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黎风

作品数:36 被引量:64H指数:4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文学
  • 16篇艺术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1篇文学
  • 10篇电影
  • 5篇诗学
  • 4篇意识形态
  • 3篇叙事
  • 3篇影像
  • 3篇政治
  • 3篇主流电影
  • 3篇矛盾论
  • 3篇后现代
  • 2篇电视
  • 2篇游戏
  • 2篇中国主流电影
  • 2篇审美意识形态
  • 2篇诗意
  • 2篇羌族
  • 2篇主流意识形态
  • 2篇嬗变
  • 2篇文化
  • 2篇文化产业

机构

  • 35篇四川大学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四川联合大学
  • 1篇四川文化产业...

作者

  • 36篇黎风
  • 3篇周钰棡
  • 2篇钟菁
  • 1篇施小萍
  • 1篇曾利君
  • 1篇沈仁平
  • 1篇李立

传媒

  • 6篇西南民族大学...
  • 5篇中华文化论坛
  • 5篇当代文坛
  • 3篇电影文学
  • 2篇社会科学研究
  • 2篇四川大学学报...
  • 2篇绵阳师范学院...
  • 1篇诗刊
  • 1篇电影艺术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求实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西南民族学院...
  • 1篇北京电影学院...
  • 1篇四川省干部函...
  • 1篇今传媒

年份

  • 3篇2020
  • 3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6
  • 2篇2003
  • 3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7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文学“性审美”的理论研究
2014年
从理论上讲,文学艺术应该向所有的人生领域敞开,人的日常生活、思想情感、生产实践、政治斗争等都是文学艺术表现的对象,但正统的文学艺术史则制造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假象:文艺创作只专注于人的纯净、道德的精神情感领域,它们与性没有必然的联系,性是邪恶、原始和非理性的破坏力量,是没有建设性的负面因素。但是,性作为人最基本的一种本能力量,它不可能不反映在人们的文化与文艺观念中,也不可能禁绝在文艺创作的复杂表现,其实在本质上它体现了人的生理、心理倾向和审美指向。
黎风
关键词:文学性观念压抑
民族历史情结与民间文化立场——李昌旭剧作文学创作论稿
1999年
作为四川少数民族剧作家中的重要代表,李昌旭的创作体现出了一种非常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重视对少数民族中“小族”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和抢救,用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阐释方法去展示他们的神秘历史、民族情感、风土习俗和生活形态,并用新潮意识的渗透将古老的民族神话传说进行了现代性转换;另外李昌旭也有意识地在创作中关注在本质上与“小族”地位相似的“主流异族”中的底层百姓,完全“原生态”地反映他们的情感经历和人生命运,坚决不作夸张的道德评判和政治意义提升,体现了一种与民族情结有关联的世俗文化情趣。
黎风
关键词:诗意性巴蜀文化
重评“边塞诗旅”与“郭、贺诗风”——关于中国当代诗潮的反思被引量:1
1999年
在宏观中国当代的诗潮涌动的历史考察中,“十七年”的新诗创作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它是连接现代文学与新时期文学诗歌发展的过渡性桥梁。虽然因时代政治的变化,“十七年”诗歌创作的风尚在70年代后期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民族文学传统和同宗政治文化的联系不可能对新时期诗歌毫无影响。因此,本文着重研究“十七年”诗潮中代表主流创作的“边塞诗旅”和“郭、贺诗风”,探讨政治文化与诗人角色的契合、革命观念与艺术观念的冲突磨合、理论精神话语与诗美艺术话语的整合等问题,重新认识“十七年”
黎风
关键词:政治文化
西部影视动漫产业的研究构想被引量:5
2011年
对于本文提出的西部影视动漫产业理论研究,必须突破传统学科界限进行交叉创新的"跨界研究",以影视文化学和产业经济学为基本理论支撑,对西部影视动漫产业的发展方向、产业布局、技术方式、文化倾向和营销策略进行系统综合的方向性探讨。除看重产业技术的硬件建设,更强调这个特殊产业的本土文化艺术的软实力构成,力求探索既有中国特色又有西部特色的影视动漫产业的发展模式和道路,为政府决策、行业生产、艺术创作和引导文化消费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黎风
关键词:影视动漫文化产业
羌族文学重建的理论话题被引量:1
2010年
"5·12"汶川大地震后的灾后重建,引发了对羌族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的特别关注,羌族文学重建的话题也随之产生。但是,面对早已非常边缘化的羌族文学,突然的特殊关注可能导致限于待遇、资金扶持等外在方面的重大误会。羌族文学的真正重建,应该是重新明确羌族文学历史的精神内涵,理解羌族文学遗产的合理内核并实现其现代性的转换,更要直面"后5·12时期"羌族传统文化和民众真实生活的裂变现实,在重建羌族文学自身的同时重建羌族正在逐渐失落的精神家园。
黎风
关键词:羌族文学灾难文学精神
“哪吒”神话母题资源的影像泛审美嬗变
2020年
随着电子科技和大众文化的发展,物质化和世俗化的新型消费文化兴起,我们从"唯审美"的精英文化启蒙走向了泛审美的大众文化狂欢。本文以明代许仲琳编《封神演义》中塑造的哪吒故事为原型,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有代表性的哪吒动画与原型的对比和分析,考察不同审美诉求下哪吒改编与传播的关系,进而窥探泛审美语境下,中国动画对中国神话素材现代性开采的显性形态和隐性价值。
黎风
关键词:泛审美动画神话改编
抗战电影的历史图景与当代言表被引量:2
2020年
历史叙事与当代抒情的关联是抗战电影的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既赋予了抗战电影作为历史文化实践的正当性和有效性,又造成了抗战电影的价值困惑与文化矛盾。这种状况既体现为抗战电影与抗战历史的创造性接合,又体现为自我叙述的认同导向与情感性。它们共同表明了在不同情境中抗日战争可以被移交给大众的程度与方式。面对抗战电影实践所呈现出的诸多问题,以及关于抗日战争的电影与作为电影之对象的抗日战争统合在一起建构的“历史画面”,如何使抗战电影在审美、情感、认知等诸多层面作为一种有效地自我言说与朝向世界言说的历史文化实践,需要提请历史意识的位置。
黎风
关键词:抗战电影历史叙事历史意识
批评的多元化与"文化诗学被引量:8
2003年
"文化诗学"是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批评中出现并在80年代正式亮相的研究思潮,近一两年来引起了中国批评界的极大关注。其实从古希腊时代起西方文论就有很浓的文化互渗倾向,经历了"文化———文学———文化"的轮回历史过程。现代"文化诗学"是在社会科技知识理性和批评多元化的新背景下形成的,文学批评更多地关注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经济运行机制和民间生态文化等问题,具有更强的文化批判性和思想沉思能力。
黎风
关键词:民间性政治意识形态
民俗叙事策略与“第五代”电影的兴衰被引量:2
2010年
“第五代”电影的显著特征之一便是“民俗奇观”下的民族寓言,中国民俗事象成为“第五代”电影必不可少的元素和“可辨认特征”。20世纪90年代在大众文化和全球化冲击下,“第五代”“华丽变身”,大量复制张艺谋的“民俗模式”,民俗以更加绚丽的姿态呈现,化为喧嚣的流行符号,褪去反思的凝重,由启蒙批判的武器流变为大众娱乐文化下浅表的消费符号和西方人眼中“东方”本身的他者代码。这种形式上的加料却隐含着主体思考的衰减和民俗应用手法实质性的弱化。
黎风陈思伶
关键词:民俗大众文化
“游戏化”电影改编与“后现代”思潮被引量:5
2008年
"游戏化"的电影改编是当前大众文化思潮和现象中非常引人注目的问题,它与社会文化转型、消费文化繁荣和影视科技进步紧密相关,也与日益明显的"后现代"思潮有直接的联系。"后现代"不管作为一种理论或文化运动,反传统、反权威和消解精英文化一直是它们共同的精神内核,而日益走向大众文化和民间生活。在文化工业和商业法则的机制中,"后现代"的可视性特征更是与现代影视创作生产结合,使电影的商业性和文化商品特征格外突出,精神层面也体现出大众文化中无深度、平面化和游戏性的特质,导致了电影或影视活动中对经典(正统)作品的游戏化改编改写。
黎风施小萍
关键词:电影改编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