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宁

作品数:17 被引量:33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淋巴
  • 13篇淋巴瘤
  • 8篇细胞
  • 6篇信号
  • 6篇通路
  • 6篇霍奇金
  • 5篇抑制剂
  • 5篇制剂
  • 5篇细胞淋巴瘤
  • 4篇金淋巴瘤
  • 4篇霍奇金淋巴瘤
  • 4篇非霍奇金
  • 4篇靶向
  • 3篇信号通路
  • 3篇信号转导
  • 3篇信号转导通路
  • 3篇药物
  • 3篇转导
  • 3篇转导通路
  • 3篇淋巴瘤患者

机构

  • 16篇北京大学肿瘤...
  • 1篇北京积水潭医...
  • 1篇北京市肿瘤防...
  • 1篇北京肿瘤医院

作者

  • 17篇丁宁
  • 16篇朱军
  • 11篇宋玉琴
  • 7篇郑文
  • 7篇涂梅峰
  • 7篇张晨
  • 7篇谢彦
  • 7篇邓丽娟
  • 7篇林宁晶
  • 7篇应志涛
  • 7篇刘卫平
  • 7篇王小沛
  • 3篇时云飞
  • 3篇孙英丽
  • 3篇杜婷婷
  • 3篇冯丽霞
  • 2篇吴梦
  • 2篇田乐
  • 2篇米岚
  • 2篇黄惠颖

传媒

  • 3篇白血病.淋巴...
  • 2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新药杂志
  • 1篇临床军医杂志
  • 1篇中华医学科研...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第十五届全国...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469例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点
目的:探讨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方法:检索2009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我院收治的T细胞淋巴瘤,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结果:469例T细胞淋巴瘤患者纳入本研究,中位年龄59.5(11-82)岁.
刘卫平王小沛郑文宋玉琴谢彦林宁晶涂梅峰平凌燕应志涛张晨邓丽娟孙英丽黄慧颖杜婷婷丁宁朱军
关键词:淋巴瘤病理学
54例原发皮肤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
目的:探讨原发皮肤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依据2005年WHO-EORTC原发皮肤淋巴瘤分类,回顾性研究2006年1月~2012年10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诊治的原发皮肤淋巴瘤患者,分期其临床特点、病理特点及转归.结果...
刘卫平王小沛宋玉琴郑文谢彦平凌燕林宁晶涂梅峰应志涛张晨邓丽娟丁宁朱军
非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CYT387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凋亡影响及作用机制
2022年
目的探讨非受体酪氨酸激酶(JAK)抑制剂CYT387对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增殖、凋亡的作用及其相关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选取4株MM细胞株(RPMI-8226、LP-1、U266、XG-7)及北京积水潭医院自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26例MM患者为研究对象。对26例MM患者的骨髓及肿瘤组织进行免疫组化磷酸化JAK2(p-JAK2)表达检测。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4株MM细胞株中JAK2的磷酸化水平。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对XG-7细胞株用不同浓度CYT387处理后的磷酸化信号转导及磷酸化STAT3(p-STAT3)进行检测。采用不同浓度CYT387处理4株MM细胞株和JAK2不同磷酸化水平的MM原代肿瘤细胞后,进行细胞活力检测。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相同浓度CYT387处理后LP-1细胞株在不同时间点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细胞淋巴瘤-特大型(BCL-xL)、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的表达状况。结果26例MM肿瘤组织中,13例(50%)呈p-JAK2阳性表达。4株细胞株全部p-JAK2阳性表达。随着CYT387浓度增加,XG-7和LP-1细胞株的p-STAT3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外源白细胞介素6(IL-6)的刺激可整体提高p-STAT3的表达,但并不能改变CTY387呈浓度依赖性显著降低p-STAT3表达的趋势(P<0.05)。4株MM细胞株和3例MM原代肿瘤细胞,随着CYT387浓度增加细胞活力均显著降低(P<0.05),p-JAK2阳性的原代MM细胞更为显著(P<0.05)。用相同浓度的CYT387处理LP-1细胞株后,检测caspase-3表达处于高水平,而BCL-xL、BCL2、PARP表达水平逐渐下降,具有时间依赖性(P<0.05)。结论CYT387可通过阻断MM细胞内IL-6/JAK/STAT信号通路抑制肿瘤增殖,同时可以引发凋亡相关蛋白活化诱导MM细胞凋亡。
石磊王宇彤褚彬丁宁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凋亡
人源化移植瘤动物模型平台管理模式的建设与实践
2023年
目的在精准医疗时代,迫切需要一种成本收益比高的临床前评估方法来提高临床试验的有效性与价值。方法该平台以临床需求和科研目的为出发点,围绕项目管理、信息检索、质量控制和实际应用四方面,就科研管理工作实务,详细介绍搭建人源化移植瘤动物模型平台体系的管理实践经验。结果在搭建的制度体系,质控体系和信息体系支撑下,形成了以规范化为核心的人源化移植瘤动物模型平台。在该平台支撑和科研管理工作的协同下,截至2022年6月,数据库中共有人源化移植瘤动物模型48种,使用系列动物模型发表SCI科技论文6篇,总影响因子达36.77(单篇最高达7.333),直接横向课题6项,与临床试验相关课题6项,纵向课题类(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4项,总研究经费达150余万元。结论在现有平台基础上,不断建设和完善平台将有助于促进肿瘤领域基础转化和临床研究的发展,推动肿瘤领域新型诊疗模式的发展,让更多患者获益。
米岚丁宁冯丽霞张锟王立军朱军宋玉琴
关键词:动物模型科研管理肿瘤学
Btk抑制剂Ibrutinib对GCB-DLBCL增殖抑制作用及敏感性差异研究
目的:探讨Ibrutinib对GCB-DLBCL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及敏感性差异机制.方法:分别利用CellTiter-Glo(R)发光法、流式细胞术、蛋白印迹和Real-Time PCR的方法,检测Ibrutinib对不同...
郑晓辉丁宁宋玉琴马梦磊朱军
不同分层方法对早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价值的比较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不同分层方法对早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所诊断的97例初治Ⅰ/Ⅱ期DLBCL患者资料,所有患者至少接受2个周期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免疫化疗。比较国际预后指数(IPI)、修订国际预后指数(R-IPI)、强化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的预后价值。结果97例患者中男50例,女47例,中位年龄58(15~88)岁。中位随访34.7(7.3~77.4)个月,全组患者的预计5年总生存(OS)率为82%。IPI分层中,低危、低中危和高中危组患者的5年OS率分别为95%、38%和60%(P〈0.001);R-IPI分层中,预后非常好、良好和差组患者的5年OS率分别为93%、75%和60%(P=0.226);NCCN-IPI分层中,低危、低中危和高中危组患者5年OS率分别为92%、85%和29%(P〈0.001)。结论NCCN-IPI是早期DLBCL患者的理想预后指标。
刘卫平王小沛张晨谢彦林宁晶涂梅峰平凌燕应志涛邓丽娟黄惠颖吴梦孙英丽杜婷婷冷馨丁宁郑文宋玉琴朱军
关键词:预后
靶向B细胞抗原受体信号转导通路小分子抑制剂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临床应用
2013年
B细胞抗原受体(BCR)信号转导通路对于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恶性增殖的调控作用日益受到关注.针对BCR信号转导通路关键分子所研发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经在临床研究中初步显现出对B细胞淋巴瘤的良好疗效.文章就BCR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关键酪氨酸激酶及相应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状况作一综述.
丁宁朱军
关键词:酪氨酸激酶靶向治疗
36例T细胞淋巴瘤患者一线应用沙利度胺治疗的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沙利度胺具有抗血管生成及免疫调节作用,同时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沙利度胺被美国FDA正式批准应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目前仍被广泛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的一线治疗。近年来,沙利度胺尝试用于复发难治性淋巴瘤的治疗。本研究旨在探讨沙利度胺联合化疗一线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黄惠颖宋玉琴郑文王小沛谢彦林宁晶涂梅峰张晨平凌燕刘卫平应志涛邓丽娟丁宁吴梦孙英丽杜婷婷冷馨朱军
关键词:沙利度胺一线治疗T细胞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
2013年度淋巴瘤临床转化研究领域的新进展
2014年
随着临床转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淋巴瘤致病相关突变位点及信号通路被不断发现,靶向相应活化位点的小分子靶向抑制剂也陆续在临床应用研究中初步显现出良好疗效.文章就2013年度淋巴瘤临床转化研究领域的一些重要进展进行综述.
丁宁朱军
关键词:信号转导通路基因突变靶向药物
MDM2 SNP309T/G基因多态性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相关性分析
2018年
目的 MDM2基因是TP53基因最重要的负反馈调节因子。既往研究表明MDM2异常扩增或蛋白过表达可以引起p53功能失活并最终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本研究旨在探讨MDM2SNP309T/G基因多态性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以399例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PCR联合Sanger测序法检测其MDM2SNP309T/G基因型,分析MDM2SNP309T/G基因多态性与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399例患者中SNP309基因TT型81例(20.3%),GT型209例(52.4%),GG型109例(27.3%)。SNP309T/G基因型与患者年龄、性别、分期、分子分型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等临床特征无明显关联(P>0.05),但与一线化疗疗效相关联,TT/GT型较GG型的总有效率更高,χ~2=5.910,P=0.015。全组中位随访65.7(2.0~202.6)个月,399例患者中172例(43.1%)出现疾病进展或复发,149例(37.3%)死亡。TT/GT型与GG型相比,5年无进展生存率(62.9%vs 61.9%,χ~2=0.030,P=0.862)和5年总生存率(64.7%vs 64.8%,χ~2=0.085,P=0.77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显示,在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评分3~5分亚组中,TT/GT型5年总生存率为50.4%,高于GG基因型的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77,P=0.034。Cox多因素分析显示,MDM2SNP309GG型、non-GCB分子分型、β2微球蛋白升高及治疗无效是这部分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对IPI评分3~5的亚组进一步分组分析,结果发现在CHOP/CHOP样治疗组,TT/GT基因型5年总生存率明显优于GG基因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98,P=0.019;而在R-CHOP/CHOP样治疗组,这种优势趋势明显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05,P=0.100。结论 MDM2SNP309T/G基因多态性能够预测DLBCL患者一线化疗的疗效,TT/GT基因型与GG型患者相比,一线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对于高危患者(IPI 3~5分),GG基因型可能与预后不良相关,而利妥昔单抗可能能够改善这部分人群的预后。
田艳丁宁米岚刘亚璐宋玉琴朱军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MDM2基因疗效比较研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