虑、抑郁等危险因素少见,能一定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章文龙杨文东韦华
-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列地尔神经系统并发症
- 45岁以下冠状动脉搭桥患者71例临床观察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冠状动脉旁路手术已成为冠心病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青年冠心病患者逐年增多,分析我科10余年来45岁以下冠状动脉搭桥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连续71例45岁以下冠心病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对于术前确诊无左心室附壁血栓的室壁瘤患者,在OPCAB同时行左心室室壁瘤缝缩术。对于冠状动脉存在弥散性病变的患者,采用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式。而对右冠状动脉存在弥散性病变且管径细小的患者,施行选择性冠状静脉动脉化。并对患者例数变化、旁路血管移植支数、同期采用术式、愈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OPCAB移植血管应用情况等指标进行总结。结果:患者平均移植旁路血管(3.0±0.7)支。术后死亡2例(2.8%)。29例施行全动脉化搭桥。同期行左心室室壁瘤折叠缝缩术7例。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1例。1996年10月至2008年12月接受OPCAB手术的患者数量与比例逐年上升,但从2006年开始,45岁以下冠心病患者接受OPCAB手术呈逐年减少趋势,与其他年龄组患者相比,双乳内动脉搭桥比例高(P<0.05)。而搭桥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冠状动脉搭桥患者男性比例高,冠状动脉病变弥散,双乳内动脉搭桥比例高。对于远端血管纤细的患者,可以采用选择性冠状静脉动脉化手术,近期效果满意。
- 李琴顾承雄于洋李京倖韦华
-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青年心脏外科手术冠状动脉疾病
- 非体外循环下双侧乳内动脉Y型桥的冠状动脉搭桥术
- 为了更有效的提高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桥血管的通畅率,并实现完全心肌血运重建,本文采用在不停跳非体外循环下采用双侧乳内动脉Y型桥的进行完全心肌血运重建冠状动脉搭桥手术125病例,并进行了近期临床效果的评估.结果显示,移植手术是...
- 杨俊峰顾承雄韦华刘锐陈长城王盛宇李波胡晖黄信生
- 关键词:冠心病动脉移植搭桥手术
- 文献传递
- 血清C反应蛋白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疗效的影响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术前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734例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冠心病患者根据术前C反应蛋白水平分为CRP≥3.0mg/L组(386例)和CRP〈3.0mg/L组(348例),记录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术后30d内CRP≥3.0mg/L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4.9%(19例)]高于CRP〈3.0mg/L组[4.0%(14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5.2±1.8)年,CRP≥3.0mg/L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2.0%(78例)]明显高于CRP〈3.0mg/L组[12.2%(4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CRP≥3.0mg/L不能预测术后30d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但是预测术后远期心血管事件最强因子,COX分析术前CRP≥3.0mg/L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其次左心室射血分数〈45%。CRP≥.0mg/L组5年实际生存率明显低于CRP〈3.0mg/L组[(90.0±1.2)%比(94.0±0.8)%,P〈0.05]。CRP≥3.0mg/L和左心室射血分数〈45%二者合并的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降低(88.0±0.4)%。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可以预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远期临床疗效,提示血管壁的炎症程度与远期疗效相关。
- 黄信生顾承雄韦华杨俊峰方颖刘锐周其文
- 关键词:冠心病C反应蛋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心外膜CARTO标测指导下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室壁瘤相关室性心律失常被引量:10
- 2016年
- 目的评估利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在心外膜标测指导下,施行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室壁瘤相关室性心律失常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9月至2014年12月33例患者心肌梗死后并发室壁瘤,且术前24h动态心电图显示室性心律失常超过3000次。按照患者家属是否同意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分为两组:射频组15例,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室壁瘤成形术联合双极射频消融术;非射频组18例,行OPCABG+室壁瘤成形术。术后复查24h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并随访,比较两组心功能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均无手术死亡,非射频组围手术期脑梗塞1例,其余均治愈出院。术后及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术前显著缩小(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院时两组患者均复查24h动态心电图,射频组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术后组间比较,射频组24h室性心律失常频次明显减少(P〈0.05)。结论心外膜CARTO标测指导下双极射频消融是一种治疗室壁瘤相关室性心律失常的安全、可行的外科方法,近期临床疗效尚可,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
- 刘长城苏兆萍王粮山李波于洋李琴李海涛胡晖吴震方颖韦华顾承雄
- 关键词:电解剖标测系统室性心律失常心脏室壁瘤
- 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效果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评估早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9月至2014年12月196例STEMI后2周内行CABG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按照STEMI发生至外科再血管化的时间间隔窗,将研究对象分成Ⅰ组(≤6h,46例)、Ⅱ组(7~72h,37例)、Ⅲ组(4~7天,52例)和Ⅳ组(8~14天,61例)。分析在不同手术时间窗,患者接受CABG后,围手术期并发症及住院死亡情况,评价STEM1后早期CABG干预的临床效果。结果CABG术后,患者总住院病死率为9.18%(18/196),各组住院病死率分别为10.87%(5/46)、21.62%(8/37)、5.77%(3/52)、3.28%(2/61)。全组中,与生存患者比较,死亡患者多为女性(61.11%对24.16%,P=0.002),多伴有心源性休克(83.33%对24.16%,P〈0.001),血清肌钙蛋白I(cTnI)水平显著升高[(14.1±8.4)ng/ml对(4.7±3.8)ng/ml,P〈0.001]。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女性、血清cTnI水平、肾功能不全和心源性休克是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充分的术前管理下,将手术时间窗尽可能移至发病至少3天以后,CABG治疗STEMI的安全性、有效性更高。
- 吴震顾承雄刘长城宋伟韦华
- 关键词: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分流术预后
- 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心肌血运重建的外科治疗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 回顾性分析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加搭桥术重建心肌血运的治疗方法和经验,探讨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2003年10月至2008年12月,在非体外循环下,对177例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共229支病变血管于冠状动脉最硬处远端且距离剥脱远端≥2 cm处行切口,进行内膜剥脱,再用乳内动脉或大隐静脉行旁路血管移植术.结果 术中桥血流测定显示215支血管血流满意(93.9%),桥血流量(27±12)ml/min;14支欠满意,桥血流量(7±4)ml/min.术后6例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3.4%),其中3例无明显心脏血流动力学改变,3例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经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治疗后好转出院.98例在术后3~40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桥血管均通畅.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后再行搭桥术,对于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心肌血运重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方颖顾承雄韦华陈长城
- 关键词:冠状动脉硬化心肌血管重建术
- 内窥镜下取小腿大隐静脉用于冠状动脉搭桥的临床效果被引量:8
- 2012年
- 目的:评价内窥镜下采集小腿大隐静脉,用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ff 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OPCABG患者269例,根据小腿大隐静脉取材方式将患者分为,内窥镜血管采集(endoscopic vein harvesting,EVH)组和全程切开(open vein harvesting,OVH)组,比较两组取材时间、取材质量、切口并发症、围术期和术后近期随访时的临床效果及患者评价。结果:EVH组取材长度、血管质量和取材时间可满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需要。与OVH组相比,EVH组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和下肢水肿发生率显著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皮下组织瘀斑发生率较OVH组高。取材时间EVH组平均35 min,OVH组平均4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远端吻合口数目EVH组3.2个/例,OVH组3.1个/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平均随访4~5个月,均无心绞痛再发。结论:CABG术中采取EVH取小腿大隐静脉的方法有效可行。其作为一种微创取血管的方法,取材质量良好、切口小、并发症更少,得到了医生和患者的认可。
- 李波顾承雄杨俊峰韦华李京悻刘锐黄信生宋伟李晖李琴
-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内窥镜下不同方法取小腿大隐静脉作为序贯桥的围术期效果比较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 评价内窥镜下分别采用带蒂法和骨骼化法采集小腿大隐静脉作为序贯桥的围手术期效果.方法 随机数字法选取9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46例采用内窥镜下带蒂法采集小腿大隐静脉;47例采用内窥镜下骨骼化法.所取大隐静脉作为序贯吻合桥血管,应用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比较两组大隐静脉获取时间、制备时间、静脉损伤情况及围手术期疗效.术后30 d随访,行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观察大隐静脉桥早期闭塞情况.结果 两组均可顺利获取大隐静脉,静脉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带蒂组、骨骼化组获取大隐静脉的时间为(21.7±5.6)、(27.4 ±6.4)min(P<0.05);两组制备大隐静脉的时间为(7.2±2.7)、(10.6 ±4.4)min(P <0.05);两组均未发生导致大隐静脉无法应用的毁伤,其中大隐静脉须缝合修补率分别为10.9%、38.3%,(P<0.05),每支须缝合修补的大隐静脉上,需进行修补的位置数量分别为修补(1.6±0.5)、(3.1±1.0)处/支,(P<0.05);搭桥支数分别为(3.0±0.5)、(3.0±0.6),(P>0.05);两组围手术期无心梗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术后1个月的随访率分别为89.1%、93.6%,均无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心衰发生,其中32、37例复查冠脉CT造影提示大隐静脉桥均保持通畅.结论 与骨骼化法相比,内窥镜下采用带蒂法采集小腿大隐静脉作为序贯桥血管,更安全可行,能够在确保冠脉搭桥术疗效的同时,缩短获取及制备时间、降低静脉损伤风险.
- 李波李海涛顾承雄杨俊峰韦华李京倖刘锐于洋黄信生李晖宋伟任长伟李琴
- 关键词:内窥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