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景华

作品数:9 被引量:33H指数:3
供职机构:湖北省新华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手术
  • 4篇胸腔
  • 4篇胸腔镜
  • 3篇气胸
  • 3篇自发性气胸
  • 2篇食管
  • 2篇手术治疗
  • 2篇阻塞性
  • 2篇慢性
  • 2篇慢性阻塞性
  • 2篇开胸
  • 2篇开胸手
  • 2篇开胸手术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瘤
  • 1篇右侧
  • 1篇生活质量
  • 1篇食管癌
  • 1篇食管癌患者
  • 1篇食管鳞癌

机构

  • 9篇湖北省新华医...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9篇马景华
  • 6篇陈翔
  • 5篇严磊
  • 4篇朱冰
  • 1篇冯伦高
  • 1篇张冬
  • 1篇康江晖

传媒

  • 4篇实用临床医药...
  • 2篇华中医学杂志
  • 1篇临床肺科杂志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2
  • 1篇200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特殊食管癌2例报告
2002年
马景华康江晖陈翔
关键词:病例报告
TSLC1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研究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肺癌肿瘤抑制因子1(TSLC1)基因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探讨其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标本及癌旁正常食管组织中TSLC1基因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5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TSLC1基因表达阳性率为48.0%(24/50),其表达与癌组织浸润深度、区域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大体分型、肿瘤大小、位置、分化程度无关(P>0.05)。50例癌旁正常食管组织中TSLC1基因高表达,阳性率为94.0%(47/50)。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癌旁正常食管组织,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有明显的TSLC1基因的表达缺失,TSLC1蛋白表达缺失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朱冰陈翔马景华严磊
关键词:TSLC1基因食管鳞状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
胃管状成形术对食管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胃管状成形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对食管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188例食管癌患者,其中管胃重建消化道的患者98例(管胃组),全胃重建消化道手术治疗的患者90例(全胃组)。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和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管胃组患者术后胸胃综合征(0.00%)、吻合口狭窄(4.08%)、胃排空延迟(1.02%)、反流性食管炎(5.10%)、吻合口瘘(4.44%)及肺部并发症(2.04%)的发生率较全胃组患者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管胃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90.76±9.28)和(96.27±11.33),均显著高于全胃组的(80.35±10.34)和(84.01±9.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管胃重建消化道更符合生理解剖的要求,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降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马景华严磊朱冰陈翔
关键词:食管癌手术生活质量
全胸腔镜纵膈肿瘤切除4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5
2015年
纵膈肿瘤虽然恶性较为少见,多以良性为主,且通常并无明显症状体征,但随着肿瘤的增长,体积的增大,可对周围组织压迫而导致胸闷、疼痛、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1]。流行病学调查研究[2]显示,纵膈肿瘤以畸胎瘤最为常见,另外胸腺瘤、神经源性肿瘤、胸内甲状腺腺瘤以及支气管囊肿等也是纵膈肿瘤较为常见的类型。纵膈肿瘤中,除恶性淋巴瘤预后较差,其他患者多可通过手术治疗获得较为良好的预后。
马景华严磊朱冰陈翔
关键词:胸腔镜纵膈肿瘤
巨大右侧膈肌海绵状血管瘤1例
2011年
目的探索临床上罕见的1例巨大右侧膈肌海绵状血管瘤病例。方法分析此病例的临床表现、体征及治疗与愈后,并结合临床上常见的良性与恶性肿瘤的临床症状加以比较。结果在分析与比较中发现,巨大右侧膈肌海绵状血管瘤实属罕见,只有通过早期手术治疗才能达到治愈。结论膈肌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困难,故膈肌肿瘤一经诊断,应早期手术治疗。根据膈肌缺损大小,可采用直接切缘对拢缝合、自体或人工材料修复。
严磊马景华
关键词:手术治疗
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4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自发性气胸是胸外科常见病、多发病,是由于肺部疾病造成肺组织和脏层胸膜破裂,或使靠近肺表面的细微气肿泡破裂,肺和支气管内气体进入胸膜腔后引起的病理生理状况。该病好发于青少年和吸烟者,而肺大泡破裂是其最常见的原因,其次为由各种疾病如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引发[1]。
马景华严磊朱冰陈翔
关键词:胸腔镜气胸微创
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自发性气胸的治疗方式
2014年
目的探讨和比较胸腔镜手术和传统开胸手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并发自发性气胸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010年2月—2013年12月在本院胸外科接受治疗的90例COPD患者临床资料,纳入研究患者根据治疗方案随机分为胸腔镜治疗组(观察组)和传统开胸治疗组(对照组)各45例,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状况、肺功能相关指标、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t=14.46,P<0.01)、术后疼痛时间(t=9.358,P<0.01)、术中出血量(t=11.11,P<0.01)、引流管时间(t=8.312,P<0.01)及住院时间(t=12.32,P<0.01)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2组患者的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MVV(t=6.430,P<0.01)、FVC(t=2.173,P=0.032)、FEV1(t=3.033,P=0.00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COPD合并自发性气胸患者行胸腔镜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开胸手术。
马景华
关键词:COPD自发性气胸胸腔镜开胸手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自发性气胸的治疗方式探讨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和比较胸腔镜手术和传统开胸手术治疗慢阻肺并发自发性气胸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分析在我院胸外科接受治疗的慢阻肺患者临床资料。入组患者根据治疗方案随机分为两组,即胸腔镜治疗组(观察组)和传统开胸治疗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状况、肺功能相关指标、并发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90例,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VV、FVC、FEV1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而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MVV(t=6.430,P<0.01)、FVC(t=2.173,P=0.032)、FEV1(t=3.033,P=0.00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对于慢阻肺合并有自发性气胸的患者,行胸腔镜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开胸手术。
马景华
关键词:慢阻肺自发性气胸胸腔镜开胸手术
颈部胃食管吻合手术步骤的改进
2001年
陈翔张冬马景华冯伦高
关键词:手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