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顾勤平

作品数:63 被引量:329H指数:11
供职机构:江苏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江苏省地震局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水利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5篇天文地球
  • 4篇建筑科学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24篇地震
  • 21篇勘探
  • 15篇地震勘探
  • 14篇断裂带
  • 14篇裂带
  • 13篇浅层
  • 13篇浅层地震
  • 13篇郯庐断裂
  • 13篇郯庐断裂带
  • 12篇浅层地震勘探
  • 11篇剖面
  • 7篇第四纪
  • 7篇断层
  • 7篇各向异性
  • 7篇反演
  • 6篇地壳
  • 6篇地质
  • 6篇面波
  • 6篇M
  • 5篇地质剖面

机构

  • 51篇江苏省地震局
  • 18篇中国地震局地...
  • 12篇成都理工大学
  • 10篇四川省地震局
  • 7篇中国地震局
  • 3篇河北省地震局
  • 2篇南京工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技术...
  • 2篇安徽省地震局
  • 2篇四川省核工业...
  • 2篇江苏省地震工...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江苏省地质调...
  • 1篇青海省地震局
  • 1篇山东省地震局
  • 1篇上海市地震局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南京地质矿产...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作者

  • 63篇顾勤平
  • 22篇赵启光
  • 19篇康清清
  • 17篇孟科
  • 16篇杨浩
  • 15篇许汉刚
  • 12篇李大虎
  • 11篇王金艳
  • 10篇朱介寿
  • 10篇蒋新
  • 9篇李丽梅
  • 5篇丁志峰
  • 4篇李金良
  • 4篇刘建达
  • 4篇张鹏
  • 3篇梁明剑
  • 3篇王俊菲
  • 3篇程先琼
  • 3篇何强
  • 3篇徐华全

传媒

  • 10篇地震地质
  • 8篇地球物理学报
  • 4篇地震地磁观测...
  • 3篇地震学报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2篇防灾减灾工程...
  • 2篇成都理工大学...
  • 2篇震灾防御技术
  • 2篇地震工程学报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物探与化探
  • 1篇煤田地质与勘...
  • 1篇西北地震学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CT理论与应...
  • 1篇中国地震
  • 1篇内蒙古石油化...
  • 1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工程地球物理...

年份

  • 1篇2025
  • 5篇2024
  • 2篇2023
  • 6篇2022
  • 4篇2021
  • 7篇2020
  • 6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用接收函数研究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及邻区地壳结构
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及周缘归属于破坏和减薄最为明显的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区,一系列的深部构造运动必将伴随着地壳构造形变的发生。研究该区域的地壳厚度-泊松比的分布特征,将为进一步分析该区的克拉通破坏机制、郯庐带的演化机制等提供重...
顾勤平康清清王俊菲
关键词:郯庐断裂带接收函数地壳结构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邻区Pn波速度结构与各向异性被引量:28
2016年
郯庐断裂带是一条纵贯我国大陆东部NNE走向的巨型深断裂,其中南段及邻区(115°E—122°E,29°N—38°N)跨越了华北断块区、扬子断块区和华南褶皱系三大一级构造单元,由于其重要性和复杂性,长期以来一直是地学家们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国际地震中心(ISC)、中国地震台网及区域地震台网的地震观测报告中精心挑选出6381个Pn震相数据,用Pn波时间项层析成像法反演得到了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邻区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结构和各向异性.结果显示,研究区上地幔顶部具有显著的横向非均匀性,相对于7.95km·s-1的平均速度而言,Pn波速度值在7.68-8.24km·s-1范围内变化.Pn波速度分布在郯庐断裂带中段和南段具有分段性:沿中段及周边存在一NE向低速异常带,低速可能是由于岩石圈的减薄和软流圈的高温物质沿郯庐带上涌导致;沿南段表现为一NNE向弱高波速异常带,作为高低速的边界带清晰地勾勒出了华北与扬子这两个不同块体,该边界在江苏域向华北地块NW方向凹进.Pn波速度各向异性的强弱与速度分布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总体上,如鲁西隆起及以南等低速区、茅山断裂附近的高低速过渡带,其速度各向异性较为强烈;而在具有高速异常的苏北盆地、合肥盆地等稳定区域下方其各向异性较弱.本文通过Pn波震相基本未能探测到郯庐断裂带中段的方位各向异性,推测是上地幔顶部被"冻结"下来的各向异性痕迹被软流圈热物质上涌这一强烈构造运动削弱所导致.南段具有与断裂伸展方向近乎平行的快波速方向.Pn波速度横向变化和强震活动存在一定关联.强震主要发生在Pn波低速异常区或高低速过渡带上.郯城8.5级地震震中位于中段和南段高低速过渡带,该区域也是速度横向变化最大的地方,最容易集中应力和产生应力差.
顾勤平丁志峰康清清赵启光
关键词:郯庐断裂带PN波速度各向异性
基于浅层地震反射勘探技术的栟茶河断裂近地表构造特征研究
2025年
早期对栟茶河断裂的研究成果局限在深部发育特征,至今仍未对该断裂的空间展布、最新活动时代及其与近地表地层的切割关系等重要科学问题开展过系统性的勘探和研究工作.鉴于此,本文按照“由已知到未知、由深到浅、分步探测、由点到线、由疏到密”的工作思路,采用不同工作方法和技术参数的浅层地震勘探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探测和研究,并结合小间距钻孔联合地质剖面及新年代学样品测试等,查明了目标断裂近地表的空间分布位置和最新活动习性.研究结果表明:(1)栟茶河断裂是海安凹陷和通扬隆起的分界断裂暨控制苏北盆地沉积的断裂之一.(2)并非前人认识的一条断层,而是由2条N倾正断层组成的断阶带.中间走向近东西向,西段北西向,东段北东东向;视倾角约为60°~75°,是上陡下缓的铲形生长断层.(3)平面上呈向东(隆起区)收敛、向西(凹陷区)撒开趋势;向东发育并未延伸至原来认定的南黄海,而是终止于Ⅱ测线以西;向西延伸可能穿越了海安市主城区,继续追踪其空间位置的科学探索和系统研究工作显得非常重要且尤为必要.(4)小间距钻孔联合地质剖面成功定位了主断面在BCL1测线和BCL3测线分别位于7765和3660桩号处.难能可贵的是,在新庄村场地ZK2-5孔内中更新统启东组下段砂层中揭露了断层面,倾角约为70°.(5)确定了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6)在栟茶河断裂南侧新发现了丁家所南缘断裂,它与栟茶河断裂夹持构成了鼻状地垒式的丁家所古潜山.(7)查明了栟茶河断裂的空间展布,已探明的长度为26 km.本文研究成果不仅为江苏地区相关城市的规划与建设、重大工程的建设选址及减轻地震灾害风险提供科学依据,填补了目标断裂所在测区近地表浅层地震探测研究和空间发育特征研究的空白,而且探测思路和研究方法对其他城市(尤其是�
顾勤平康清清杨浩胡利许汉刚孟科于俊杰蒋新赵启光朱升初薛莹莹王金艳李金良张浩徐烨陈昊
关键词:浅层地震勘探活动断层
郯庐断裂带新沂段地壳浅部结构和断裂活动性探测被引量:9
2020年
新沂市作为郯庐断裂带山东段和苏皖段的分段节点,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研究郯庐断裂带新沂段地壳的浅部结构、活动性、空间展布以及深浅构造关系,文中采用了中深、浅层地震勘探及初至波层析成像相结合的工作方法,首先在新沂市南完成了1条长33km、覆盖次数>30次的中深层地震反射剖面,同时利用共炮集记录上的初至波开展地壳浅部结构的层析成像研究,之后给出了跨断裂的3条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反射剖面和1条折射层析成像剖面。研究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新沂段是一条由5条隐伏主干断裂组成的断裂带,具有"两堑夹一垒"的构造样式。中深层和浅层地震反射剖面表明,郯庐断裂带新沂段各主干断裂具有上下一致的对应关系和明显的第四纪活动,对新生代地层厚度和堑-垒状构造特征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浅层地震勘探结果揭示的地层界面形态和断裂浅部特征清楚,墨河-凌城断裂(F3)、新沂-新店断裂(F2)、马陵山-重岗山断裂(F5)及山左口-泗洪断裂(F1)不仅断错了基岩顶界面,且第四纪以来存在活动迹象,尤其是马陵山-重岗山断裂(F5)具有全新世的强活动特征。文中的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理解新沂市及周缘的深部动力学过程、研究郯庐断裂新沂段的深浅构造组合关系及其活动性提供地震学依据。
顾勤平许汉刚晏云翔赵启光李丽梅孟科杨浩王金艳蒋新马董伟
关键词:地震反射剖面第四纪活动性
一种基于地震数据的高斯射线追踪扫描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地震数据的高斯射线追踪扫描方法,属于计算机勘探领域。所述方法基于地震数据和试射法原理,并通过射线树存放高斯射线追踪扫描的数据,不仅能够保存属性数据,而且能够保存射线之间的关系。通过本发明可以得到基于地...
顾勤平康清清杨浩赵启光孟科
文献传递
郯庐断裂带沂水-汤头断裂南段晚第四纪活动新证及构造意义被引量:7
2017年
以往对郯庐断裂带沂沭段各条断层第四纪活动性研究工作都集中在有历史地震记录的东地堑断层,而对断裂带西地堑断层却极少涉及,仅有的关于西地堑2条断层活动性的研究也至今没有定论。针对沂沭断裂带南段西地堑2条断层开展系统的浅层地震勘探和钻孔联合剖面相结合的研究,明确了鄌郚-葛沟断裂(F4)可能是第四纪早期断裂,而活动性较强的沂水-汤头断裂(F3)属于晚更新世活动断裂,其最新1次活动时间发生在距今(91.2±4.4)^(97.0±4.8)ka。结合断裂带其他断层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比东、西地堑活动断层最新活动时间,揭示出沂沭断裂带南段晚第四纪活动是断裂带对来自两侧应力的构造响应。沂水-汤头断裂可能是该区域未来中强地震的潜在发震构造。
曹筠许汉刚冉勇康梁明剑雷生学张鹏李丽梅顾勤平赵启光
关键词:郯庐断裂带晚更新世
利用重力、航磁资料研究木里-盐源弧形构造带及邻区的深部孕震环境被引量:3
2018年
探讨川西高原木里-盐源弧形构造带重磁异常分布特征与地震孕育和发生的深部孕震环境及地震构造背景。基于木里-盐源弧形构造带的重力和航磁资料,采用重力三维视密度反演、航磁化极和延拓等位场数据处理方法,获得壳内不同深度的视密度变化信息和磁性介质的分布范围及重磁异常的形态、幅值大小及梯度变化等特征。综合三维视密度反演结果表明:沿木里-盐源弧形构造带两侧的视密度异常展布特征各异,锦屏山弧形构造带西侧区域大范围分布的低密度异常反映了川西高原的中下地壳深度范围物质较为软弱。深部低密度异常的存在容易造成浅部脆性地壳内应力积累,是驱动木里-盐源地区构造变形作用和地震频繁活动的深部动力环境。航磁ΔT化极结果显示研究区两侧不同区域呈现不同的异常展布特征,构造边界断裂具有明显的深部地球物理场标志,中强震多数发生在断错地壳和上地幔的深大断裂及其附近。根据航磁ΔT向上延拓10km和20km图像可知,2012年发生在盐源与宁蒗交界处Ms 5.7地震,其震中位置处于航磁异常的突变带上,该区域壳内块体或基底性质之间存在明显的介质磁性差异,易于造成应力积累并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发生破裂,这是此次Ms 5.7地震的深部孕震条件。
刘薇邵昌盛李大虎顾勤平
关键词:航磁
欧亚大陆及其边缘海地区瑞利波群速度结构及方位各向异性层析成像
欧亚大陆及其边缘海地区是由30多块尺度不同、形成时代和性质各异的板块或地块拼合而成。欧亚大陆及其边缘海的板块或地块可以分为以下六类:(1)前寒武纪巨型克拉通地块及地盾;(2)前寒武纪小型克拉通地块及板块;(3)显生宙造山...
顾勤平
关键词:欧亚大陆层析成像方位各向异性上地幔
文献传递
加速遗传算法在反演计算土层的剪切模量、阻尼比模型参数值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针对成都地区土层特有的沉积环境及物理力学性质的差异性,采用Martin-Davidenkov模型和阻尼比经验公式,使用基于实码、并引入了更新概率(Pu)的加速遗传算法(AGA),编制了相应的C++程序,反演计算出成都地区各类沉积土的动剪切模量比G/Gmax和阻尼比λ与剪应变幅值γ的关系曲线模型的参数值。结果表明,RAGA收敛速度快,计算精度高,是一种既可以较大概率搜索全局最优解,又能进行局部细致搜索的非线性优化方法。
李大虎何强顾勤平
关键词:加速遗传算法反演动剪切模量比阻尼比
矩张量反演法在江苏及附近海域的应用被引量:4
2013年
利用江苏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宽频带地震计记录的Pnl波波形资料,采用TDMT-INV时间域地震矩张量反演方法,尝试反演2009—2011年江苏及附近海域7次中小地震(M_L3.5以上,最大震级M_L5.3)的地震矩张量解,并通过记录清晰的P波初动在震源球的下半球投影对反演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反演结果与初动方向一致较好。由此说明在研究区域用矩张量反演法测定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康清清顾勤平刘红桂缪发军
关键词:矩张量反演中小地震区域地震台网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