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体华
- 作品数:11 被引量:32H指数:3
-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小麦产量形成的生理遗传学研究及其在小麦高产育种中的应用
- 任正隆李尧权张环琼付体华
- 该成果用实验证明,在不同的小麦品种中,开花后物质生产和积累的主要生理特性在品种间存在着遗传变异,可以通过育种加以改良,正确地指出了扩大库容的超高产育种方向并为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方法,对当前小麦育种的主攻方向产生了重大...
- 关键词:
- 关键词:小麦高产育种栽培
- 一种通量鉴定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方法
- 本发明属于分子生物技术领域,涉及基于PCR的小麦品质性状分子标记的通量实用检测方法。该方法选用NullAx(Glu-A1位点)、Bx7<Sup>OE</Sup>(Glu-B1位点)和Dx5(Glu-D1位点)亚基基因的特...
- 陈静郑寒付体华
- 两个新1RS/1BL易位系的细胞学与生化鉴定被引量:3
- 2000年
- 用改良的Giemsa C带技术和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A PAGE) ,对来源于小麦品种绵阳 11号与威宁黑麦自交系R3的几个杂交后代株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选系 84 1和84 3各具有一对 1RS/ 1BL易位染色体 ,而在麦醇溶蛋白 (Gliadin)的A PAGE图谱上两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株系 84 3具有而同一姊妹系的 84 1却不具有黑麦 1RS染色体臂的特征带纹 ,这种现象在前人的文献中未见报道过 .对其原因分析认为 ,小麦与黑麦之间在发生 1BL与1RS交换过程中 ,形成的 1RS/ 1BL易位点存在着多样性 ,并简要地评价了 1RS/ 1BL易位系在提高小麦抗病和产量方面的意义 .
- 张启军任正隆付体华虞德容
- 关键词:A-PAGE小麦
- HvABA8′OH-1基因RNAi载体的构建及遗传转化
- 2010年
- 穗发芽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种子休眠性弱是穗发芽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ABA是维持胚休眠抑制萌发的重要激素,大麦HvABA8′OH-1基因编码控制内源ABA主要分解代谢途径的关键酶.以双元载体pGreenⅡ为骨架载体,分别选取HvABA8′OH-1的保守区序列(293bp)和特异区序列(474bp),水稻胚乳特异性启动子pGlub,成功构建了种子特异性RNA干扰表达载体pOHC和pOHS.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载体转入水稻,获得植株50株.经鉴定,其中18株为转基因阳性植株.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分析HvABA8′OH-1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以及通过基因工程途径建立作物抗穗发芽育种新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材料.
- 郑寒陈烨陈静马建华刘燕付体华
- 关键词:穗发芽RNAI
- 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中小麦染色体相互易位类型的鉴定
- 2021年
- 易位是一种常见的染色体变异类型,在小麦进化及育种进程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为给小麦育种改良提供新的材料,本研究采用非变性原位杂交(ND-FISH)技术,对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品种川麦107杂交产生的高代稳定品系进行分析鉴定。结果发现,4个小麦品系TC、19Y-145、19Y-185和19Y-200分别在7B与3D、2D与3B、7B与4D和3B与3D染色体之间发生了相互易位。在TC、19Y-145中,易位断裂点发生在着丝粒区域,分别形成3DS·7BS和3DL·7BL、2DS·3BS和2DL·3BL相互易位染色体。在19Y-185中,易位断裂点发生在7B染色体的长臂和4D染色体的短臂上,构成4DS-7BS·7BL和4DL·4DS-7BL相互易位染色体。在19Y-200中,易位断裂点发生在3B染色体和3D染色体的长臂上,形成3DL-3BS·3BL和3DS·3DL-3BL相互易位染色体。在这4种易位类型中,除3B与3D染色体易位有报道外,其余3种均为新的易位类型。推测这些染色体相互易位类型可能与四川独特的环境气候有关。本研究获得的小麦染色体有益相互易位类型,不仅能够拓宽小麦的遗传基础,也可为研究小麦的染色体变异和种质创新提供新的材料。
- 李军帅黄美瑕宋敏付体华
- 关键词:小麦染色体
- 普通小麦与簇毛麦的属间杂种及其双二倍性个体的形态学和染色体配对被引量:5
- 1996年
- 通过远缘杂交和秋水仙碱溶液的加倍,获得了普通小麦(AABBD)与簇毛麦(VV)的属间杂种和五株双二倍性个体。该四倍体杂种F1(ABDV)形态类似于母本普通小麦,但也表现出穗轴易断和颖上具绒毛等簇毛麦的特征。减数分裂配对研究指出,在簇毛麦的不同基因型组合中,可能存在一个多基因系统控制部分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双二倍性个体仅有两株发育至成熟,它们皆为非整信体。一株为某一染色体的单体(2n=55);另一株为一自然回交的个体(Zn=49)。不管是F1杂种或者是其双二倍性个体,减数分裂后期都表现为不正常分裂。在本期Ⅱ主要产生多分体或多分体,而不是四分体,导致雄性不育,而双二倍性个体则部分雌性可育。因而对其双二倍性个体进行回交,易产生后代。另外,本文还阐明了合成八倍性双二倍性植株在遗传研究中的优越性。
- 付体华任正隆
- 关键词:属间杂种双二倍体细胞学小麦
- 一个新的小麦-中间偃麦草的部分双二倍体及其白粉病与条锈病的抗性鉴定研究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对一个新合成的小麦-中间偃麦草的部分双二倍体12-1179的染色体组成进行鉴定,并评价其对条锈及白粉病的抗病能力。【方法】采用GISH和FISH等细胞学技术鉴定12-1179的染色体结构,通过田间接种试验考察其抗病性。【结果】染色体计数表明品系12-1179的染色体数目为54到57,其中绝大多数植株包含56条染色体(78.57%)。在少量染色体数目为54或55的非整倍体12-1179植株中观察到一或两条端着丝粒染色体,包含56条染色体的12-1179植株中54.05%的花粉母细胞在减数分裂中期I能够形成28个二价体。统计分析发现,在2n=56的植株中,每个花粉母细胞平均形成27.26个二价体、1.33个单价体、0.01个三价体以及0.03个四价体。使用拟鹅观草DNA作为探针的GISH分析发现品系12-1179只包含12条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分别是3对St、2对Js和1对St-Js易位染色体。此外,使用寡核苷酸探针Oligo-p Sc119.2-1和Oligo-p Ta535-1的FISH分析表明12-1179的中间偃麦草第五同源群染色体被一对小麦5D替换。与此同时,在非整倍体12-1179中观察到的端着丝粒染色体都是小麦5DL。通过抗病性研究表明品系12-1179具有高度的抗条锈病与白粉病的特征。【结论】品系12-1179的外源复合染色体组成不仅包括不同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而且还包括小麦染色体,不同于已有文献报道的小麦-中间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该品系是一个新的部分双二倍体。该品系在细胞遗传学水平上基本稳定,其抗病基因能够转移到小麦并在小麦育种中应用。
- 杨园聂林曼付体华
- 关键词:小麦中间偃麦草条锈病白粉病
- 具双T-DNA区的大麦黄矮病毒复制酶基因RNAi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英文)
- 2008年
- RNAi系双链RNA诱导同源mRNA降解,导致特定基因表达沉默的一种现象.RNAi技术是通过基因工程防治植物病毒病的最佳途径.由大麦黄矮病毒(Barely yellow dwarf virus,简称BYDV)引起的禾谷类黄矮病发病面积和危害程度在我国呈加重趋势.BYDV-GAV是当前流行的大麦黄矮病毒株系,本文针对BYDV-GAV复制酶基因序列,构建能在细胞内转录形成发卡RNA双链结构的表达盒,并将其置于中间载体pVec8-2b的T-DNA区,pVec8-2b的另一T-DNA区含有hpt选择报告基因表达盒.具双T-DNA区的病毒复制酶基因发卡RNA高效表达载体已导入根癌农杆菌,可用于诱导植物RNAi,创制无选择标记基因的抗大麦黄矮病转基因作物.
- 孙文瑜陈静王磊付体华
- 关键词:RNAI
- 高产、抗病、抗衰老的小麦新品种——川农12和川农17被引量:13
- 2003年
- 任正隆张怀琼付体华谭飞泉
- 关键词:小麦栽培要点
- 小麦优质谷蛋白亚基分子标记多重PCR体系的建立与应用被引量:11
- 2009年
- Ax1/Ax2*、Dx5和过量表达的Bx7亚基(Bx7OE)被认为是对小麦品质有正向效应的优质亚基。根据以上亚基特异性分子标记建立相应的多重PCR体系,经品种和群体检验,证明利用该体系鉴定亚基的结果稳定可靠、成本较低。利用该多重PCR技术对89份西藏小麦育成和推广品种(系)的优质亚基频率进行鉴定,结果表明,Dx5和Ax1/Ax2*亚基的频率均为12.4%,没有检测到Bx7OE,同时携带两个优质亚基的材料频率为10.1%,该麦区品质育种必须加强优质亚基的引入。针对优质亚基Ax1/Ax2*、Dx5和Bx7OE的多重PCR体系,为小麦品质育种亲本评价和通过杂交方法聚合优质亚基基因提供了一种实用可靠的标记辅助选择技术。
- 郑寒陈静任妍余懋群付体华
- 关键词:小麦品质多重PCR